从3万元做起,他把爱尔眼科做到了2000亿,诊疗量连续13年保持快速增长。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赵晓晓
编辑丨及轶嵘
沿着长沙的芙蓉南路一段溜达,会看到有好几家当地人开的粉面馆,还有几家浏阳蒸菜。周边有不少小区,干净整洁。附近还有一个天虹商场,里面的知名奶茶店排着小长队。
从这里开车,不堵车,20分钟能到长沙南站。往西北方向开,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橘子洲和岳麓书院。公共交通有地铁1号线,去以上这些地方也只需要半个小时多一点。
爱尔眼科的新总部就在这里,一座双子塔,矗立在芙蓉南路一段188号。绕楼转一圈,往来的有患者,也有生活区居民、打卡上班的白领,附近还能看到刚入驻不久的连锁咖啡。
8月上旬,创业邦采访了爱尔眼科创始人陈邦,从晚上七点聊到了九点半。
成立于2003年的爱尔眼科(以下简称爱尔),抓住了眼科市场的巨大机遇,依靠“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县”分级连锁的模式,打造出一个医疗网络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欧洲、美国、东南亚,覆盖全球可服务人口30多亿的超级眼科平台。
采访临近结尾,陈邦强调了一句:“你们明天一定要去参观下我们的新院址”。
从7月初开始,爱尔开始迁往新大楼。7月25日,新院正式开诊。这是爱尔的新故事,在长沙建立一家世界级眼科医院,双子塔承载的是新时期爱尔龙头医院的样板。今年也是爱尔成立20周年,陈邦对未来又有了新的期许。
“算是又一次重新开始”。陈邦说。
爱尔眼科长沙新总部 图源:创业邦
从3万元到2000亿市值
“长沙人都知道爱尔,或多或少还能讲出来一些他们的故事。”从长沙南打车去爱尔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跟创业邦闲聊,“爱尔2000亿市值,在长沙能排到前三。”创业邦了解到,爱尔在长沙已经是第一的位置。
不止长沙人,爱尔几乎是很多人很早就知道的医院,爱尔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把医院建到全国,爱尔在上市后的第一年就加快运作了,利用募集资金先后拿下天津、石家庄、重庆等城市。到现在,爱尔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眼科医院及中心有600多家,覆盖了90%以上的省会城市、80%以上的地级市,以及将近10%的县级市。
多数人也只知道陈邦爱尔的经历,但在爱尔这段经历之前,陈邦还曾涉足多个领域,那个时候还没有“创业”这个概念。
陈邦出生在长沙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当过兵,退役后做过房地产生意,赚到不少钱,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接近破产。这之后,陈邦又参与策划了一个文化交流项目,投资了数千万,但项目没有做成,钱又打了水漂。
一连串挫折对陈邦的精神打击很大,身体也撑不住了,患了突发性耳聋,住进了当时的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陈邦当时想,大不了去开餐馆或者开出租车,应该也能养活自己。
说起往事,在陈邦身边待了18年的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吴士君对创业邦说,陈总的时间精力高度聚焦,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他能从一些常人司空见惯的领域,看到新的商业逻辑。”
包括开设眼科医院这件事。
作为一个眼科行业的门外汉,陈邦从3万元起步,从国外引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与公立医院展开合作,踏进了眼科的门槛。但这种合作是有期限的,很难长久发展。
2000 年,国家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医院开始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陈邦调整战略,重心放在筹建自己的首家眼科医院上。2003年,陈邦和几位同事选择在长沙筹建了第一家眼科专科医院。
从黄土岭的7层小楼起步,一两千平方米的空间,医生寥寥数人,到今天超10万平方米的双子塔,长沙爱尔大了很多倍,拥有门诊诊室及验光室124间,眼科手术间27间。不止长沙,爱尔在其他的省会医院几乎都搬过家,都是从小慢慢做到大,“一步步走出来的。”陈邦说。
爱尔眼科长沙新总部一楼 视光专科区 图源:创业邦
爱尔的前传颇为传奇,媒体也多有报道。无论是在别人熟视无睹时发现眼科的机遇,还是以3万元租赁眼科设备低点进入,回头看都显示了创始人独到的远见和魄力。
2021年,爱尔眼科全年门诊量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25.93%,连续13年保持增长。2022年上半年,尽管新冠疫情反复,爱尔眼科依旧保持了增长势头,实现营收81亿元,同比增长10%,逆风飞扬。
现在,陈邦的工作重心,一半都在新十年的战略项目,因为意味着全新的开始。
一路快跑做大,爱尔未来要做强得靠拔高。新战略就是“1+8+N”,“1”是将长沙医院建设为世界级眼科中心,“8”是指打造北上广深,及成都、重庆、武汉、沈阳国家级区域性眼科中心;“N”是推动各地省会级医院达到当地顶尖水平。
这件事,陈邦给爱尔的期限是,大约十年。
海外的爱尔
2004年,爱尔刚成立3年,陈邦就考虑能否海外上市,因为靠自然积累太慢,靠负债发展太险,任务就交给了年底刚刚入职的吴士君。
“当时都惊呆了,爱尔那个时候规模非常小,收入还不到一个亿。”吴士君说,“而且当时国内也没有医院上市的先例,有些卫生主管部门的官员甚至认为,医院上市是异想天开。”
当时,新浪、搜狐、盛大游戏等网络股,已经通过协议控制的方式在美国上市。吴士君有过三四年证券公司工作的经验。他找来盛大的上市文件,基本上搞明白了海外上市模式。但条件还不成熟:公司规模小,上市还需要时间。
2006年底,爱尔成功引入了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的800万美元融资,业绩和规模也快速爬坡。时机渐渐成熟,爱尔决定在国内上市。陈邦解释说,一是因为爱尔主要业务在国内,对品牌提升作用更大。二是在国内上市并没有法律障碍。
2009年10月30日,包括爱尔眼科在内的28家公司,成为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就这样,中国资本市场就有了第一家IPO的医院,为医疗服务行业趟出一条路。
爱尔眼科上市合影 图源:受访者
爱尔的海外业务在上市6年后启动。2015年,爱尔收购了亚洲医疗集团,进入中国香港市场,这是爱尔海外并购的首个项目。“香港的医疗模式跟欧美很相像,差异化学习之外,对于我们打开其他国家市场也是有帮助的。”陈邦说。
有了这个基础,2017年一年,爱尔接连进入北美和欧洲,收购了美国顶流眼科中心Wang Vision Institute和欧洲最大的连锁眼科机构Clínica Baviera,CB(以下简称CB)。
美国的这家眼科中心是华裔王明旭博士在2002年创办的,王明旭是美国的知名眼科医生,曾任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准分子激光新技术和仪器设备审批委员,在全世界拥有55000多例成功眼科激光手术经验,还曾主刀世界首例人工角膜激光植入术、首例角膜基质环植入治疗圆锥角膜的手术。
“我们很早就认识了,”陈邦说,“他很认同爱尔,所以收购谈得很快。”王明旭还做过上海爱尔医院的国际院长,主刀过不少大手术,“当时他是上海美国,两地跑。”
2019年,爱尔收购了东南亚知名连锁眼科医疗机构ISEC眼科集团,该公司2014年在新加坡上市。“东南亚有6亿多人口,是个比较大的市场。”陈邦说,“收购前我们做调研,当地老百姓都认为ISEC是家好医院。”
目前,爱尔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的眼科医院及中心有700多家,中国内地610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94家、东南亚13家,爱尔也成为唯一一家在中国、欧洲和东南亚都有上市公司的眼科医疗连锁机构。
“我们收购有一个特点,这家医院一定要是创始人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做大的,这样的公司文化底蕴深厚、人员稳定,也比较好管理。”陈邦说,“靠收购其他医院拼盘做大的医院,都不太好管理和发展。”
当记者问起爱尔眼科海外发展的初衷时,陈邦回复说,第一阶段是洋为中用,拿来主义;第二阶段是双向对流,全球共享。
陈邦在去年三季度电话会上提到,海外收入能占整个公司收入的百分之十几。欧洲收购的CB做得比较好,业绩增长高于行业水平。采访时,陈邦聊到当初因为这家公司是家族企业,核心员工占股比较多,所以当时只收购了部分股份,剩下的,三年以后根据市场价再来收购。
“2020年的时候,我问CB的创始人还卖不卖,他说不卖了,公司员工干的都特别起劲,准备跟着爱尔干一辈子。”陈邦说,“这是一种信任,互相拜访、指导业务、分享技术都是正常现象,两家公司相处得一直很和谐,彼此都已经很融洽了。”
东南亚和香港一开始受疫情影响比较大,后来东南亚各国全面放开,香港的疫情也得到了控制,现在两个市场的业务恢复的也都不错。
陈邦偶尔会在美国区的群里分享欧洲和东南亚的战绩,激励他们互相比较学习,“内部赛马文化。”陈邦还向创业邦展示了与这些员工的聊天记录,每次的聊天时间不长,只有几分钟,内容简短到只有一来一往的回复。“爱尔人必须时刻保持全球化竞争的意识。”
海外市场本就有文化、语言、管理上的冲突,做好并不容易。刚开始,陈邦跟团队经常去参加国外各种各样的相关会议、医疗展会,不断了解、学习、进修,跟国际接轨。“疫情之前,每年往返国内外的频率是很高的。”陈邦说。
在问到爱尔海外未来的发展计划时,陈邦语调平静了许多,虽然也在关注英国、南美的一些项目,但在国际形势现状下,还是先追求稳步发展,把国内市场做得再稳一些,再扎实一些,更大一些。
四川爱尔眼科 图源:官方微博
要打一场持久战
“你们来的前一天晚上,陈总还聊到,感觉现在的责任感和压力越来越大了。”吴士君说。
2009年上市的爱尔抓住了眼科市场的巨大需求,眼科医院的市场价值第一次被看见。今天的市场环境有点变化,有了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周年起点,怎样打好下一个基础,更加重要。”陈邦说,“要打一场持久战。”
爱尔又有了新目标,第一,把爱尔的网络覆盖到中国的广大城乡县域,把医院建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第二,打造世界级和国家区域级的眼科中心,和所有同行一起提高中国眼科水平。第三,利用爱尔的全球化优势、资本优势、临床优势以及教学科研的转化,打造完整生态链。“等我们在国内做大了,再向全球输送技术,真正成为国际化的眼科集团。”
创业邦问吴士君:“在爱尔的这18年,你觉得陈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吴士君的总结是:敏锐的市场感觉,清晰的战略判断,最关键的是他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听取别人的意见。生活中也是个注重细节的人,完美主义者。“这也是爱尔能持续做大、不犯大错的原因,陈总是个干实事的人。”
吴士君回忆,2004年,上海爱尔医院还在筹建中,这是当时公司投资最大的一家医院,投资额6400万元,陈邦几乎每星期都会去一趟上海。
“当时他就背个包,来上海查看项目进度,一个月能跑几次,风尘仆仆的,看上去比现在的年龄还大。” 吴士君说。
陈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偶尔打打球放松一下。“他的兴趣点都在怎么把爱尔做大做好。” 吴士君说。出国考察,陈邦的行程排得满满的,“参观、旅游从来没有在行程表里出现过。”
不过,媒体都喜欢聊旧故事,但对于过去的事儿,陈邦表示不想聊太多,也不太喜欢再过多的接受采访,会无法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过往的创业经历是陈邦成长中的重要一部分,陈邦在爱尔的成长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和责任感。“爱尔得更快速向前迈。”
所以陈邦一直保持着“战时”状态,催化出团队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在遇到比较大的沟坎时,一次次化危为机。比如2009年上市前夕突然被恶意举报,2012年的“封刀门”事件、2021年的舆情事件,以及三年来新冠疫情反反复复停诊的影响。
“感恩时代”这个词,陈邦提了很多次,在他看来,爱尔能有今天的业绩,有一定的运气在,但更多的是赶上了好的时代背景,“医疗绝对不能利益至上,不能本末倒置”。
新的计划又来了。未来10年,爱尔将投入百亿做科研创新和医疗扶贫,一半的钱用来培养人才、研发技术,一半的钱去做公益,“去免费救治没钱看病的贫困人群。”陈邦说。
“把爱尔生态圈做得再大一点。”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