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创业
2022
09/09
16:44
亚设网
分享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2022年9月8日),历史的见证者,成为历史。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 ,作者:巴九灵,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了。

这其实也是早有征兆的,本来特拉斯被选为首相,女王按照惯例应该在伦敦的白金汉宫来接见并正式任命,但当时报道就说因为身体问题,这一次女王改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来任命。谁能想到就在任命之后的第二天,女王就去世了。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女王的一生经历了日不落帝国的巅峰、衰落、解体和转型,她的去世,也宣告了大英帝国时代最后一抹残影消散了。

今天,我们就沿着伊丽莎白二世的一生,来回顾英国经济在将近一个世纪内的发展。

日不落余晖

伊丽莎白出生的时候,正处在日不落帝国的巅峰时期。

英国刚刚打赢了一战,获得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国土面积达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因为英国的实力如此强大,当时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短暂的安宁。

女王的幼年,就是在这种被称为“不列颠和平”的氛围中长大的。英国对殖民地的管理,和西班牙、葡萄牙的直接掠夺式不同,因为直接掠夺是零和游戏,往往会很快造成殖民地的经济衰退。相比而言,英国的殖民地更加商业化。英国每占领一块殖民地,都试图利用当地的优势原材料和资源,把当地改造成为大英帝国产业链的一环。这种改造在短期内,往往看起来似乎是双赢的。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三岁生日的伊丽莎白

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比如英属马来亚,在殖民期间就是举世闻名的“橡胶王国”。而作为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橡胶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繁荣,金融业、交通和教育都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英伦三岛上的资本家和贵族们,也都凭借着投资和持有的股份,收获了巨量的财富。

这可以说是日不落帝国时代,英伦三岛和海外殖民地之间关系的缩影。英国本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枢纽,连接着24个时区的英国海外殖民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原材料从这些殖民地运输到英国本土制造加工,做成工业品再销售到世界各地。

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是如果枢纽发生问题了呢?

英式殖民经济的命门,就是英伦三岛这个枢纽的健康程度,当枢纽出现了问题,传递给殖民地就是一场灾难。当1929年大萧条来临之际,英国的企业纷纷破产和收缩经营范围,商品出现了滞销。海外殖民地猛然发现,自己对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是如此脆弱,因为它们都已经被英国改造成了单一部门,很多方面都无法自给,缺乏作为真正独立国家的经济韧性。

而英国国力的衰落加上德国的崛起,也导致了英国在二战前夕的绥靖政策。但是绥靖最终没有阻止战争爆发,二战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帝国落幕

伊丽莎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还是非常优秀的,作为王位继承人,她没有去加拿大避难,甚至于还说服父亲让自己到军队中服役,成为编号230873的伊丽莎白·温莎名誉少尉。

她还完成了驾驶和汽车修理训练,成为王室中第一个经过正式训练的汽车修理员。这些在战争中对国家的贡献,也成为了继位之后良好人望的基础。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1953年,伊丽莎白在西敏寺继位,正式开始她对英国七十年的统治。继位之后,经历了连番恶战之后的英国,实力大大不如从前,而美国和苏联则蒸蒸日上。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法实际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在纳赛尔宣布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想到这意味着英国霸权的正式谢幕。

苏伊士运河对英国的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连接英国和中东的重要通道,65%以上的中东原油运输到欧洲都得经过苏伊士运河。一旦失去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那么英国的能源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并且英国也会丧失通往印度的捷径。

当时的英国人都认为,保住了运河,就能保住英联邦,就能保住日不落帝国。于是当时的首相艾登决定出兵。在他觐见女王的时候,女王问:你们确定这么做是明智的吗?

后来的情况果然远远超出了艾登的控制,在美国和苏联的联手干预下,英法被迫从埃及撤离。这也宣布了日不落帝国的直接统治模式无以为继,去殖民化的浪潮开始了,而艾登也黯然下台。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伊丽莎白二世和艾登

在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都获得了独立地位的过程中,英国政府表现出了高度的策略性,体现为有秩序地从殖民地退出。

虽然军队撤走了,主权归还了。但是英国之前建立的以英伦三岛本土工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还在。所以殖民地新生国家的政府,还是免不了经济上要依赖于英国。这个时候英国适时地推出了《帝国优惠法案》——通俗地说相当于一个英联邦内部的WTO,也就是英联邦内部国家之间的进出口交易关税减免,而对于联邦之外的其他国家征收高额关税。

这种内外有别的经济控制,让英国在失去了绝大多数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权之后,依然保持着相当可观的影响力。

并且,尽管总督被取消了,英国女王的元首地位有的也被废除了,但是英国人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架构留下了,而填充进政府的,又往往是受到英国教育的殖民地本土精英。这种文化上的软实力,也是英国对殖民地施加影响的重要方式。

而作为英国女王,英联邦共同的名义元首,伊丽莎白的表现依然是可圈可点的。她经常出席英联邦的首脑会议,并且定期出访各国,其良好的形象和威望,也成为了维系英联邦的重要纽带。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伊丽莎白二世和查尔斯王子(如今已是国王)

出席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

欧盟分合

但是,二战之后的英国在经济上依然举步维艰,福利成为了沉重的负担,财政赤字状况不断恶化。看着海峡对岸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欧共体,英国眼热了,表态想要加入欧共体,也就是后来的欧盟。

当时在欧洲大陆的话事人是法国,而法国自然不希望和美国关系特殊的英国进入欧共体,来削弱法国的话语权。于是英国连续两次加入欧共体的申请,都被拒绝了。

到了1970年代,英国为了加入欧共体,对外的口径已经发生了变化,说愿意和其他西欧国家一起来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不再提自己的光荣孤立和势力均衡的传统。而主动表态愿意融入欧洲,这毫无疑问是英国在姿态上的重大让步。

与此同时,因为西德的迅猛发展,法国也有了引入英国来制衡的需求,终于在1973年,英国加入了欧共体,开始了和欧洲合作的新时代。

加入了欧共体的英国经济确实开始渐渐好转,而有了欧洲大陆强劲的制造业作为支撑,英国也逐渐放弃自己的中低端制造业,只保留了一部分高端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而重点去发展文化、娱乐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而英国作为金融中心的崛起,还要“感谢”美苏冷战。

冷战期间,苏联和其东欧盟国,其实也有很多国际贸易的需求,尤其是苏联的石油贸易所赚来的外汇,需要有个可以存的地方。但是这些国家又担心把资产放到美国本土,会遭到不可预知的冻结,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欧洲美元”的交易地。

相比巴黎的畏首畏尾,英国迅速把握住了这一机会,让伦敦成为了欧洲美元最活跃的交易中心。这一从事后看非常具有魄力的举动,确立了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海量的美元源源不断地从苏联和东欧涌向伦敦,给英国带来了天量的投资和财富。

与此同时,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在厉行改革,砍掉了很多的福利,也限制了工会的权力,减少了财政的负担。把握住了外在的际遇、又轻装简从上阵的英国,在加入欧盟的这几十年中,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迅速,也基本上完成了从工业立国到服务业立国的转变。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撒切尔夫人向伊丽莎白二世行屈膝礼

如果没有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后来的欧债危机,可能英国和欧盟的塑料兄弟情还会继续。但是这些危机暴露了欧盟合作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让英国对欧盟的前景开始不确定了起来:比如一些国家“搭便车”,利用欧盟的信誉大举借债而无力偿还;还有统一的货币之下,各国财政部之间各行其是的财政政策。

此消彼长之下,几百年来的孤立主义又抬起头来。有一些英国国民也对于大量从东欧来英国寻求工作机会的移民感到焦虑,认为本地人的工作机会受到了威胁。大经济形势的外因和英国本土的内因,都促成了2016年的脱欧公投,并在2021年终于在鲍里斯的带领下脱欧成功,和欧盟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英国和欧洲大陆,终究是能同富贵,不能同患难。

这个时候的女王,对政治火候的把握已臻化境。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她不应该也不能表达任何对于国家大政的态度,否则就是以王权干预国政,造成宪政危机。无论是1973年的入欧,还是2016年的脱欧,女王始终看上去风轻云淡,让外界无法琢磨其真实的态度,很好地履行了其名义国家元首的职责。

这其实也是英国制度的特殊之处——从法律上来说,英国的王权是实质性的,国王有各种军政大权。但是伊丽莎白二世很好地遵守了二战以来的默契和惯例,不越雷池一步,这也是其能获得很好民望的原因。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女王是花瓶。相反,历任首相都觉得每周觐见女王汇报比在下议院和反对党辩论更有挑战,因为女王总是可以用委婉的话语给出首相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在事后都被证明是充满智慧的。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伊丽莎白二世和六位前首相

比如在马岛战争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力主开战,但是内阁中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当她觐见女王的时候,女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随意地说起,同意自己的次子安德鲁王子参战——这是女王的家事,并且这也不是女王的态度,而是安德鲁王子的态度。女王貌似只是一位有包容感的家长,但是这次沟通,显然把信号明晰地传递给了撒切尔夫人,坚定了首相的意志。

尾声

1986年,女王和其丈夫菲利普亲王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也是英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华。

访问过程中,女王还回顾了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给明朝万历皇帝写的信——希望英国和中国能够发展贸易。可惜当时邮政也不发达,信使遇难导致信没有送到,然后她风趣地表示,中国邀请她访华的信件平安收到了,邮政事业从1602年以来已经进步了许多。

这次访问中,女王参观了长城、兵马俑等名胜古迹,还对中国的特色餐饮赞不绝口。可惜,如今女王夫妇双双作古,再也没有重返中国,品尝她爱吃的佛跳墙和香橙鸭子的机会了。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花开花谢,几多沉浮。女王在幼年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辉煌,在青年亲自参加二战保卫自己的祖国,然后在中年目睹了大英帝国的解体,并且用自己的努力来维系着英联邦的凝聚力;晚年也试图发声,委婉地表达让苏格兰留在联合王国的愿望。

从经济的角度,她也见证了英国从工业立国到服务业立国的转变,以及英国试图融入欧洲,又急于离开欧洲的整个过程。

历史的见证者,终于成为历史

有人说,她去世之后英国会逐渐“走向共和”;有人说,她去世之后英联邦会逐渐分崩离析;有人说,她去世之后苏格兰也将从联合王国中独立出去……

未来或许有很多可能,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那个代表着二战之前对君主制浪漫想象的、给人以“恒常感”的女王,是真的一去不再来了。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