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硅成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观察,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有“锂”走天下,拥硅便成王。
新能源盛宴掀起造富狂潮,上游资源更是其中的顶流。通威、协鑫、大全、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一跃成为资本市场耀眼的明星。
中国光伏二十年,辉煌与没落、成功与失败的故事频繁上演,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见证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失意落寞,如今通威、隆基又带领中国光伏产业重新崛起。
大浪淘沙,从鱼饲料起家,到光伏硅料巨头,刘汉元执掌通威晋升为“新硅王”,他也凭借1250亿元身家反超刘永好,跃升为新任四川首富。
双碳战略的历史洪流中,他是产业变革者,也是时代弄潮儿。
川娃子刘汉元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14岁的他没有进入高中学习,而是选择了四川水产学校就读,学习淡水养殖,毕业后当起一名养殖技术员。
虽然这份工作月薪只有33元,但刘汉元借此可以到四川各地考察水产养殖。经过一番调研走访,他发现四川大多是在池塘养鱼,这些鱼带有一股土腥气,而水库养殖要新鲜许多。但水库养鱼生长慢,只能散养。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汉元了解到德国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在当时,还从来没有中国人亲身实践过。
刘汉元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笃信这一技术将大有可为。可是他的大胆设想,并没有得到外界的理解。无奈之下,他的父亲卖了两头猪和一些菜秧,凑齐了500元初始资金。
经过了提心吊胆兢兢业业的7个月,1984年,刘汉元的网箱流水养鱼试验正式验收。64平方米的网箱里,产出2781斤鱼,相当于亩产2.53万斤,刘汉元净赚1930元。要知道,当时四川亩产最高纪录不到2万斤。
刘汉元敢闯敢为的举动,刷新了四川养鱼史上最高纪录,《四川日报》头版报道了这项发明。
据称,时任四川省水产局副局长的杨全成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大叫:“要将这个技术在全省推广,带出一窝,带出一片来!”
这一年,刘汉元才20岁。
那是一个中国企业家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在同一年,刘永好兄弟在为他们一笔10万元的大订单竞相奔走;柳传志联合中科院计算所十名研究员成立联想集团;王石创立万科,张瑞敏执掌海尔……
两年后,刘汉元的养鱼技术被列入农业部“星火计划”,正式向全国推广。刘汉元一举成名,四川甚至掀起了“要赚钱,学汉元”的热潮。
同年,刘汉元决定向上游延伸,按照他的“饭碗理论”:“谁和农民直接抢饭碗,谁就没有饭碗;谁给农民饭碗里添油加肉,谁就有饭碗。农民能直接做的,原则上我们不做;他们做不好的,都由我们来做。”于是,他创办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为农民兄弟服务。
经过20多年的深耕和钻研,通威成长为全球水产饲料行业里的绝对翘楚,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
刘汉元第一战,让人们见识了他惊人的胆识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而且,刘汉元并非盲目跃进,而是在多次考察后才开始行动。
创业前20年,他聚焦水产农业领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并最终在这个并不性感的行业,做到了世界第一。
故事的高潮便意味着精彩华章开始落幕,通威登顶世界水产饲料头名后,其营收和利润呈现增速下滑的迹象。
2004年,通威股份成功上市,水产饲料的故事进入历史性节点的小高潮。
其实,早在2002年,刘汉元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进修时,便接触了各种新能源光伏的火种,并种在了刘汉元的心中。DBA工商管理博士毕业后,他毅然闯进光伏行业。
刘汉元从小就喜欢捯饬无线电,对电子技术、芯片技术一直特别感兴趣,芯片业与光伏业存在一个共同的原材料,即多晶硅。因此,他在进入光伏行业后,选择了上游光伏硅料行业。
然而,与饲料行业的稳定性相比,光伏硅料价格的波动极为剧烈。“产能在中国,市场在国外”的格局,让我国光伏产业受国外市场影响巨大,定价权旁落在国外资本手中。
当时,中国光伏企业聚焦中游组件环节,市场、技术、原料被外资把控,“三头在外”的局面下,光伏虽前景无限,但如果长此以往,中国光伏企业将陷入逼仄的牢笼中。
为打破上游环节的钳制,刘汉元、朱共山等一批光伏有志之士开始向硅料环节进发。
2007年5月,通威与巨星集团在四川乐山成立四川永祥,主攻硅料多晶硅产业。2008年初,刘汉元将四川永祥注入上市公司通威股份。
彼时,正值硅料行业烈火烹油之际,2008年初,硅料价格一度涨至惊人的500美元/公斤,上涨12倍,而其成本仅800元人民币/公斤。
此时的通威才刚刚开始投产,但不到一年后,金融危机袭来,行业骤冷,价格又暴跌了12倍,突如其来的寒冬,令刘汉元猝不及防。
无奈之下,永祥多晶硅二期的计划只能搁浅。2010年上半年,刘汉元又将四川永祥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缓解业绩压力。
如果说金融危机还是第一场危机,那么自2011年开始的由欧美国家主导的“双反调查”,就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灭顶之灾,尚德、赛维、英利等第一批中国光伏企业轰然倒塌。
覆巢之下,刘汉元只能收缩战线,控制产能,降低成本。而此时,得益于稳定的饲料主业,通威可以输血硅料,永祥最终活了下来。
行业低谷期,永祥多晶硅呈现低流血状态,最多有2亿元的亏损。刘汉元曾回忆道:“当时,该停产就停产,该控制就控制。只有活下去才能迎来新的一天,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了。”
中国光伏企业的起点极为辉煌,但在前两次的中外光伏大战中惨败收场。海润光伏创始人杨怀进后来描述:“就像一场烟火,嘭的一声上了天,落下来的全是灰。”
坐过惊险的过山车,硅料市场又经历了几轮牛熊,暴赚和巨亏似乎只是一夜间,金融危机和双反的梦魇中,中国光伏企业榱崩栋折,硅料市场彻底崩塌。
深耕饲料行业20多年的刘汉元,从没有经历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永祥能活下来的关键在于他严控边界和谨慎扩张。
“太阳能,才是未来。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冒险。”1979年的夏天,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新落成的白宫太阳能电池板前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没有想到的是,经历三次光伏大战后,世界光伏产业正式进入“中国时代”。在上游多晶硅领域,通威、协鑫、大全等引领全球,一举改写了过往受制于人的局面。
光伏行业具有典型的“牛鞭效应”,上下游产业供需错配明显,中游硅片投产速度要快于上游硅料,硅料供给滞后于中下游需求。
近两年,中环、隆基双巨头大举扩产,而前期在硅料低迷期,极少有企业投产硅料,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双碳战略下,2021年起,硅料价格扭转跌势,快速反转。硅业分会9月第一周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单晶复投料均价30.72万元/吨单晶致密料30.51万元/吨,为近十年来的新高。
本质上来说,多晶硅行业属于重化工行业,具有重资产、高投入、扩产周期长等行业壁垒。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谁拥有的产能多,谁就能持续受益。
放眼未来两年,通威(永祥化工)、大全、东方希望、协鑫、特变电工(新特能源)、亚洲硅业,以及海外的德国瓦克、韩国OCI,几大玩家中,通威产能最大。
目前,通威高纯晶硅年产能达到23万吨,全球第一,2021新项目一期(年产10万吨)投产后,年产能预计达到33万吨;两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则将提升至43万吨。这将是行业中“巨无霸”的存在。
今年上半年,公司高纯晶硅产量10.73万吨,同比增长112.15%,国内市占率高达30%。同期,通威股份净利润122.24亿元,同比涨超3倍,再度刷新历史新高。
而在成本端,通威优势明显。按照埃隆·马斯克解析制造业的第一性原理:“要回归事物本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类比或者改良法,类比和改良只能对技术或产品产生较小的升级迭代,只有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带来颠覆。”
拆解硅料行业,其本质是化工业和制造业,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由于当前的硅料工艺技术基本稳定,成本因素是硅料企业取胜的关键。
成本构成中,电力、金属硅粉占比最高,均为三成左右。作为高耗能产业,许多企业将工厂设立在新疆、内蒙、四川、云南等电价低廉地区。
前中国首富刘永行是硅料行业的新玩家,他就将目光瞄向了心仪已久的新疆准东。经过近10年的论证研究,2019年,东方希望12万吨多晶硅项目(一期3万吨)正式投产。
而刘永行的杀手锏依旧是“令人发指”的降本增效,他将“煤炭-运输-自建电厂发电-多晶硅-重化工循环利用”融为一体,计划以极低的成本杀入硅料江湖。
作为行业领头羊,通威成本优势十分明显,2021年,其新增产能生产成本最低已至3.37万元/吨,同比下降7.2%,为行业最低。
和同侪相比,刘汉元应该是业内极少数,打通了从上游硅料到中游电池再到下游光伏电站“一体化”化经营的企业。这样一来,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平抑中下游成本波动风险。
数据最能证明实力,通威电池出货量已连续5年全球第一(PVInfolink数据),TOPCon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多晶硅沉积技术路线,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4.7%;研发的HJT电池效率最高达25.67%。
下游方面,通威打通了自己最擅长的渔业养殖,聚焦“渔光一体”光伏电站,已建成51座,累计装机并网3.12GW。
创业四十载,刘汉元前二十年深耕渔业,后二十年死磕光伏,他以光伏为矛,饲料为盾,摘得两座世界桂冠。
川商江湖,最令人称道的要数刘永好家族,但相比于新希望的多元扩张,通威40年来,聚焦农业和光伏,他“聚势聚焦,做专做精”,这一点倒更像刘永好的哥哥刘永行。
“一个企业应该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精、做专,只有在行业里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才能真正长治久安。”刘汉元深知专注的重要性。
他的成功既有自己的前瞻和耐心,亦有在农业行业的积淀做基础。要知道,过往二十年,多晶硅领域,资本介入却又铩羽而归,许多企业轰然倒塌,腥风血雨,商业的残酷不过如此。
大起大落,成王败寇,刘汉元都看在眼里,正是恪守投资原则,不盲目跟风,再加上饲料业务的输血,最终“剩者为王”,赢得了这场极为惨烈的周期之战。并最终在光伏黄金时代登顶,成就一代“新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