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总是能听到大大小小的公司拟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的项目,之后我特地查阅了一下,没想到拟投的数量如此惊人。
就在今年下半年,据不完全统计,1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关于参与设立产业基金的公告,其中拟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公司就占了40%。
这些公司似乎更倾向于对新能源产业园、新能源工厂/公司的建设,以及钟爱对能源、新材料、电池以及储能等项目的投资。经过我的了解,其中对新材料和电池项目的投资数量最多占比约为24%和20%。
有些上市公司在拟投金额上一点儿都不含糊,就如引领科技在建设年产15万吨的正极材料项目上就投出155亿元。依图所示,在这次能投出百亿金额的公司也不占少数,占据这次拟投企业中的16%,拟投10亿到50亿元之间的上市公司就高达32%。
了解了现实情况才发现新能源和新材料赛道的竞争如此激烈,其他上市公司也不断做出新的动作,其中设立产业基金拟投新项目是他们其中的选择之一。
CVC的目的很简单
大家肯定都了解,一家上市公司最想完成,且最难完成的就是在市场中生存下去,盈利也就处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在这次的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其中四成拟投新能源或新材料项目,而他们做出投资无非都是想要在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或者解决企业当下的问题,其中他们的目的就包括:
第一,投资新项目能降低生产成本。
上市公司选择拟投与他们主业不相同的项目,其目的不完全是为了紧跟市场的热度。成本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包袱,降低成本就成为他们投资的目的之一。
就如,江淮汽车将投放2亿元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
江淮汽车主要是做整车和客车底盘业务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大,做整车意味着需要电池的供应,而电池的成本则占据整车的40%到60%,而自主供应便可节约10%的成本,整体下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本次江淮汽车表示,“投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的目的是想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在新能源领域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所以呢,从江淮汽车的角度出发,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才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转变公司的战略布局能让他们回到正轨。
那些上市公司投资的目的在于转变公司战略布局。本次科力远选择拟40亿元投建碳酸锂及芯材等项目,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下游市场的驱动。
下游市场全球锂电池产业规模在持续递增,通过中商情报网分析预计在2022年全球锂电产业规模将达到647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下游市场成功带动上游的发展,也促使科力远做出选择。
本来科力远是从事电池业务的,但多年来却执着于镍电路线及打造CHS混动技术平台,才致使业绩一蹶不振,例如,2016年亏损2.12亿元,2019年亏损3.59亿元。他想要经过此次机会重新布局扭转乾坤。
科力远也表示,“这投资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与优惠政策,推动公司与上游锂矿及锂材料企业达成产业合作,帮助公司加速布局碳酸锂及磷酸铁锂产业,抓住新能源与储能市场发展机遇。同时,有利于公司战略转型回归电池主业的顺利实施,提升公司在锂电行业核心竞争力,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有着积极影响”。因此,抓住此次机会是他们势在必行的。
第三,CVC拟投还益于促进产业链的形成。
一家公司能拥有产业链,那好处非常多,不仅可以有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还能出现新企业,从而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氛围,打造“区位品牌”。这样的美事就吸引了大多数的企业投身其中。
这次欣旺达就拟投了213亿元在动力电池项目上,其实他本身就更注重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而他的产品始终坚持“聚焦+差异化”策略,能够囊括不同体系和市场,满足不同需求。欣旺达也表示,“投资生产动力电池电芯、模组、PACK和电池系统等产品,有利于扩大公司动力电池产能规模,提升公司以及欣旺达汽车电池的综合竞争力”。
除了这次约占四成的上市公司拟投为他们的公司谋求更好的发展和收益,在之前也有很多其他公司投资获得了足够多的收益。
例如,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百度分别投了滴滴、小鹏汽车、百丽,科技巨头华为小米投了生态链,他们都获得了相应的高收益。还有现在拟投新能源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子公司弗迪电池等等,他们也在不断作出投资的动作,想要在此时分一杯羹。
“新能源或新材料”就这么好?
新能源这一话题一直以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光是想想能源问题就着实让我们头疼,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导致油价不断攀升,解决方向都落在了新能源一方。我国又持续颁布关于新能源的政策,让各个投资人看到了新能源广大的前景,加之我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逐步增大,促使新能源备受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2021年起就持续增高,在图中我们看到2022年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50.5万辆,同比增长107.9%;2022年1-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16.1万辆,同比增长107.3%。
能够看出,新能源汽车的热度从2021年起只增不减,这也促使电车的电池材料供不应求,这才让新能源和新材料成为现在的香饽饽。
此次CVC作出拟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的动作,决定他们进行抉择的还包括拟投公司的背景,这是这次拟投新能源或新材料的企业背景数量的占比。
原本就从事与新能源或新材料相关的公司就有做能源、材料的公司他们的占比约为15%和13%,共占据拟投的所有企业中的28%。那为什么原本不是做这个行业的却都奔向了新能源或新材料呢?
首先,业务协同促使公司对新能源或新材料的选择。
业务协同的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整合、共享内外部资源禀赋,提升公司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在这次的拟投中背景为汽车类和电池类的公司分别占据15%和11%,他们主要是想通过拟投项目开拓市场,与公司的主营业务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就如汽车类中的常熟汽饰,在安徽合肥新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推进新能源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下,汽车的智能座舱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亮点,加上市场需求扩大,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也逐步从2021年的647亿美元到今年预测的7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可知汽车的智能座舱也是当下的热门。
常熟汽饰想要以这次投资去优化公司的产业基地布局,更好地就近服务客户,同时进一步在汽车智能座舱等智能化产品领域扩大业务板块,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
常熟汽饰也表示,“这次投资中公司紧跟新能源汽车发展节奏,积极开拓市场,将与公司主营业务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其次,专注国家政策,进行战略性投资。
国家政策的颁布是各大公司的定心丸,投资人紧跟国家的政策和趋势基本上不会出错。
在机械类的公司中的火炬电子将出资1亿元,参设福建泉州新材料产业基金。
火炬电子是一家专注于国家支持的新材料领域的公司。他投资的重点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相关产业,而这样的材料是被纳入“十四五”产业科技创新相关发展规划的耐高温结构材料之一,属于十四五期间重点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
可知,国家政策就是投资方向指引者,顺应国家政策同样是投资最好的选择。
最后,公司转型扩展新市场。
其他类中的公司对目前的主业前景模糊不清,担心未来自己的主业还是否具备优势,想要借此增加自身的机遇。
例如,其他类中的杉杉股份,这家公司以前从事的是服装行业,但是现在跨界进入了新能源市场。
他调转桥头主要是因为担心国内服装市场难以与国外市场匹敌,又恰巧遇到了王维刚,他们一起攻克了“中间相炭微球”负极技术,因此成功转型生产新能源材料,也才会在这次投放50亿元,去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
环保类中的伟明环保同样是跨界进入电池新材料制造行业,他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就锂电池的巨大需求,而电池所需的正极材料也在不断促进锂电池的普及。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和市场中,很多公司为了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无论是跟随政策,还是以业务协同的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但是总会有看不清未来的那一刻,而在那时便要鼓起勇气投身到其他行业中。新能源或新材料行业前景巨大,容错率高,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的正确性高,就算投资后有些波折,但也有保障,所以很多企业才选择新能源或新材料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