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打卡式出海的背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作者:懂懂本尊,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感觉欧洲满大街都在跑这些电动车了吧?」
德国时间10月7日晚上,蔚来汽车在NIO Berlin 2022发布会上宣布进军包括“ BBA大本营 ”德国在内的欧洲四国市场。至此,包括小鹏汽车、上汽名爵、比亚迪、领克等新能源车品牌都以不同的形式进入欧洲,与众多欧美品牌展开了竞争。
事实上,最近几年,中国品牌汽车出口数量逐年攀升。其中,新能源车更是自主品牌“出海”的主力赛道。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的前8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达34万辆,同比增长97.4%。
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激增,尤其是自主品牌“出海”汽车工业发达的欧洲市场,经常引发公众的关注。因为,这不仅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更预示着国内新能源车企,正在抢滩欧美汽车强国的大本营。
那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纷纷“出海”,究竟是要开拓一片蓝海还是要一声叫好?在这些“出海”战略背后,乘着新能源大潮的自主汽车品牌,能否在海外市场拿下丰厚回报?
“自主新能源汽车抢滩海外市场,我觉得很多时候是雷声大,雨点小。”
聊及相关“出海”话题,曾在国内一家新能源车企从事宣传工作的徐颖(化名)表示,近几年,的确有不少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进军海外市场,但真实销量都不高,部分品牌在海外的销量,甚至可以用“惨淡”二字形容。
中国新能源汽车看似可观的出口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海外的独资、合资企业在华生产,并返销海外市场产品。有数据显示,仅2022年的上半年,特斯拉中国所生产、返销海外的纯电动车,就有大约16万辆。
有媒体整理乘联会所公布的数据发现,2022年前8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特斯拉中国占了将近一半份额。其次是上汽乘用车、东风易捷特,占比分别约18%、11%。
至于自主新能源汽车“一哥”比亚迪以及拥有沃尔沃背书的吉利,则分别占4%、3% 左右。徐颖透露,相比比亚迪、吉利,上汽乘用车早在2019年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有先发优势。尤其是上汽乘用车“出海”的主力为MG车型,作为曾经的英国运动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仍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品牌成功“出海”打下了一定基础。
“至于易捷特,是东风和雷诺、日产的合资企业,是以出口雷诺电动车为主。”徐颖解释,以此计算,今年前8个月完完全全自主的新能源汽车“出海”规模,大概只有小几万辆。
至于在“出海”宣传上更为高调的造车新势力,海外之路似乎也不顺利。Cleantechnica 数据显示,小鹏“出海”的前两年,在挪威仅售出了1006辆汽车。今年5月份,媒体还爆出过其“海外业务多位高管离职”的消息。
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在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的Top10中,仍见不到国内自主品牌的身影。换句话说,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虽然“出海”了,但在欧洲消费者眼里仍是小众品牌的存在。
也正因如此,徐颖表示,早已做过调研、对欧洲汽车市场有一定洞察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绝大部分都是采用与海外“地主”——即贸易代理商合作的方式,出口并销售产品,减少自建4S店的成本与精力投入,目的就是降低各种风险。
同时,为了保证自主新能源汽车“出海”之后有一定的海外销量,多数车企与海外代理商往往会发力商用需求——将新车批量“压”给出租车企业,甚至汽车租赁公司。
“大家的售前、售后靠的都是海外代理商,只有蔚来,目前宣布是在海外开直营店。”徐颖同时强调,蔚来高调“出海”欧洲四国,目前主推“以租代售”的订阅模式,“估计也是从消费习惯、利润等方面考量,但前期投入的成本高,风险大。”
不难看出,自主新能源汽车在“出海”路上,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既然吃力不讨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为何不扎实着眼于国内的万亿市场,非要争相“出海”呢?
“新能源车出海,车企或许更看重的是有和没有,而不是销量和利润。”
针对目前自主新能源汽车争相“出海”的现象,在一家国内传统车企负责海外业务的 Alan将其比作海外“打卡”——沿用已有成熟、现成的“出海”模式和路线,且“出海”目的不只是为了卖车。
Alan表示,这里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无论是比亚迪、红旗等传统车企的代表,还是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几乎所有自主新能源汽车“出海”首选的目标,都是挪威。
这是因为,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挪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高,相关政策也更友好。
因此,挪威成为自主新能源汽车海外“试水”的第一站,一旦在挪威站稳脚跟之后,在欧洲另外几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高的国家转一圈,终极目标便是“BBA大本营”——德国了。
“车在海外卖多卖少、赚不赚钱无所谓,进入欧洲尤其德国市场才是最关键的。”Alan 坦言,之所以自主新能源车企的“出海”宣传都很高调,是因为最终目标是做好国内市场的品宣。
在他看来,自主品牌通过进入海外尤其是德国市场,可以传达一种信息,让国内消费者知晓其品牌影响力、产品品质,都已经得到海外消费者、汽车工业强国市场充分认可的感觉,这样可以提振用户选择品牌、购买产品时的信心。
“当然,也有车企打卡欧洲市场之后,选择进军日本市场的,但道理相同。和德国一样,日本也属于传统汽车工业大国,还是‘两田’的老家,车企的产品得到日本市场肯定,同样能增强本地消费者购买的信心。”
从乘联会近期发布的数据来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国家中,泰国、印度、孟加拉等地,规模占比并不低。然而却少有车企大力宣传其“出海”上述地区的消息,原因不得而知。
至于自主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定价,往往比国内高出许多,更是经常被车企作为宣传重点。Alan 对此解释,车企通过代理商方式进军海外,除非亏本卖,不然其定价铁定要高于国内市场。
“在国内生产,通过海运出口到国外,运输费、仓储费、代理机构的利润,都是成本呀,所以卖给国外消费者的价格高是理所当然的,天津港的进口车,也都很贵呀。车企要降低成本,只能在海外建工厂,或者在当地合资生产。 ”
他认为,国内车企“出海”成本高、定价高,本是正常的市场规律,但在部分车企宣传中,却成了宣传“重点”,目的也是加强品宣。
事实上,对于最近几年刚刚打入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而言,要想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肯定需要时间的沉淀。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谙该道理的车企,自然将“出海”当成一种营销的“方式”,提振国内用户信心。只是,类似的方法,多少也体现出了一些缺乏自信的心态。
其实,对于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海”的话题,行业还存在另一个观点:国内市场太“卷”了,车企不得不“出海”以拓宽市场边界,寻找新的增量机会。
但是,市场现状真的是如此?
华宝证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9月,欧洲七国新能源车市场逐渐回暖,销量合计19.99 万辆,同比增长10.1%;相比于8月销量环比上升56.9%,整体渗透率为24.4%。
然而,同期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更为火爆。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61.1万辆,同比增长82.9%,渗透率首次突破30%,高达31.8%。
换句话说,国内单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相当于欧洲七国三个月销量总和,渗透率早已领先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千人拥车量”数据,仍明显低于欧美日韩,与海外地区相比,国内汽车消费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巨大。
国内巨大的汽车消费规模,已经造就出不少立足国内市场,却能够创下全球销量纪录的新能源品牌、车型。可惜的是,理应鼓舞自主品牌夯实用户消费体验的销量纪录,最后只成了部分车企营销的噱头。
“中国坐拥巨大的人口红利、市场红利,有的企业在国内卷不动,出海更惨。”一位汽车自媒体人表示,他十分反感自主新能源车企动不动炒作“出海”战略,尽管能提振消费者信心,但本质上是企业缺乏自信的表现。
事实上,包括BBA在内,欧洲传统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都不太理想。而曾经 “称霸”国内燃油车市场的日系品牌,在新能源进程上也显得十分落伍。
反观很多自主汽车品牌,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自主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实力已足以与海外车企分庭抗礼,甚至实现了换道超车。
难怪有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国内万亿级新能源汽车赛道,自主品牌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营销噱头上下足功夫。更应该在产品体验、售后服务方面,尽善尽美。
只不过,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自主品牌售后服务体系正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一方面宣传要出海比拼BBA ,另一方面在国内的服务跟不上,被消费者不断投诉,这种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一位行业人士强调,要想让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充满信心,车企本身必须先“立信”。
真正的自信,其实不需要铺天盖地地去宣传在海外市场如何如何,用所谓数据去“佐证”什么。只有先“立足根本”,才有机会“放眼全球”。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