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正在成为当下企业和资本的集体选择。
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GDP、年轻化的年龄层次,共同营造了东南亚美好的增长前景。在这个稀有的增量市场,投资机构将如何布局?哪些行业最值得期待?copy from China的方式能否走通?又有哪些风险需要注意?
9月28日,在投中信息与投中网主办、新加坡星展银行(DBS)联合主办的“2022年新加坡投资峰会”上, 在LRI江远投资创始人、CEO张江的主持下,易达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Jerry Li、厚安创新基金董事总经理林思汉、星展银行有限公司执行董事、PE Access主管杨启发、进化论 X 资本合伙人郑诗纬围绕“稀有的增量市场——美元基金掘金东南亚”的主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在这场对话中,进化论X资本合伙人郑诗纬认为,东南亚是一个分散的市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监管规定。想要在这里创业和投资,需要做到本地化,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创始人真正达成共识。
厚安创新基金董事总经理林思汉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无论是从互联网的发展还是格局来看,东南亚都与10年前的中国类似,但copy from china依然要因地制宜,包括团队搭建、沟通、企业文化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平衡。
在谈到退出问题时,星展银行有限公司执行董事、PE Access主管杨启发认为,东南亚市场的退出方式主要包括IPO和并购两类。在IPO选择交易市场时,又必须考虑三点问题:第一,政治稳定;第二,监管稳定;第三,货币稳定。
LRI江远投资创始人、CEO张江则从微观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江远认为不同的行业,包括你在这个行业里面的竞争优势,都会对你选择在哪里上市产生影响。首先企业要考虑所去的板和交易所的投资人的profile是怎样的,它偏好什么行业;第二这个板上有没有可对标的公司,有没有可竞争力。
易达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Jerry Li则通过东南亚和MENA(中东北非区域)两地的对比分享了他关注到的来自不同新兴市场的机遇。他认为新兴市场存在巨大机会,东南亚和MENA有各自的特殊性,也能互补支持。中东地区一直是被低估的市场,这里有资本、有资源,还有全球前十的证劵交易所,现在中东北非当地的家族办公室和大型企业也在聚焦亚洲。Jerry建议,东南亚与MENA的发展相结合存在很多机会,大家可以考虑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
以下为对话实录,由投中网整理:
张江:各位嘉宾,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掘金东南亚。首先还是请各位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机构。
郑诗纬:大家好,我叫郑诗纬,来自进化论X资本。我们是一家由星展银行和淡马锡共同出资成立的成长期债权融资平台,规模5亿美元。我们的平台是一个泛亚投资平台,主要区域覆盖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地区,还有印度和今天的焦点,东南亚。我们是一个提供低稀释性资金的债权基金,主要投资于一些比较长期和比较后期的数字经济项目,每一笔的投资金额从2000万美元到5000万美元不等。
我本人在来新加坡之前,曾在上海做了9年的投贷联动。再之前是在美国硅谷工作了20年,也是做一些跟创新资本和风险投资相关的东西。以上是我的一个背景,跟公司的实际情况。
Jerry Li:我是Jerry,来自eWTP Arabia Capital,中文名称叫易达资本。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发展,帮助企业与东南亚和MENA等新兴市场建立联系,发展业务,投资方式主要以做PE和并购为主。
我个人很早开始创业,做了10年左右公司卖给阿里,之后在阿里做了5年,然后便开始做出海业务。出海是一个确定性的赛道,对中国企业来说,全球化是一种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但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一些准备出海的企业成功的国际化。谢谢。
林思汉:大家好,我叫林思汉,来自厚安创新基金。我们是由厚朴投资跟ARM共同成立的一个合资基金,专注于投资高科技领域,我们团队主要是在大陆和香港,投资范围面向全球。互联网、芯片、IOT、AI、机器人,这些都是我们重点投资的领域。
我本人是新加坡人,但在香港和大陆做业务也差不多20年了,长期关注东南亚发展。来厚朴之前,我在美林待了很久,主要是做投行业务。谢谢大家。
杨启发:大家好,我是星展银行的杨启发,负责私募投资这一块。我们没有基金,我负责的这一块是一个平台,主要是服务那些有募资需求、或是有兴趣去投资项目的客户,帮他们找投资项目或者募集资金。
我是新加坡人,之前也有在硅谷工作过一段时间。我做私募投资已经15年了,之前在星展银行负责TMT,近三年才转到私人银行这个部门,负责私募投资这一块。
张江:大家好,我叫张江,江远投资是今年刚成立的一只美元基金,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我个人原来是在平安保险旗下的平安创投,做了有8年时间。在此之前,还分别在飞利浦、麦肯锡工作过。
东南亚,下一个风口红利市场?
张江:首先请各位介绍一下,大家在东南亚市场,特别是在新加坡,所关注的产业或者是项目的类型,另外也请简单说明一下看好的原因,谢谢。
郑诗纬:作为债权基金,我们一般不会特别关注某一产业,不过就目前东南亚,包括整个泛亚洲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会比较倾向于有科技成分或是科技驱动的领域,包括像医疗保健、消费,还有能够对工业制造、对社会经济提供颠覆性技术的企业和团队。在东南亚,我们看到电子商务领域已经诞生了相当多的独角兽企业。
目前,我比较感兴趣,并且也在东南亚持续发展的有几个领域,比如短视频和长视频,以及这一类的公司。东南亚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而且人口总体相对年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进入的行业。
可能也是因为我之前在硅谷工作了很长时间,所以我会更多关注一些深科技和IP公司,比如SaaS和软件公司,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公司类型。当然,我非常期待看到更多这一领域的公司,如企业服务、SaaS、医疗保健、软件企业可以在这里成立,服务于这个地区的市场,并向全球市场进军。
Jerry Li:我们主要关注一带一路沿线,从东南亚开始,然后到南亚、一直到中东。这些区域特点都非常不同,我们业务思考都是围绕在区域内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与协助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模式上。东南亚南亚与中国的地缘相近,文化也有一定相关性,现在是很多企业出海的第一站,市场热度高,创业生态很活跃。基于中国产品与供应链能力的溢出,中早期项目有很多机会,同时也会有一些服务性的公司随着市场发展的成长起来。
东南亚创投市场一部分情况是中国市场的一种外延。继续沿着一带一路就到了中东区域,我认为中东地区一直是被低估的,这个区域的特点是资本比较集中,但是具有能力在中东解决产业问题的创业公司或者说可投资标的不是特别多,比较适合中国偏后期的成熟的一些企业过去,所以我们在MENA区域用了一套定制化的打法,帮助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跟当地的一些资源进行深度结合。
中国企业和中国能力的全球化,是势不可挡的一种必然,包括对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来说,也是最佳选择。如何因地制宜帮助中国企业真正能成功落地,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去尝试着做的事。
林思汉:因为我专注于投资高科技公司,所以我就从这个领域讲。现在东南亚有7亿人口,平均年龄差不多在28到30岁左右,在目前这个时间段,随着疫情的结束,东南亚的增长开始恢复,而且这个增长在亚洲也算是比较快的,我认为这个宏观条件会为这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再来,我们看到这里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渗透率也处于一个高速的增长期,跟8年前、10年前的中国其实是挺像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时间段在东南亚,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会带动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我觉得值得关注的一点。
第二块我们也会看一些深科技的投资,这里也借鉴了中国的一些经验,现在中国应该算是全世界范围内,布局5G最快、也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未来像人工智能、AIoT、机器人的应用会越来越频繁,我相信这个趋势也会延伸到东南亚这块来,所以这是我认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杨启发:我个人认为,东南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区,每个国家的人口基数、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因此,必须逐个国家来看。对于一些人口大国,即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来说,平台型公司、社交网络媒体,这些都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教育潜力的。
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发展都很差,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所谓的5G技术去把他们连接起来,然后供给他们这些设备设施。
再拿越南举例,他们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因为很多制造业已经转移到那里了,但他们有瓶颈,他们的物流不够好,缺乏基本的物流基础设施。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能为他们提供更高效的物流技术,会有效帮助他们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越南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将具有良好的潜力
东南亚的语言和文化与中国不同,所以即使你在中国拥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平台,也并不意味着它会在其他国家同样成功,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地方。所以讲到新加坡就不一样了,新加坡的发展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发达经济体,所以我们在新加坡讲的是的高科技。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公司,特别是深科技公司,在新加坡建立基地,建立研发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Copy from China也要因地制宜
张江:下面一个问题想请各位嘉宾聊一下,想要Copy from China,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如何去避免风险。或者说如何最大地发挥它的优势,围绕这两方面都可以。
郑诗纬:以我这些年在中国的经验,我看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IT、技术人才,以及商业人才,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是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知名高校。我觉得这一点可以复制到东南亚来,毕竟在东南亚,像新加坡是有非常好的教育体系的。当前,中国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了,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我们可以在新加坡招揽更多的人才,当然也需要时间来培训他们。
我觉得需要注意的是,东南亚是一个分散的市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对于金融科技,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规定。因此,我们想要在这里创业和投资,就必须要注意不要踩雷。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本地化,除了将技术和人才带到这个地区之外,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外,还需要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创始人真正达成共识。我觉得这是可以借鉴的。
Jerry Li:复制需要一种时空观,可以是业务模式的跨区域复制,也可以是对发展的周期性进行利用,但是在另一个区域复制,一定要依照本地的市场来考虑问题,所以围绕本地化我其实想分享两点。第一点是思考模式本地化,这要深刻理解本地市场的一些要素,比如地缘关系,经济诉求,文化兼容等等,尤其是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在不同的区域发展时需要把多个维度考虑进去,才能实现迭代升级,不走单一复制的错误路线。
另外一个就是业务场景本地化,在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战略,抓住市场窗口,我认为是全球化本身一个大的命题。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打法也不一样,但是过去有很多大的企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能把这些经验尽可能的反向输出出来,跟大家一起共享。
林思汉:刚才我说到东南亚有点像8年前、10年前的中国,无论是互联网的发展还有格局。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来东南亚拓展业务是很有优势的,毕竟过去十年他们已经在中国经历了一轮打拼、生存,最后胜出的过程,我觉得这个经验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中国人都比较有想法,思维灵活,而且比较能抗打,在技术方面又有一些优势。我也同意像Jerry说的,毕竟东南亚不是一个国家,每个地方的文化和政治局面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做好平衡。我认识几家中国的科技企业,他们到新加坡来发展东南亚市场,在新加坡请了当地的团队,当地团队会跟国内的技术团队进行沟通,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东南亚这边交流以英文为主,语言不同,虽然大家可能都是华人,但毕竟成长环境不一样,所以沟通一定要做好。
另外我举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在国内,尤其是做技术的,他们很多已经习惯了996的文化,你在新加坡如果要求他996,这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像这方面的文化,我觉得还是需要去平衡、调整。
杨启发:刚才大家也讲了很多,我要讲的是东南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当你要copy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拿金融科技举例,这是一个法律合规密集型领域,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法律合规性,所以你不能复制它,在这个国家有效并不意味着它在其他国家/地区同样有效。所以你看印度最近和新加坡签署了一项协议,他们来到新加坡做一个沙盒,发展他们自己国内的技术和模式,因为新加坡的制度非常严格,如果在新加坡可行,那么就带回印度实施。所以在东南亚,当我们谈论复制时,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先到新加坡做小型,然后再做大型,当然在各个国家推出的时候也要想到当地的条件跟特殊性,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IPO、并购,未来东南亚市场的退出趋势
张江:刚才讲的投资,下一个就是退出,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对于东南亚项目而言,大家是如何考虑退出这一块的?
郑诗纬:我觉得在东南亚尤其是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全世界都是很好的退出市场。像美国纳斯达克,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结构,并且已经积累了很多与成长型公司打交道的经验。据我所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也雄心勃勃地希望在这方面开展更多业务,我觉得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包括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有很多资金流入新加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很好的机会。
除了IPO,并购也是一个很好的退出通道,不管是软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当然创业者肯定是用IPO的目标来经营公司,但如果有人把钱和并购方案摆在桌上,那绝对是值得考虑的事情,因为这将有助于他们的流动性。
Jerry Li:新加坡近年来交易所很活跃,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可能会考虑在这边上市。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里,不仅仅是业务全球化,对于资本市场拥抱也需要是全球化的,包括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我也和大家分享下中东的交易所情况。沙特阿拉伯证券交易所Tadawul是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交易所,同时也是全球排名前十的交易所。目前这个交易所整体的上市规模大概200余家企业,交易量相当于香港的一半左右,所以体量均摊到个股上来说,那就具有非常好的流动性了,尤其是对那些50亿美金以下的企业来说肯定是个不错的市场。
由于区域经济属性,目前沙特上市企业多集中于能源、材料、地产、金融等传统行业,现在主板市场里几乎没有科技企业。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推动,无论是向上推动、行业推动还是企业推动,就是希望能有一批希望在海外融资的企业,能够在适当的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有机会到中东去募资,包括去中东上市,我觉得这是中东的优势之一。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这项业务,有两家公司正在筹备中。
另一个层面,中东当地的家族办公室和大企业比较多,所以他们也在寻找各种并购的机会。因为中东的资金体量大且高度集中,过去主要投欧美。近年来我们了解到非常多家族和企业有意愿把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开始聚焦亚洲,尤其是聚焦跟亚洲相关的概念,所以在当下的大背景下,其实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中东石油的这些热钱。
张江:我多问一句,什么行业你觉得比较适合去中东,他们投资者的偏好类型是什么?
Jerry Li:这是个好问题,简单来说,经济转型下的数字基础服务设施,包含,覆盖企业服务、云服务、网络安全、金融科技、跨境供应链、零售消费、电商、物流、数字娱乐等多个领域都是他们感兴趣的。
以沙特为例展开说下背后的原因。沙特有225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中国的1/5大,它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才4年到5年时间,这个国家今年的GDP超过1万亿美金,增长超过10%,但是这里面真正属于它产业自己产出其实并没有爆发性增长,多出的钱其实都是石油相关的,所以它有很强的决心和意志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怎么转?整个国家只有4000万人口,它必然要通过中国和亚洲的力量一起来做,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它非常非常欢迎中国的企业能过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有资本、有资源,但是过去的壁垒也很多,沙特曾经是世界上最难申请的签证,资金也很难进去,很多项目想要一下子解决问题这不现实,有很多基础都不够完善。所以我们现在就准备了一系列项目,包括我们会推出几个自贸区,推出货运的一些航空航线,包括投资与云基础服务相关的一些企业,全面完善数字化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未来中国和亚洲企业在那边可以更好的落地提供帮助。
中国有一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我们就承担了一点修路的作用。我们在东南亚也在“修路”,当然也做了一些应用端的投资,东南亚这边市场环境和那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林思汉:资本是很灵活的,也是流通的,所以我觉得新交所也好,港交所也会,或是纳斯达克、纽约、伦敦等等,资金都是可以互相流通的。其实每一个交易所都是一个生态,你有好的投资人就可以吸引好的公司,好的公司来的话可以拿到好的估值,那就可以吸引好的投资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其实交易所本身的地点我觉得不是太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好的新加坡公司在美国上市,也有好的中国公司在新加坡上市,现在一些中国公司已经跑到瑞士,这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说到兼并收购的话,像我们自己也在鼓励我们的很多公司,他们很多都是所在领域里的头部企业,让他们去做并购。我们觉得现阶段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是好的公司,又有这个资金和资源,是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来去巩固它的地位的。
最后我再提一个目前看到的趋势,就是私募市场,GP通过卖给其他基金实现退出,可能这也会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退出机制。
杨启发:我就讲东南亚,东南亚退出包括三大块:第一是IPO,第二是收购,收购又可以分成并购和战略收购。战略收购我觉得在东南亚很难执行,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如果你想进行战略收购,可能会面临很多障碍。讲到并购,我认为市场尚未成熟,新加坡这方面好一点,但在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并购仍然相当罕见。但这毕竟是一个趋势,也许在未来,当收购开始在新加坡变得更加普遍时,我们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发展。
谈回IPO这一块,其实对于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些东南亚主要国家来说,他们都希望看到本国证券交易所的进一步升级。换句话说,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公司在自己国家的交易所上市。因此,我们实际上很难组建区域证券交易所,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导致的。那么,在选择交易市场的时候,又必须要考虑哪些问题?第一,政治稳定;第二,监管稳定;第三,货币稳定;放眼东南亚市场,哪个证券交易所能够满足这些要求?那就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其他国家可能面临地缘不稳定,也可能面临监管。所以如果不具备这三大条件,就会面对很多挑战。
张江:刚才各位嘉宾已经讲了很多宏观层面的内容,我也简单分享一下,因为过去在平安投了40家公司,有16家上市,其中有8家在美股,2家在港股,其他6家在A股,本身我也参与了一些上交所的工作,所以我想说一下关于行业选择的问题。
不同的行业,包括你在这个行业里面的竞争优势,都会对你选择在哪个板上市产生影响。首先你要考虑你去的板、去的交易所,甚至是里面所处的不同板块,它的投资者是怎样一个profile,它偏好什么样行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你在这个板上有没有可对标的公司,有没有可竞争力。
以医药行业举例,有些细分领域可能在中国就有很高的估值,但是放到美国市场,可能你的技术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像纳斯达克就比较喜欢技术突破型的企业,可能在这里就不一定能够获得更好的估值,但是放在中国你可能处于一个领先地位,而且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的医疗市场,在这里你可能取得一个更好的估值,所以你不一定要在全球市场去跟他比拼技术领先性,你可以在某一个市场上去比拼你的市场所处份额。
拒绝内卷,未来十年企业应当走出去
张江:最后一个问题,可能宏观一点,现在也有很多的预测和讨论,说未来两年会不会出现一轮全球的衰退,包括出现美元加息等问题,对于在座的各位嘉宾来说,在谈到不确定性,以及中期、长期的考虑是,是否会对咱们投资的方向等做出一些改变?
郑诗纬: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会重点关注几个市场。首先中国,无论是从人才还是创新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对中国很有信心。
东南亚的话,因为我本身就在新加坡,刚刚大家都谈到有很多资金进来,同时新加坡又是一个很稳定的社会,我觉得这里能够持续再往上发展,吸引人才,吸引资金。
针对上述国家,虽然在时间点上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们都相对有信心,不过我相信我们投资部署的都是体质好的公司,好公司基本上都能抵抗中长期的一些不稳定性,谢谢。
Jerry Li:我也聊一下短期和长期,尤其是关于中国企业出海这块。短期之内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在只专注国内市场的科技相关的企业,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增长的压力。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他们需要通过外延市场去解决增长问题。
张江:不内卷了,我们要外卷。
Jerry:对,我觉得这也是做出海的内因之一。从稍微中长期一点来说,要全身心得投入到出海或者全球化赛道里来,这里核心的一点在于中国正向发达国家去迈进,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发展过程会从以出口或者产能溢出为核心的出口模式,转化成产业输出,也就是科技输出加上资本输出,“资本+科技”,这是发达国家的标准配置。
但是现在无论是资本输出层面,还是科技输出层面中国的科技企业都没有充分准备好,所以这是未来10年到20年可能存在的一个红利。科技本身是个成本非常非常高昂的业务,我们生活在中国或者生活在新加坡和东南亚,没有感觉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本身到底有多难,实际上只有大国和最头部的企业才能有最好的技术,并有机会把它应用于现实。对于其他的区域和小国的很多需求都需要这些大国和头部企业来解决。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技术优势全球化的一个过程,所以我非常坚决地看好中国整体的全球化机会。
林思汉:我们肯定是要为未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做准备的,我们作为投资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筛选企业的标准,简单说两点吧:
第一就是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自己事情要做好,基本面要好;
第二要有足够的财务的实力,如果接下来这个环境是比较艰难的话,还是要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扛得过去。
杨启发:我觉得困难是跑不掉的,一定会受到影响。可是我们要以一个长期的角度来看。以历史举例,90年代的东南亚是制造业 、汽车工业,亚洲四小龙在这都有投资,像日本在泰国、马来西亚就进行了大量投资,印尼也有生产。我个人觉得东南亚又回到了那个时候,可是这次不一样,这一次加上了越南。所以你问我东南亚的潜能有多大?我觉得很大。我乐不乐观?很乐观。欢迎大家来这里投资。
张江:谢谢各位,我们今天时间正好卡得非常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