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数据能够提前预估你的寿命,你会想知道答案吗?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家电的普及,我们正在陷入科技公司的“数字矩阵”里。/《钢铁侠》剧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作者:戈多,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数据显示,你的人生只剩两年时间。”
如果大数据能够提前预估你的寿命,你会想知道答案吗?
在2022年奥斯卡热门影片《不要抬头》里,科技大佬彼得推出了一款手机,它可以实时监控用户的心情,以及各类身体状态指标,包括血压、心率等等。基于强大的数据库,彼得还预估了女主角之一珍妮·奥尔良的死亡方式,讽刺的是,这个预测最后竟然成真了。
如果大数据能够提前预估你的寿命,你会想知道答案吗?/《不要抬头》剧照
如今,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家电的普及,我们正在陷入科技公司的“数字矩阵”里——我们对数据的依赖逐步加深,我们渴望更加“精准”的健康信息、更为“科学”的生活方式,我们尽可能地去量化生活里的一切,来认识自己、预见未来。
这个由“量化生活”主导的消费领域,拥有上千亿的市场规模,也正在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但实际情况却是,科技巨头深耕的“量化之路”,带来的不仅是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一个正在失控的技术黑镜。
科技大佬彼得推出了一款手机,它可以实时监控用户的心情,以及各类身体状态指标。/《不要抬头》剧照
这些年,有多少科幻电影中的智能装备已经走入现实?
10年前,詹姆斯·邦德在《007:大破天幕杀机》中靠一只智能手表“开挂”,成功探查了一系列的机密。这只可以防水、摄像、录音的手表,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只AppleWatch的标配。一夜之间,邦德的“情报神器”,普通人也可拥有。
同样,《碟中谍4》里阿汤哥的“黑科技”智能隐形眼镜,也开始进入市场。2016年,索尼开发了一款可以拍照的智能隐形眼镜,用户只需要用规定的方式眨眼,就可以采集照片。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转动眼球来调节焦距、光圈。
而《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徽章,如今99美元就能包邮到家。2014年,旧金山的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推出了无线通讯器Onyx,和《星际迷航》中的徽章相似,使用者只要把它固定在衣服上,哪怕在深山老林迷路,也能够随时随地和外界连线。
用户只需要用规定的方式眨眼,就可以采集照片。/《碟中谍4》剧照
有了这一身的可穿戴设备,忽然明白了很多年前的一个调侃——“这年头,活得越来越像邦德了”。
不过,与科幻片里的黑科技设想不同,现实生活里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重点并非旨在“教你窃取机密”,它们主打的首要目标则是——“提升个人健康”。
无论是这些年大热的智能手表、运动手环,还是谷歌力推的智能眼镜,以及各大科技公司布局想象力的智能服装……几乎所有的可穿戴电子设备,都紧紧围绕着“健康”二字不放。
从心率、血氧、血压,到压力、呼吸,再到睡眠、饮食、运动,可穿戴设备就像公司里最“卷”的那位员工,恨不得把你身体的一切状况,都做成可视化的PPT,给你展示出来。
拿一个近几年很火爆的“睡眠监测”来说,仅在国内,就已经催生出了几十亿的市场。
“睡眠监测”报告。/睡眠类app截图
传统的多导睡眠监测,需要去医院专门挂号、预约,然后在身上连接数十根彩色电线,才能知道自己睡得够不够好;但如今,从呼吸睡眠质量监测腕带,到一般的运动手环,再到智能枕头、智能床垫,五花八门的电子设备都能够让你掌握自己的睡眠状况。
根据研究产业院的数据,2021年,我国家用睡眠监测设备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4亿yuan。 一个切实的感受就是,一夜之间,你身边的很多同事都会定时定点地阅读自己的睡眠报告了。
而这并不包括智能手环的市场数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手表市场规模为295亿元,预计2025年,超过400亿元。
如果你还不知道“快速动眼期”为何物?不好意思,就算“一觉到天亮”,恐怕也算不上人类高质量睡眠。
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围绕健康的话题,都会制造出前景广阔的市场。
2021年中国智能手表市场规模为295亿元,预计2025年,超过400亿元。/《沙丘》剧照
比如“情绪监测”设备。早在几年前,谷歌眼镜就已经学会“监测用户的情绪健康”——根据用户的五官变化,眼镜就会帮我们自动计算在过去1分钟内,生气/高兴/悲伤/惊讶的情绪比例分别占到了多少。
除此之外,情绪追踪APP也开始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如果说心情曾是一个飘忽不定、不可预估的东西,那么从此以后,它可以被评价、预估,直到你把emo时刻提前掐断在摇篮里。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智能衣物也开始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并贴身监控我们的一举一动。
一双智能跑鞋,可以生成一连串的健康数据——膝关节负荷指数、脚掌着地方式、跑步频率等等,如此看来,以后再也没有小伙伴会犯“走路外八字”的错了。
智能衣物也开始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并贴身监控我们的一举一动。/《头号玩家》剧照
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带来的不仅是大数据所支持的“健康、科学”的身体管理,也有可能会导致一个技术黑镜。
成立于1969年的数据公司Acxiom,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数据库。截至2020年,Acxiom涵盖了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多个国家的7亿用户的数据。这些用户被分为70大类,每一类都会有其相匹配的消费需求。
这些用户被分为70大类,每一类都会有其相匹配的消费需求。/《她》剧照
一直以来,关于Acxiom的数据争议持续不断,但这并不影响它顺利地将用户的档案信息“明码标价”出售给商业公司。其中,Acxiom的大型客户涵盖了政府机构、大型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医疗机构。
基于海量数据的研究分析,的确可以为普通人提供更高效的健康管理方案。例如,国内的一些数据公司开始联合三甲医院,进行数据资源共享,给后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
但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被商业巨头操控,将消费者置于不利的弱势地位。
比如,以往的车险有相对固定的价位,但现在的车险像是移动设备上的广告一样,呈现出“千人千面”的态势。
现在的车险像是移动设备上的广告一样,呈现出“千人千面”的态势。/《黑镜》剧照
汽车追踪器的本意是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驾驶习惯,但保险公司却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收集来的数据价值——驾驶员的心率、体征,驾驶过程里的耗油量、车轮转速、刹车次数,都可以被上传至传感器,从而帮助保险公司决策、定价。
再比如,一系列的数据收集,可以让每一个个体都得到极为精准的营销。一个例子是,当一个人的跑步鞋达到基准更换里程数时向其推送新款和适宜的跑步鞋报价信息。
这个过程里,消费者的议价权被逐步削弱。这几年,“大数据杀熟”越来越普遍,就让“信息透明”的消费者无处遁形。
也许,当我们沉迷于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个性化服务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免费的数据劳工,为科技公司提供成百上千亿的商业价值。
最终从这套机制中受益的,绝非一无所有的普通人,而是那些手握数据的资本家。/《黑镜》剧照
就像英剧《黑镜》里的《急转直下》,如果有一天科技进化到我们的人际关系都能用数据(评分)表示,那么,最终从这套机制中受益的,绝非一无所有的普通人,而是那些手握数据的资本家。
参考资料:
[1]王天一|人工智能革命
[2]李东进, 张宇东. | 消费领域的量化自我:研究述评与展望
[3]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智能手表行业监测报告
[4]科普中国 | 谷歌眼镜是如何探测人们的情绪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