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满足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绿牙齿 半佛,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纽约曼哈顿的一个夜晚。
出租车里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主动和司机攀谈起来:
“你知道法国总统的名字吗?”
司机摇摇头:
“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法国大人物,迪奥的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
年轻人点点头,师傅你可真博学。
但。
“哥们儿我就是迪奥的老板。”
出租车司机看着这个不到35岁的年轻人,噗嗤一笑。
今天又遇到一个吹牛的。
司机师傅大意了,他应该多要点儿小费。
因为这个人确实是迪奥的老板,再过几年他将成为LV的老板,再过三十多年,他将角逐全球首富。
他是,伯纳德·阿尔诺(Bernard Arnault)。
包工头出身的阿尔诺将会成为这个蓝色星球里最大奢侈品帝国的掌门人。
更有趣的是,这个奢侈品帝国里的任何一个品牌都不是他创立的,而是买来的。
这是一个,撑不死的贪吃蛇游戏。
奢侈品是一门非常好的生意。
因为装X,是人类的刚需。
只要人类存在身份差异,奢侈品就不会消亡。
无论你身价一千亿还是一千一。
Old money需要,new money更需要。
年轻的法国富二代阿尔诺也不例外,他格局更大。
买奢侈品装X,但是花钱。
卖奢侈品也挺装X的,还能赚钱。
所以,买不如卖。
这个理解很好,牛老师扫黄被抓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但他想要入行卖奢侈品,还挺难的。
他虽然是个超级富二代,但他爹是做建筑起家的。
再富的包工头,也是包工头。
既不是顶级设计师,也不是拥有爵士头衔的贵族。
和奢侈品的气质搭配,不能说是完美匹配,可以说是毫不相干。
所以本来这就也是个想法,想想就行了。
但是上天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可以从窗口跳进奢侈品圈子里。
跳不跳?
阿尔诺选择了跳。
这扇门,就是迪奥打开的。
如今人们提起迪奥,只会想到它是一线大牌。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奢侈品品牌。
它诞生的时间在二战以后,1946年。
从时间来算,很晚,不足百年。
它能成名,多亏了克里斯汀迪奥本人。
克里斯汀迪奥是一位非常牛逼的时装设计师,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整个法国的时装业和香水业。
但他并不是迪奥的所有者。
迪奥的初代老板是一名叫布萨克的法国商人。
旗下一堆乱七八糟的资产。
迪奥只是他生意的一部分。他的工作重心在马场,在传媒,在其他生意上。
所以虽然迪奥公司本身牛逼,接连换了三任首席设计师依然活得很好,但它母公司也就是布萨克集团不太行。
破产了。
售价1法郎。
在首任老婆的牵线下,他搭上了布萨克公司。
1法郎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但这种便宜不是谁都能占。
法国政府说了,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你得是从业者,有过奢侈品品牌的管理经验。
第二,你不能挑挑拣拣,要打包一起买。
什么Le Bon Marché百货公司,Conforama零售店,还有纸尿裤制造商Peaudouce,都得一起买下来。你不能只挑好白菜,烂菜叶子也是要买走的。
第三,要保证不裁员。
诺哥说这好办。
他先买下了一家小奢侈品品牌,满足了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第三个条件也容易实现,反正只需要一法郎嘛。
先买下再说。
买下以后,诺哥就撕破了脸皮。
只留下迪奥和百货公司,其它业务全卖掉,裁掉的员工接近9000人。
不就是罚款嘛。
等我赚了钱,就缴纳。
读书人最大的毛病,是总以为这个世界是讲道理的。
诺哥虽然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校友,但他显然不是一个信守承诺的读书人。
虽然不要脸,但真的能给股东赚到钱。
三年以后,靠着迪奥的优秀表现,布萨克集团就扭亏为盈实,实现了1.12亿美元的净利。
这时候,得管他叫一声诺爹。
诺哥的爹是赘婿,他们家族是典型的new money。
这个世界属于不断诞生的new money。
能源巨子,房产大亨,软件大佬,互联网新贵,新能源巨子。
以及币圈老哥。
相比头衔世袭的贵族,new money更需要奢侈品的加持,因为历史不够厚重。
诺哥作为新崛起的财主,当然知道这个群体的心理。
奢侈品会成为新时代的虚拟“贵族头衔”。
这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成为奢侈品最难的一步是形成“共识”,是让所有人承认这是奢侈品品牌。
这一步,需要时间积累,需要运气,需要数代设计师的天赋,也需要王室成员和贵族们的认同。
正常的思维方式是,我要好好运转我的品牌。
但真正的资本家的思考方式是,我干嘛要自己做,我直接买人家做好的,不行吗?
做一只贪吃蛇。
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一切都豁然开朗。
一个迪奥还不够,他需要更多的“迪奥”。
LVMH被他相中。
贪吃蛇游戏的第二个猎物。
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欧洲经济持续低迷。
与此同时,东亚、北美、中东的经济发展迅速,不断冒出的新贵们救了很多欧洲快死掉的奢侈品品牌一命。
以前买奢侈品,店员会打量你的穿着,会盘问你的职业、家庭、姓名(是否是贵族姓氏),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奢侈品。
想要买奢侈品,先要真的去问你一下:
您,配吗?
后来,欧洲柜姐要先学会讲“私密马赛”,因为买家都已经变成了日本暴发户。
弯不下高贵头颅的奢侈品品牌也有,都死掉了。
活下来的,都是一些懂得灵活变通的品牌。
欧洲人急眼了。
他们觉得暴富的阿拉伯人如果买下了古驰(Gucci),就没有办法保证奢侈品的逼格了。
就没有一个本地贵族出来拯救一下我们的奢侈品生意吗?
这个时候,诺哥站出来了。
众人一看,是那个包工头。
虽然他是包工头,但毕竟是个法国包工头啊。
就你吧,就你吧。
他们没想到,这个救世主是条贪吃蛇。
阿尔诺收购迪奥后,四处挖角设计师,引进工业流水线。
完全是和奢侈品牌子唱对手戏。
奢侈品的特点是【小众】【顶级】【定制】,而不是仅仅是【贵】。
从理论上来看,它不应该量产,也不应该渠道下沉。
一旦这么做了,就没有办法进行身份区隔了。
没办法装了。
他们觉得阿尔诺这种做法是在砸人饭碗。
但其实吧,上面那种想法是错的,因为如果他们是对的,那为什么他们自己顶不住了?
只有LV的掌门人、威登家族女婿拉卡米耶(Henry Racamier)愿意带他玩。
赘婿和赘婿总是惺惺相惜。
在老拉的照顾下,阿尔诺和他的迪奥得以在奢侈品行业立足。
但他没有想到一个问题。
从迪奥的收购案上,已经能看出诺哥这个人,有反骨。
他很讲原则。
但只讲自己的原则。
LV本来是个规模仅有七十人的小品牌,祖上也不是啥显赫的出身。
把它拉到一线品牌的就是赘婿老拉本人。
轩尼诗是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皇室御酒品牌,皇家老字号。
掌门人是家族第五代凯立安(Kilian Hennessy),老凯。
一个平民,一个贵族;
一个卖手袋,一个卖洋酒,八竿子打不着。
谁都瞧不上谁。
但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他们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资本化以后,家族所占股权逐年减少,随时有被外人恶意并购的风险。
合并是为了自保。
共享客户。
在外界撮合下,双方捏着鼻子一边互相嫌弃,一边合体成了一个公司:LVMH。
各自运营,互不干扰。
LVMH合并后仍然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并且两家谁都不服谁,两位已经七十多岁的掌门人公开撕逼。
拉大爷为了对抗凯大爷的势力,决定引入第三方势力。
他选择了阿尔诺。
拉大爷认为有了爱徒协助,在接下来的董事会主席选举中铁定能赢。
但阿尔诺可不是个善茬。
在和拉大爷商议入股事宜的当晚,他秘密和轩尼诗家族碰面。
于是,两家人都以为诺哥是自己这边的人。
在两大家族的默许下,诺哥光明正大地吃进了LVMH股份。
没人拦着。
在新任董事会主席选举前,他已拿到37%的股份。
1988年9月26日,董事会选举。
拉大爷信心满满地提出了自己家族的主席人选。
结果未等凯老爷发话,阿尔诺现场直接打脸:
“拉卡米耶先生,我这里有更好的人选,那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老阿尔诺。”
大股东都发话了,还能反对吗?
于是,阿尔诺彻底掌控了LMMH公司。
阿尔诺又把迪奥非时装业务并入LVMH,加上已有的纪梵希、娇兰品牌,LVMH奢侈品帝国初具规模。
阿尔诺是个纯粹的商人,他把奢侈品做的越来越“廉价”。
这个廉价并不是说产品价格便宜了。
恰恰相反,他喜欢提价。
“廉价”,是指成本越来越低。
使用的原材料越来越便宜;
采用机器流水线加工,减少手工量,工时越来越便宜。
摊薄一切产品成本,把奢侈品做得“廉价”。
以前的一套奢侈品西装,由大牌设计师操刀设计,采用澳洲13微米顶级羊毛,在法国加工成柔软面料,在瑞士深加工,再由意大利顶级裁缝裁剪,一套流程下来少说花两个月时间。
卖个十几万块钱,你说贵吧,也贵。
你说过分吧,其实不算太过分,毕竟这真的是工艺品的范畴了。
现在的奢侈品材质一般般,质量还不咋点,唯一能吹的也就设计了。
奢侈品是咋诞生的?
如果没有扎实的材质,优秀的质量,时尚的设计,贵族们岂会看得上?
散装地瓜烧贴个茅台标,就能卖茅台的价格吗?
对。
奢侈品行业现在上演的剧情,就是“地瓜烧贴茅台标”。
价格没变还更贵了,但成本大幅缩水。
阿尔诺得意地说:
这么做,每个投资人都很高兴。
是啊,投资人当然高兴。
消费者也高兴。
毕竟他们消费奢侈品是为了装逼,而不是为了耐用。
买不起奢侈品的我们更不会生气,还很乐见奢侈品不骗穷人。
三赢,谁都不输。
只有真正的顶级富豪生气了,觉得棋盘格都烂大街了,配不上自己高贵的身份了。
转头去那些还在做个人定制的小众奢侈品了。
但阿尔诺不在乎。
你们这群人才能消费多少,而且破事儿多。
我要的是几个亿的消费者。(在日本泡沫经济时的巅峰,日本有90%以上的女性都拥有一个LV产品)。
我要给奢侈品,重新下定义。
靠着这套打法, Celine、Kenzo、Loewe、豪雅表等大牌纷纷成为LVMH的一员。
我是多牛X的营销大师啊,卖给我你安心吃股息,不香吗?
结果他遇到了硬茬。
古驰。
1999年1月6日清晨。
古驰CEO德索尔(Domenico De Sole)尚未从美梦中醒来,但助理的紧急电话把他吵醒。
助理语气平和,似乎不是在报告重要的事情。
听完以后,德索尔脑瓜子炸了。
“LVMH已收购古驰超过5%的股权。”
助理并没有察觉老板状态不对,还安慰道:
LVMH应该没有恶意,估计是纯粹的财务性投资,或许我们还可以考虑合作。
“你懂个锤子你”。
老德挂断电话急忙出门,和摩根斯坦利的高管佐伊(Michael Zaoui)见面。
佐伊曾跟阿尔诺有过激烈交手,比较了解他的手段。
但很快,佐伊也崩溃了。
他发现古驰压根没任何能阻挡恶意收购的手段。
唯一稍有点威力的武器是:根据章程,任何股东在古驰的股权达到35%后,古驰的首席设计师可以离任。
首席设计师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说,是门面,是招牌,可以给品牌带来巨大利益。
他们的变动会给品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招对LVMH没用。
因为LVMH最不缺的,就是设计师。
早在收购前,诺老板就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来研究古驰的防御办法,结论是:
古驰没有办法。
丫没辙。
所以LVMH也压根儿没有和古驰进行任何协商。
直,接,砸,钱。
佐伊判断LVMH下一步会从普拉达手里购买古驰的股票,劝老德尽快联系普拉达不要出售股份。
但老德好面子,死活不打电话。
1月10日,如佐伊所料,LVMH和普拉达谈妥了。
第二天深夜,LVMH已握有古驰15%的股份。
佐伊拿出了第二个锦囊。
谈判。
底线是给LVMH20%股份,让它做大股东,但必须让它承诺不能触碰35%的红线。
德索尔再次拒绝,他不想屈服。
1月12日清晨。
老德打开号码本,求爷爷告奶奶,结果所有人say no。
老德不知道的是,许多人放下他的电话,转头就打给阿尔诺。
连古驰董事会的成员都陆续倒向LVMH。
后来有两家公司愿意出手帮忙。
结果他们购入的股票很快就被LVMH吃掉。
一通操作后,LVMH拿下古驰34.4%的股份。
焦灼之际,白衣骑士出现了。
弗朗索瓦·皮诺 (François Pinault),开云集团老板。
皮诺和阿尔诺都是半路杀进奢侈品行业,一个包工头,一个卖木头,两者靠不断并购的贪吃蛇游戏建立了奢侈品帝国。
开云集团拥有巴黎世家、宝诗龙等奢侈品品牌。
在佐伊的引荐下,老德带着首席设计师和皮诺见面了。
德索尔和皮诺“互相欣赏”,最终确定合作。
首席设计师向德索尔吐槽:这老小子不懂时尚。
老德拍拍肩回应道:大哥,我们需要他的钱。
开云集团的条件很诱人,德索尔将在董事会拥有五席,并保证古驰运营的独立性。
皮诺顺道表示,开云集团正在收购YSL,一旦成功,皮诺将把YSL纳入古驰。
如果一开始皮诺开这个条件,老德估计不但不会接受,还会骂他一通。
但因为有了阿尔诺的对比,老德一下子就接受了,还喜笑颜开。
3月19日,开云集团获得古驰42%的股权,LVMH的股权被稀释到19.6%。
诺哥计划失败,命令法务团队起诉古驰、开云集团。
但无力挽回局势,LVMH败诉。
严格来说LVMH也没输,前后套现净获利7亿美元。
但是和开云集团的梁子至此结下了。
诺老板抹不开面子,你找茬是吧?
听说你想收购芬迪(Fendi),行,我不计成本砸钱,就是要从你手里拿下芬迪。
最终,芬迪装进了阿尔诺的口袋。
两条贪吃蛇的游戏,至今都未结束。
家族生意,最怕的是什么?
是经营不善吗?
不是。
是家族成员繁衍过剩。
随着家族规模变大,股份会被不断稀释。
有的想花天酒地,有的想投资,有的想创业,都需要从家族的金字招牌里套现。
人一多,就会四分五裂。
甚至是,四百分五百裂,四千分五千裂。
越是历史悠久,就容易撕。
爱马仕(Hermès)家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历经一百七十年后,面临家族内斗。
为了解决内部纠纷,爱马仕家族决定公开募股,放开股权流通,允许家族股东套现。
您要是不满意,可以卖给其他家族成员。
自由买卖,童叟无欺。
最后有72个家族成员持股,平均持股不超过2%。
但这么做就给门口的野蛮人留了机会。
你可以套现,那我就可以接盘呗。
2001年,LVMH通过离岸子公司悄咪咪地拿下了爱马仕0.6%的股份。
七年后,诺老板和三家投资银行密谋,目标吃下爱马仕13%的股权。
三家银行中有一家在中文互联网上非常有名气,就是阴谋论里的主角:罗斯柴尔德。
好巧不巧,爱马仕家族的一位成员就在该银行任职。
这位成员听到银行内部传出的消息后,她有意无意地和能接触到这件事情的同事喝咖啡,聊闲天,不动声色地打听情报。
经过多个渠道核实后,她确实了事情的真实性。
基于职业操守和保密协议,她立刻辞职加入爱马仕公司。
但这个小插曲,并不足以影响诺老板接下来的动作。
因为没人想到爱马仕家族内部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成了叛徒。
根据法国法律,持股未超过5%无需对公司和法国监管部门披露身份。
所以LVMH神不知鬼不觉地已持有爱马仕4.9%的股权,并成为最大的股东之一。
这一切,爱马仕都蒙在鼓里。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LVMH在买,那总得是有人愿意卖吧?
它到底是从谁手里买到这些股份的呢?
将股权出售给LVMH的人,恰恰是董事会主席伯特兰·普奇的亲兄弟——尼古拉斯·普奇(Nicolas Puech)。
做足准备后,诺老板正式开战,在4.9%的基础上大肆收购市面流通股。
随后,LVMH宣布已持有爱马仕14.2%的股份。
LVMH宣布持有爱马仕股权的第二天,诺老板与伯特兰见了面。
会面气氛紧张。
阿尔诺为了避免尴尬,开玩笑地问伯特兰:
我老婆以后买Birkin包能不排队么?
伯特兰冷冷地说:
想啥呢,和其他人一样,该排队排队。
说完直接离场。
但装X要是管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商战了。
两天后,LVMH持股比例提高到17.1%。
2010年12月3日,巴黎凯旋门某神秘寓所内。
会场内安装了反窃听装置,会场外保镖严阵以待。
爱马仕家族核心成员经多次临时变换地址后聚集于此,商谈如何反制LVMH。
经过讨论,家族决定成立一个叫H51的家族控股公司。
H51,爱马仕家族控股51%的意思。
H51囊括了所有忠于爱马仕家族的股权持有者,合计持有50.2%的股份。
另外还有12.6%没有放进H51,以作备用。
反正超过半数了,LVMH想当野蛮人几乎不可能了。
闹归闹,吵归吵,祖宗基业不能葬送在我们手里。
LVMH听闻后知道短时间内拿不下爱马仕,却仍不死心,持股比例达到23.1%。
和LVMH达成攻守同盟的尼古拉斯手里仍有6%。
诺老板见识过太多家族内斗,他相信爱马仕会复刻古驰、路易·威登的历史。
一切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要再有一个尼古拉斯出现,能让LVMH的控制权超过33.3%,就基本能搞定爱马仕了。
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尼古拉斯,最好的办法是一劳永逸拆掉LVMH这颗定时炸弹。
于是爱马仕家族主动出击,举报LVMH内线交易、操纵股价。
阿尔诺可是老油条,怎么会给你留下把柄?
爱马仕家族不傻,知道起诉没用。
无非是造舆论,先占领道德制高点。
缓兵之计。
紧接着处置“叛徒”尼古拉斯。
亲兄弟伯特兰和托马斯亲自出马劝退,将尼古拉斯老爷子赶出了家族。
失去了队友,意味着阿尔诺没翻盘希望了。
爱马仕家族还特意宣布,家族成员如果要出售股份,必须征得75%家族成员的同意。
第二个尼古拉斯,不会再出现了。
2014年,LVMH和爱马仕达成和解,不但交出了爱马仕的股权,此后五年也不能再收购爱马仕股份。
这是一场资本与家族的战争。
诺老板每次趁别人家族分裂或经营不善的时候下手,但爱马仕之战,他失算了。
爱马仕之战的失利刺激到了诺老板,他在征服的道路上越来越疯狂。
2011年,LVMH成功收购宝格丽,接着陆续收购了四十多个品牌。
贪吃蛇完全停不下来。
这时,LVMH集团的五大业务板块基本确立:葡萄酒及烈酒、时装与皮具、香水和化妆品、腕表及珠宝、精品零售。
到2018年,五大板块中只有腕表及珠宝业务还没支楞起来,收入不到一成。
光是有宝格丽还不够,他要找珠宝行业最大的标的。
那只有,蒂芙尼(Tiffany)。
服装、皮具之类的奢侈品欧洲吊打美国,珠宝奢侈品仅靠蒂芙尼就可以让美国和欧洲掰腕子。
此时蒂芙尼境况不太妙,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卡地亚挤占,只能依赖平价的白银首饰勉强支撑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
市值不断萎靡。
市值低,是【买】的最佳时机。
一是便宜,二是股东们都乐意。
蒂芙尼内部没人阻挠。
股东们只有一个心思,快点有人接盘吧,股价马上要绷不住了。
蒂芙尼的CEO安东尼奥·贝洛尼(Antonio Belloni)原本就在LVMH打过工,董事会主席罗杰·法拉(Roger Farah)更是职业经理人,完全服从股东利益。
但诺老板还是要说服一个人。
那个人叫川老师。
他对外资收购美国企业保持警惕,特别是象征美国文化的蒂芙尼。
2019年10月15日,LVMH向蒂芙尼提出收购要约。
两天后,阿尔诺跑到美国和川老师一起出席LV美国工厂的奠基仪式。
这可是LVMH,乃至整个欧洲奢侈品行业在欧洲之外唯一的工厂。
大哥,这能给您增加1000个就业岗位,您看蒂芙尼那事?
川老师笑了笑,行啊。
10月28日,蒂芙尼收到报价,股价大涨32%。
蒂芙尼董事会压抑住内心的喜悦,做生意嘛,总是要讨价还价,果断宣布拒绝LVMH提出的145亿美元报价。
得加钱。
一个月后,新的报价给出。
162亿美元。
可。
一切都很顺利,历次大型收购案,没有哪次比这次更让阿尔诺舒坦。
接下来坐等各国反垄断机构的批准。
但是,夜长就梦多。
一等,就出幺蛾子了。
2020年,蒂芙尼营收锐减。
同时,各国监管部门审批进度放缓。
紧接着,诺老板又收到了法国外长的亲笔信,信的内容很简单:
“嗨,诺,收购推迟进行吧。”
诺老板不仅不慌,还有点高兴。
不可抗力,给了LVMH压价的本钱。
不是我不想收购,现在是大哥们不让啊,你让我咋办?
9月9日,LVMH表面宣布退出收购。
实际上是极限施压。
蒂芙尼慌了。
玩我呢?
起诉。
诺老板早看清了蒂芙尼内心焦躁的小火苗,把施压的力度持续加强。
加大力度。
9月28日LVMH反诉蒂芙尼,说他们瞎花钱、不正当的给股东派发股息(你都亏成啥样了),还以法国政府的要求来解释自己并非不想收购。
董事会主席老罗和CEO小贝急眼了,公开指责前东家没有诚意。
到了十月份,美法两国的对抗趋缓,法国外交部的阻挠不再成为理由。
10月26日,欧盟反垄断部门批准了收购申请,理论上最后的一道阻碍也解决了。
大家各退一步,继续谈吧。
LVMH表示我还是要你的,蒂芙尼表示,那我打个折。
10月29日,双方同意以每股131.5美元成交,交易金额158亿美元,比之前报价少了4.25亿。
一个月前还互喷垃圾话,此刻迅速进入热恋期。
老罗说蒂芙尼找到了最佳归宿。
诺老板说LVMH拥有了最激动人心的瑰宝。
蒂芙尼的股东们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人。
是啊,收购溢价37%,还是在特殊的2020年。
LVMH收购蒂芙尼后,腕表和珠宝业务营收直接翻倍,珠宝业务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个位数,瞬间达到60%。
至此,LVMH的五大业务板块均成了世界第一。
历峰和开云加在一起,都不如LVMH的体量。
1989年开心吃掉LVMH,1999年郁闷放弃古驰。
2010年输给爱马仕,2020年创纪录吞并蒂芙尼。
从小诺到诺哥到诺老板,这条贪吃蛇不断变大。
从蛇,升级为蟒。
阿尔诺刚进入奢侈品行业的年代,欧洲人总被美国资本吓得睡不着觉。
现在,美国国宝级奢侈品品牌成了欧洲人的囊中物。
四十年前欧洲人以为奢侈品行业要完蛋了,四十年后掌握全球奢侈品行业的还是欧洲人。
阿尔诺看起来不讲武德了,却又拯救了欧洲奢侈品。
是蝙蝠侠还是小丑?
诺老板永不满足,帝国版图仍在扩张,他还想收购更多的品牌。
奢侈品行业最值钱是品牌。
开头说了,奢侈品品牌从0到1非常难,需要过去服务过老贵族,需要讲故事。
一个创立于2000年的品牌,怎么讲一个奢侈品故事?
很难,对不对。
所以奢侈品品牌非常稀缺。
是一个存量市场。
按照LVMH吞食的速度,大概十几年后全世界的奢侈品只有阿尔诺一人说了算。
最后。
阿尔诺和皮诺在业务场上胜负已分,场外却还不停较劲。
巴黎圣母院着火那天,法国人最关注的不是烧了多少国宝,而是围观他们拼谁捐款更多。
看起来像是两个老小孩。
但没有人意识到。
小孩儿才是最贪婪的人。
因为他们没有道德束缚,只会遵循本能驱动。
人性,永远不会满足。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Suzy Wetlaufer,The Perfect Paradox of Star Brands: An Interview with Bernard Arnault of LVMH,哈佛商业评论,2001.10
【2】.The Luxury Wars,纽约杂志,1999.4.26
【3】.Hermès vs. LVMH: A Timeline of the Legal Drama,时尚法律,2017.7.14
【4】.Schumpeter,How Hermès got away from LVMH—and thrived,经济学人,2020.9.12
【5】.Erika Buck,The Upmarketeer's Tale,时代杂志,2001.1.15
【6】.Bryan Burrough,Gucci and Goliath,名利场杂志,2014.5.10
【7】.Theron Mohamed,LVMH chief told Trump to expect an acquisition before finalizing Tiffany's takeover,Insider,2019.9.26
【8】.Art of a deal: how LVMH paid up for Tiffany,FT金融时报,2019.9
【9】.Inside the Tiffany & Co. and LVMH merger,珠宝商杂志,2020.6.25
【10】.Lisa Jucca,Tiffany shine contradicts LVMH deal tantrum,路透社,2021.7.27
【11】.LVMH to Buy Prada’s Fendi Stake,洛杉矶时报,2001.2.26
【12】.Galloni, Alessandra (5 March 2009). "Being LVMH's Bernard Arnault". WSJ. Magazine.
【13】."Bernard Arnault: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LVMH. 3 February 2020.
【14】."Bernard Arnault: France's 'wolf-in-cashmere' billionaire". France24. 22 January 2020.
【15】."Roubaix Quand Bernard Arnault était lycéen à Van-Der-Meersch". La Voix du Nord. 19 May 2018.
【16】."Bernard Arnault, chairman, LVMH Moët Hennessy Louis Vuitton". The New York Times. 23 November 2007.
【17】.Friedman, Vanessa; Paton, Elizabeth (30 October 2020). "Tiffany Deal Is a Signature Move by the Sun Tzu of Luxury".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18】.Steven Greenhouse, Pivotal Figure Emerges In Moet-Vuitton Feud, NYTimes, 19 September 1988
【19】.CNBC International TV (28 April 2018). "Bernard Arnault, Chairman and CEO of LVMH". Youtube.com. 22 December 2021.
【20】.Steven Greenhouse, A luxury fight to the finish, New York Times, 17 December 1989
【21】."Bernard Arnault, a French billionaire businessman and art collector". Dailymi. 5 March 2021.
【22】.Steven Greenhouse, Pivotal Figure Emerges In Moet-Vuitton Feud, New York Times, 19 December 1988
【23】.Jacques Neher, Intimacy Proves Too Much for Guinness, LVMH, New York Times, 21 January 1994
【24】.Gwladys Fouché, La Tribune splash attacks paper's owner, The Guardian, 7 November 2007
【25】.LVMH says takes control of Spain's Loewe, Europolitics, 12 February 1996
【26】.Menkes, Suzy (30 November 1999). "Bernard Arnault: Man Behind the Steely Mask". New York Times.
【27】.Iovine, Julie V. (15 December 1998). "Designing The Nouveau Building On the Block". New York Times.
【28】.Roberts, Andrew (7 March 2011). "LVMH Plans to Buy Bulgari for $5.2 Billion After Acquiring Majority Stake". Bloomberg
【29】.Hoang, Limei (25 April 2017). "LVMH Takes Control of Christian Dior in $13 Billion Deal". Business of Fashion.
【30】."LVMH Acquires Tiffany & Co. For $16.2 Billion". Forbes. 26 November 2019. LVMH will "develop this jewel with the same dedication and commitment that we have applied to each and every one of our Maisons. We will be proud to have Tiffany sit alongside our iconic brands and look forward to ensuring that Tiffany continues to thrive for centuries to come"
【31】."LVMH Says Tiffany's Handling of Pandemic invalidates deal". Market Screener. Retrieved 11 September 2020.
【32】."Grandmaster Bernard Arnault looks to the Tiffany endgame". 247 New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May 2021.
【33】."Billionaire Arnault On The Offensive After Tiffany Pays Out $140 Million Pandemic Dividends Despite $32 Million In Losses". Forb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May 2021.
【34】."LVMH files countersuit against Tiffany over US$14.5B deal". CTV News. 29 September 2020.
【35】."LVMH agrees to buy Tiffany for lower price". The Wash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