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创新的“拐点”时期,一个千帆竞进的大航海时代正在来临。
我国医疗创新正进入“拐点”时期。
从两个维度可以看到这种转变。一是体现创新市场水温的投融资频率持续走高,蛋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前3季度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超950亿人民币,融资交易数量逾900起;二是医疗健康行业的跟随性创新在近些年已接近尾声,原创创新越发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面对创新大潮,企业、资本、高校,以及各地政府纷纷抢抓机遇,将医疗大健康产业作为创业、投资和经济规划的重要方向。但医疗创新复杂度高、风险大,因此极具挑战,特别是在原创创新领域,面临的考验更是繁复。所以,如何更好地联动各方资源,帮助创新项目应对、跨越成长过程中的众多挑战,成为了医疗大健康行业参与各方关心、思考的方向。
顺应趋势,各类孵化器、产业园区相继建立,以作为医疗创新重要的载体,从而为创新企业提供多元支持。
动脉网观察到,在一众创新园中,由阿斯利康支持建设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模式(后文简称“iCampus”)走出了一条差异化且成绩显著的道路,并在2022年取得关键进展:截止2022年年底,iCampus已经布局全国7城,各地吸引了超90家医疗创新企业合作入驻,拥有10家投资伙伴和9家战略合作伙伴,并构建了多个头部专家创新合作的生态圈平台,正逐步探索和完善从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成果加速的优质生态体系。
(入驻iCampus的相关企业)
阿斯利康推动的创新园模式为何如此受政产学研医投等各方力量欢迎?其究竟做对了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通过梳理,试着一窥问题的答案,从而给到医疗创新相关企业以启发和思考。
多方联动
助推医疗产业创新持续加速
在医疗创新的“拐点”时期,一个千帆竞进的大航海时代正在来临。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当下共有约911万家经营范围含“医疗、健康”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的“医疗健康”相关企业占比达67.5%。其中,2022年以来已新增注册的医疗健康相关企业逾90万家。可见,医疗行业相关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这背后,是医疗健康行业蕴含的巨大机遇。根据华永道的报告,我国医疗大健康市场在过去8年中持续高速发展,目前整体规模增至1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挑战也尤甚,例如医疗创新拥有超高的门槛、超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巨大的失败风险,创业失败远远高于众多行业。
所以,如何让创新企业能够在成长期稳健快速发展,成为各个医疗创新园区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针对此,iCampus带来的解决方案是搭建“更高效的对接平台、更快合作促进、更深赋能平台”。
怎么理解?这要从iCampus的本质来看:其是我国首个由跨国头部生命科学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园,该模式使得入驻企业可同时享受两方所提供的支持和资源。
也就是说,iCampus依托阿斯利康,既拥有广泛的创新资源和全球网络,也拥有全渠道的商业化平台。这带来的优势是,iCampus可以把国外初创企业介绍到中国来,也可以让园区企业有机会在阿斯利康全球网络的支持下进行全球拓展。
另一方面,基于各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当地的特色医疗禀赋,iCampus能结合园区所在地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放大入驻企业的势能,并为当地政府落地更多产业项目。
具体来看,在企业端,入驻企业可以借助阿斯利康的全球网络推动旗下业务向国际“进军”。这背后,得益于全球阿斯利康国际创新中心的广泛布局:现有超15家国际创新中心,地点遍布美国、巴西、阿根廷、瑞典、英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韩国、印度、新加坡等,资源面非常广。
此外,入驻企业还可获得各地iCampus的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制定、扶持和行业引导,以及税费减免、绿色审批、企业间交流、投融资对接等支持。以无锡iCampus为例,江苏省药监局和无锡市政府在无锡iCampus内设立了专业化报批流程指导的“无锡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开通了“药械准入绿色窗口”,打造了快速审评审批服务通道,大大提升了企业落户的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iCampus还积极参与到园区生物医药政策的研讨工作中,将企业对产业、人才、审批等方面的最新诉求进行整理和反馈,从而使最具时效性的企业创新诉求与扶持政策的落地节奏相结合。
以聚焦肿瘤及肝病治疗的慧宝源生物为例,该企业在2022年9月入驻成都iCampus。在发展方向上,慧宝源生物欲通过前沿生物技术系统化提升中药水平,因此选择入驻成都iCampus,一是希望能得到阿斯利康的资源支持,二是想凭借四川省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重视和文化优势,能为其在中药创新药持续创新上提供帮助。
又比如一体化临床证据支持SaaS平台一临云,在今年1月入驻上海iCampus后,已与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为后者提供临床服务。
当然,对于研发为先的医疗创新企业来说,在前期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也是一道坎。针对此,阿斯利康一方面与中金资本联合成立的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该基金现已成功投资10余家医疗健康创新企业,储备投资项目管线充足;另一方面,iCampus还与各地政府、国资公司及相关社会资本等联合设立iCampus基金,主要为iCampus园区及生态圈优质企业提供资本赋能,加速创新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合作协同。
例如在今年10月,广州海博特生物就获得了由阿斯利康与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方共同发起的无锡产发高创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该轮投资将有助于广州海博特生物持续深耕与推动中药大品种培育标准体系建设、中药二次开发循证研究及人用经验院内制剂转化中药创新药等中医药技术服务业务,并与阿斯利康联动。
在政府端,受益于iCampus的资源协同,当地的入驻企业数量、总体产值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另外,iCampus为各地引荐人才、专利及落地上市公司总部或子公司等事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结果看,成果是丰硕的。仅2022年,iCampus就吸引30多家企业入驻,覆盖生物医药、智慧医疗、创新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不仅如此,广州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青岛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也在今年相继启用。
除此之外,iCampus与CCiC(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的协同联动在今年也变得更为紧密,使更多元、更完整的生态加速形成。
综上可以发现,正是在多方联动下,iCampus持续吸引着海内外生命科学创新力量,并在2022年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单。
持续纵深,创新生态圈
聚焦治疗领域更大创新潜力
iCampus为何能够迅速起势?核心在于阿斯利康健康创新生态圈的搭建。
在这个创新生态圈中,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CCiC)和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三驾马车”,通过链接政、产、学、研、医、投等多方资源,构建起了助力全球医疗产业创新的合力。
于入驻企业而言,加入iCampus,不仅是加入了园区,更是加入到了阿斯利康所构筑的健康创新生态圈中。
其一,在入驻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可以通过iCampus拥有基本的空间载体和基础设施,还可实现资源嫁接,获得包括阿斯利康及其生态圈内的临床洞察、专家网络、渠道平台等资源,从而加速发展。例如与CCIC的资源协同,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资本赋能,以及咨询头部医疗创新企业的内部专家,联合拜访医疗机构和临床专家,进行解决方案整合,启动商业化合作等。
其二,入驻企业在技术研发、商业化推广方面能与全球企业真正实现“同频共振”。这是因为,阿斯利康正在形成位于上海的中国总部与六大区域总部(无锡、杭州、广州、成都、北京、青岛)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在中国全新的战略布局,并在因地制宜推动医疗全产业链融合,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外,亦能促进当地医疗科技领域的国际交往和合作,使企业具有全球视野。
通过生态圈的搭建,阿斯利康也在积极助力医疗行业内的组织和人才发展。比如阿斯利康生态圈赋能的汇氿大讲堂集结了行业内优秀领导者和专家,基于组织和人才培训,能够帮助领先的技术公司强化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代谢产业园MCampus和杭州泌尿健康科创基地PC.Campus等在2022年相继启动,使整个阿斯利康创新生态圈得以在疾病领域持续纵深,向聚焦特定治疗领域的主题化方向演进。
先看无锡代谢产业园(MCampus),其在今年8月正式启动,由中国工程院宁光院士发起,以MMC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为基础,无锡高新区、阿斯利康和智众医疗战略合作共同打造。
在定位上,代谢疾病产业园未来将作为一个”临床+产业”融合发展的开放生态系统,形成“临床需求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服务临床诊疗”的创新模式,帮助无锡市政府带动医疗产业升级,形成以代谢性疾病诊疗领域为核心的创新生命科学创新集群。
可以发现,MCampus有来自于阿斯利康创新健康生态圈的支持:CCiC助力了MMC模式的发展;智众医疗作为无锡iCampus的入驻企业得到平台的创新孵化和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投资。
再看杭州泌尿健康科创基地PC.Campus,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教授、阿斯利康联合打造,并在11月召开的“第二届浙江省数字医疗健康产业杭州峰会”上宣布正式完成在杭落户。
发展方向上,PC.Campus依托阿斯利康及杭州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创新生态所建立的科创基地,将从临床科研等技术创新转化源头抓起,进行前沿技术研究、技术转化、创新孵化、产业合作,打通“临床-科研-产业“的临床双向协同及转化创新生态闭环,聚集泌尿健康领域内优秀的创新资源,从而打造全国领先的泌尿健康科研创新及产业聚集高地。
不难看到,借助区域总部资源和本地落地的院士专家合作平台/治疗领域产业园,iCampus实现了深耕特定治疗领域的区域生态圈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产生了更多可能和潜力。
当然,生态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引入并培育创新企业,到向早期研发延伸,并聚焦特定治疗领域,iCampus所探索的路径表明,只有解决了医疗创新企业在关键节点的痛点和难点,才能有效地助推企业成长,从而吸引到更多企业加入到生态中,并产生联动效应,形成持续的正向反馈。
产业创新大潮汹涌
创新生态模式如何进阶?
我国医疗创新大潮正逐渐走向研发前沿。
数据可以一窥热度。据动脉橙果局统计,2022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21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近百亿元。而2021年全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25亿元。这意味着,仅上半年我国早期医疗市场的融资数据就已超过去年一年。
大潮汹涌,创新企业面临的挑战变得愈发艰巨,但有一点却是不变的,即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永远是企业研发要核心关注的主题,因为解决患者的痛点是医疗创新的初心与底色。目前,阿斯利康业务已经覆盖肿瘤、心血管、肾脏、代谢、呼吸、消化、疫苗抗体、自体免疫、罕见病等九大治疗领域。
同时,阿斯利康也联动政、产、学、研、医、投等各方带动产业持续稳健发展,并在特定疾病领域支持打造全病程管理创新解决方案,且通过数字化和基层战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面下沉,以助力医疗基层可及的举措。
可见,阿斯利康一直在推动原创创新,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临床价值。从这一点看,阿斯利康无疑顺应了行业趋势。
首先是在政策层面上。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位置以来,我国就奠定了推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基调,先后围绕国家战略、法律法规、行业指导三个维度出台了多项关键性政策,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在政策端的“三部曲”。
其次是在医院端。根据2020年7月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显示,80.34%的三级公立医院获得科研经费支持,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达1305.93万元,表明医院与医生都有内在动力推动创新。
最后是在产业端,行业对新疗法一直拥有更多期待,大量的患者需求亟待满足。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例,根据国内首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接近50%的患者表示当前治疗无法满足其对整体治疗效果和生存获益方面的要求,因此对新治疗方式报以巨大期待。
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持续渐进的过程。为此,明年iCampus仍将保持既有优势,联动各方,并持续聚焦核心治疗领域,搭建头部专家创新合作的生态圈平台。
另外,iCampus还会在六大方面继续深入。一是落地广州、聚焦乳腺肿瘤的科创基地、以及无锡MCampus的新进展;二是推动区域总部的学习平台;三是平台产业峰会仍将持续进行,并基于区域的主题展开;四是形成BD合作方资源的储备;五是更多的创新基金形成创新平台;六是打开国际间的合作。
可以预想,在产业创新大潮下,阿斯利康的健康创新生态圈还将不断扩容,并集产业各方之力,构筑起未来医疗创新的生态新蓝图。
而随着更多创新企业加入到阿斯利康的生态之中,医疗创新的产业故事还将续写出怎样的精彩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加入iCampus,点击阅读原文,成为全球领先生命科学创新生态系统的一员。
(文章来源:动脉网 作者:胡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