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人头、扣年终奖、抓考勤、写字楼退租......浓浓寒意之下,打工人在大厂混生活似乎越来越不容易。
年轻一代充满迷茫,不知是否还有机会赶上互联网辉煌的末班车。对于许多大厂中高层来说,心态的失衡和中年焦虑或许才是最大的敌人。
早已习惯站在山顶的他们,每一条路看起来都像是“下坡路”:长期身居高位带来的成就感和行事习惯,一旦脱离原有平台将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时代急速变化之下,难以躲避的行业见顶与年龄增长双重焦虑,也成为了这些成功者们难以逃避的心理包袱。
40+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这些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头上—— 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些未燃尽的梦想和渴望,离开大厂的他们都去了哪里?
开一间咖啡馆,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出路。
“思退”的大厂高管,看上咖啡生意
店里的大落地窗阻隔了冬季的寒意,屋角的炭盆燃烧过半。
2月的一天,老李站在咖啡柜台后,盯着滤杯里手冲咖啡的刻度。
在过去几年里,他一度在非洲生活并在某出海大厂担任管理岗位,咖啡馆的另一位“合伙人”,是一位从阿里“毕业”的中层管理者,原本的专长是互联网产品经理。
实事求是地说,在“做咖啡”这件事上,他们并没有很多经验。从零开始经营起了这家位于北京顺义的小咖啡馆,走上“互联网咖啡之路”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99%的职场人想要靠拿工资,想实现年入百万都真的很难—— 但路边有许多小饭馆净利都能达到这个水平。”老李感叹。职业经理人的尽头可以一眼望到头,或许从高级打工人走向属于自己的事业,才是最终的答案。
老李给自己的咖啡小店起名为“恩托托(Entoto)”,这是埃塞俄比亚一座山峰的名字,在他的非洲岁月里,透过办公室背后的玻璃窗他总能远远地望见这座山。
选择回国投入咖啡赛道,一方面是出于在非洲时对咖啡店货源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对国内咖啡市场的看好。基于较高的毛利润和增长率,越来越多的新咖啡品牌在国内涌现,每年都有不少新消费咖啡项目拿到融资。
一线城市的“咖啡热”早已辐射到周边郊区,咖啡生意还有一大片下沉市场蓝海亟待开发。
为了能成为一个更资深的咖啡师,他独自在号称是“咖啡祖师爷”的某家连锁咖啡馆里“潜伏”了好几个月。一位经营咖啡烘豆机的资深行内人来北京看望他时,他还正在咖啡店里打工洗杯子。
身边的亲人多多少少都对他的选择表示了一些不理解:一个从前干过老总的中年男人去咖啡馆刷碗,能放下身段吗?
但他说,如果能理性地做出判断,觉得项目本身的确值得一做,那么就把自己当成十八九岁刚出道时的模样去全情投入。从最小的、门槛最低的地方做起,最关键的是,不要去老想着过去怎么辉煌。“过去的辉煌是时代机会,是平台资本,那不是你。”
在大型连锁咖啡馆打工,可以帮助他了解一家咖啡馆的SOP标准化流程,以便成为搭建自己咖啡店的基础。
为了省钱,整个咖啡馆的装修、设计和施工上,几乎都是老李自己“手搓”出来的。
最终选定用来开咖啡馆的店面,本来是顺义城区新开园区的一角,临近顺义区商业区和石门地铁站,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意思。最重要的是,租金还尚且可以承受。
刚开始进行咖啡馆选址的时候,他也在北京市区许多商业聚集地进行过调研,可惜市内普遍房租太贵,不适合起步期的做生意人群。
咖啡馆有一面背景墙,上面是用水泥打造的“月球环形山”,四周围绕灯带烘托咖啡馆氛围。“环形山”用来固定水泥底座的钉子,都是老李自己钉上去的,装修时搬搬扛扛的活儿,为了能压缩装修成本,也都是他自己干。
“一到周末,可真够忙的。”他说。
郊区经营与烧钱引流
“开一家咖啡馆,邀请三五好友,在香气中赚钱”——不少“卷”在城市和大厂的年轻人,都梦想过这样的场景。
但像老李这样的“中年换赛道”选手,在顺义开咖啡馆也绝对不是为了养老。
不同于年轻人高喊着“逃离北上广”的一时意气,中年人的创业往往和梦想关系很小,和柴米油盐、成本收益等等千丝万缕的考虑关系很大。
他说,做生意的目的一定是赚钱:首先保证稳定的现金流收入,然后实现成本收益打平,真正目标肯定是为了盈利,幸运的话做起一个被大家记住的品牌,那就再好不过了。初期不能考虑太多,一步步走下去,自然有你的结果。
为了打出店铺的招牌,他先设计了最简易的“烧钱引流”方案。事实上,咖啡馆的“低价引流”策略可以说是非常“狠”了:
店里售卖的咖啡价格体系里既有18元的美式、拿铁、卡布奇诺,也有几十块钱的手冲,最贵的是售价98元的蓝山和瑰夏。在老李的计划里,手冲是没有“团购价”的,而作为标品的美式、拿铁都打了“骨折价”。
打开某本地生活服务软件,顾客可以看到店里拿铁咖啡的团购价格,是令人震惊的0.9元人民币,美式咖啡比拿铁还要便宜一毛钱,只要0.8元。不到一元钱一杯香醇的咖啡,简直就像白送一样。
在团购推广玩法之下,店里一份标价0.9元的拿铁咖啡,在开业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就显示售出了396份。店铺评分也从一开始的3.6,一路上扬到了4.9,成为顺义城区排名靠前的非连锁咖啡店之一。
在聊天、分享、甚至免费的咖啡品鉴中穿插着,从早上九点半开业后到接近中午的时间,老李也已制作并卖出了50多杯咖啡。
对于这个销售数字,显然他还有更高的期待值:“我这边是年后才开业的,现在还没有开通外卖渠道,其他线上线下推广也没大规模推开。”
“我当时说卖1分钱就行,结果平台不通过,至少要0.6元起步。”老李告诉霞光社,“我觉得这个就像打仗一样,要么一击即中,要么就别搞。”
用团购平台上极低的价格引流,是他给咖啡馆起步期制定的策略。如果从价格来核算,店里光是制作拿铁的牛奶成本都要好几块。这种超低价引流的方法,类似于互联网大厂习以为常的烧钱获取初期用户的模式。
虽说现在正在不计成本地大力“引流”,但他的咖啡馆毕竟开在相对安静的顺义。比起纯粹的获取用户,这家咖啡馆又多了些人情味。
恩托托在顺义城区正式开业后,一位刚认识不久的顾客走进来,掏出自带的两包咖啡豆邀请店主共同分享。这在星巴克等连锁咖啡馆里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极为拉低出单效率,但在恩托托里确实发生了。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了解每一个人,店主和消费者也不是纯粹买卖双方的关系,这是郊区咖啡和城市品牌咖啡最大的区别。
这种“家庭式”的咖啡馆,在顺义这个郊区里似乎更符合此地的情境—— 北京周边的小县城,与相互熟识的左邻右舍,延续着首都的产业集群和消费习惯,但也被赋予更多“人情社会”的氛围。
中年创业,意味着什么?
一位已是常客的附近居民,私下里偷偷透露:“店主在非洲本身有一定基础,将来还想去那里搞种植业呢。”
早已为自己“打下一片天”的“老李们”,比起许多日复一日“重复自己”的大厂打工人来说,人生履历可以说是丰富多了,当然也比许多年轻创业者更有经验和底气。
这种底气不仅来自于半生的积累,更来自于了解“我能干什么”的自我认知。就像老李所说,他就算没有创业开咖啡馆,离开大厂他能干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懂技术,懂图纸,他可以做项目经理,也可以管供应链。“技能多了,你怕什么?”
对他们来说,35岁之后反而是最好的创业时间。人生经验和资源都恰到好处,又适当的留有创业激情和精力。
同样,35岁之后,创业热情也不太容易被“耳听为虚”的困难所“吓住”。
老李说,曾经有人告诉他,如果想要加盟一家品牌咖啡馆,从投资、采购设备、经营等等一系列下来,起步成本就要40万元。许多没太多社会经验的人,听到如此巨大的初期成本很可能会心生退意,望而却步。
而老李实践之后,发现真正需要投入的部分并没有这么庞大,门槛也没有想象中高不可攀。
当然,在咖啡馆的实际运营中,未来遇到的困难将会更多。
比如说并非每一个顾客都会满意饮品的口味,附近其他连锁咖啡品牌的挤压也始终存在着压力。有些顾客在体验后,也会留下差评,老李还得保持良好态度,在下面留言解释道歉半天。但中年创业的意义,可能就在于“人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啥”。
在闲谈中,老李把人生的终极目标概括为“三个自由”:财务自由、行动自由、决策自由。而这三种“自由”的状态是层层进阶的。
事实上,许多早已拥有财务自由的大厂管理层,仍然受困于行动自由和决策自由的限制。
而到达终极“自由状态”的途径之一,他认为是拥有一项可以长期提供现金流的事业。他把这种能稳定提供现金流的消费类事业,称之为“农夫业务”。所以他决定做一个自有的消费类品牌,就是这家咖啡馆“恩托托”。
“我觉得创业需要一种乐观精神——其实许多人就是悲观情绪太重了,所以啥都不敢干。”他说。“如果我能一个月能挣到十万块,我会很开心;一个月只能挣到1万块,我也会很开心。”
老李也曾经想过,如果卖咖啡真那么难,他就推个小车到工业园区,把咖啡和早餐卖给那些上班族—— 反正,活到这种年纪,最重要是活给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