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认为我失败。”“失败了这个企业不能给股民分红了。”“我们给股民分红已经分了1000多亿,我从股市上融资只有50亿。”
几天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再次强调:格力的多元化没有失败。
多年来,与美的在摘“小家电”的标签、TCL在甩“电视”的帽子、海尔在刷新“家电企业”的形象一样,格力也在尝试淡化“空调”这个单一的品牌符号。
从单一的空调,到生活电器、再到入局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和锂电、预制菜赛道等。自2012年开始,格力已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走了十一年。
迄今,格力的多元化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十年多元之路
格力对多元化业务的探索也来自于对单一业务线的担忧。
格力的多元化之路要追溯到2012年。彼时,格力成立自动化办公室,2013年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已开始小规模外销。同时,格力宣布启用“大松”品牌,作为其小家电的独立品牌。
“我认为(格力)已经转型成功,实现了从单一空调到全品类家电的转型。”董明珠在今年两会前夕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中表示。
打开格力的官网,生活电器、冰箱、洗衣机、热水器、饮水机、手机、智能门锁等产品与空调一样,占有一席之地。
在董明珠看来,自发展多元化至今,格力电器已经在多元化发展上拥有了清晰明确的思路。细数格力的多元化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业务方向:消费品业务(全品类家电);智能装备板块(下游覆盖面包括家电、重工、汽车行业等);新能源方面(格力钛等储能技术方向)。
2015年,空调行业陷入整顿和萧条中,“空调大王”格力也未能幸免。这一年,格力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跌,美的营收也下滑。
第二年,格力美的不约而同发起收购案,格力对珠海银隆(现更名格力钛)发起收购,美的则在收购东芝白电业务之后又收购了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95.44%的股权。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意在提速多元化战略。不过,因股东反对,这起收购以失败告终,最终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了银隆。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董明珠最初投资珠海银隆的10亿元资金,其中7.5亿元来自格力电器经销商,剩余2.5亿元则借自魏银仓全资持有的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不少(企业)是冲着政策补贴蜂拥而上,也有一些是为了蹭热点,而格力电器进入的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是带着梦想去做这件事的。”董明珠曾不止一次表示,希望格力通过银隆切入汽车空调领域。
去年,格力在预制菜领域动作频频,此举也被外界质疑格力是在“追风口”。对此,董明珠在几天前公开回应称:格力要做的是预制菜的装备。
“之所以关注预制菜赛道,是因为格力在装备上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与实力。”董明珠说,格力现在研究的预制菜装备,就是要在制造过程中确保预制菜的营养品质,结合一系列冷冻冷藏技术的支撑,打造针对预制菜领域的全套服务。
从产业链纵向的智能装备、精密模具等业务,产品横向的冰箱、洗衣机、热水器、饮水机等,到新能源、手机、预制菜装备等。格力的多元化既包含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多元化,也包含与其主营业务非相关多元化。
多元化是“弯路”?
被格力最早提上日程的多元化业务当属智能装备业务。
从组装产品到零部件的自我研发,再到机器人三大核心元件的内部生成,在艰难推进3年后,格力终于有了“拿得出手”的机器人。
2015年,格力的自动化设备制作部有了2000台机器手的产出,产品从内部消化走向对外销售阶段。为了更好地运营管理,独立运营的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
同样的素材,交给另一家电巨头美的,写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
与格力自研不同,美的拓展多元化业务从收购入手。2016年,美的积极开启海外市场开拓及产业多元化布局,斥资37亿欧元,一举获得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94.55%的股份。
不过,美的收购之路比格力自研之路更艰难。2018年之后,库卡经历了业绩断崖式下跌、高管团队动荡等难题。对此,美的不得不“食言”,提前全面收购库卡股权并将其私有化。
在格力所有多元化业务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便是手机。
早在2015年1月初,董明珠便放言“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两个月后,她公开表示格力手机很快将会上市。
2015年3月,格力手机1代亮相。但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格力手机仅限内部采购。通常用作为员工的年终奖,也用作为对经销商的奖励。
2016年,在一次演讲中,董明珠放言:“我很自豪的说,我的手机在世界上第一,不是销量第一,我最起码对消费者的承诺,我的品质是第一。”
有网友曾调侃称:“格力手机最多的用户是格力的员工和经销商。”“格力手机出没最多的地方是在闲鱼。”
八年过去,格力已累计推出6款手机。从最初的格力手机1代、格力手机2代、格力色界手机、格力手机3代,到2020年更换品牌名为大松,又先后推出G5、G7两款5G手机。但目前,仍在格力商城上售卖的机型只剩下G5、G7两款手机。
图源:格力官网
至今,董明珠没有公开过格力手机的销量。但她经常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手机的态度:“你怎么知道我没成功?我的业绩和利润都增长了。”“我相信格力手机一定会成功。”
格力的多元化业务到底算不算成功?至少从业绩贡献上来看,还谈不上。
梳理格力2018至2022年上半年财报可以发现,格力的空调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78.58%、69.99%、68.71%、70.11%、72.2%。其它业务占比没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仅从2022年上半年财报分析,空调业务之外,格力的工业制品业务、智能装备业务、绿色能源业务的总占比不到6%,远低于空调业务占比。
不可否认,相对于空调业务,格力的多元化业务还只是格力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单元。
6000亿营收之梦
董明珠给格力定过许多目标,比如:“每年增加200亿营收”、“2018年实现2000亿营收”、“再造一个格力”、“手机品质世界第一”、“2023年实现营收6000亿”。
这其中,有些目标已实现,而有些则被合理化成为“梦想”。
2018年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董明珠提出新的营收目标:到2023年,销售目标6000亿元。
那一年,格力实现总营收2000.24亿元,刚刚完成“再造一个格力”的目标。友商美的的总营收为2618.20亿元,二者相差618亿元。以当时格力的营收情况,要在5年内实现6000亿的宏大目标,格力的营收需要在五年内翻三倍。
若要表现在财报上,格力必须达到每年约30%的营收增幅。而2017年,格力的营收增幅为36.24%;2018年,该数据为33.33%。根据日经新闻披露的数据,2017年,格力以占有率21.9%的绝对优势位列全球家用空调市场第一;2018年,格力家用空调在全国总销量占比达到32.53%。从当时来看,6000亿营收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在2019年初的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表示,未来五年,格力有把握保证每年10%的增长速度。不过,按此计算,格力2023年的营业收入约为3200亿元,与6000亿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且实际情况并不像预测那样乐观。2019年,空调全行业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总体销售、出口、内销上均同比下降。
格力在当年的总营收为2005亿元,略高于上年,但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84%,五年来净利润首次下滑。
自2019年至今,格力总营收呈波动下滑趋势。2021年,格力实现营收1878.69亿元,友商美的营业收入为3434亿元。相较而言,美的突破了3000亿营收大关,格力却没有站稳2000亿元。
自2019年起,“格力掉队”的声音便不绝于耳。2020年,格力空调销售营收为1178.82亿元,与美的空调业务1212.15亿元的营收相比,落后33.33亿元。
高瓴进入格力电器后,其股价曾在2020年1月多日冲上70元。不过,自2021年9月中旬起,格力电器的股价始终徘徊在40元以下。3月8日,格力电器收于36.49元/股。
另外,据公开报道,自1996年上市至今,格力电器累计分红29次,累计分红金额1065亿元。
如今,距离董明珠6000亿营收的期限还有不到一年,其主营的空调业务不再占优势,靠主营业务恐无法实现其宏伟目标。然而就格力目前营收结构来看,仍未见起色的多元化业务也难以助“空调大王”一臂之力。不到一年时间要销售翻三倍,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不过,董明珠对此早已做出了“合理化”解释:“我们讲2023年做到6000亿,我们只是说有这个梦想,有这个目标,并没有讲我们2023年一定会做到6000亿。一个人没有梦想,你还有什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