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排着队给他们塞钱

创业
2023
04/30
12:32
亚设网
分享

不知何时起,创业公司已经不再吹捧拿到了红杉高瓴的投资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路CVC。

在当前的一级市场上CVC就是上帝,项目方就算估值打折也求着它们投资;对那些对外募资的CVC,LP排着队给他们塞钱。有了CVC的背书,一个创业公司在融资之路上可以一路绿灯,被各路VC/PE踏破门槛。

早两年财务型VC/PE机构还有自信让产业资本当接盘侠,但现在听得最多的却是跟着CVC去投资。

CVC新王崛起

过去两三年,各路产业巨头像是约好了一样集体杀向一级市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三大巨头。

2019年4月,华为低调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哈勃投资,开启了对半导体供应链的大举投资。2020年8月和2021年4月,宁德时代连续抛出两份190亿元投资产业链公司的公告。在投资上一向迟缓的比亚迪,也从2020年开始突然发力,仅2022年一年就投资了40余家企业。

LP排着队给他们塞钱

哈勃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投资项目数量骤增(不含通过基金的间接投资)

在2019年之前,这些硬科技巨头们虽然坐拥几百亿现金,但每年只是零星的投几个项目。而现在则是纷纷搭建专门的团队,甚至组建投资平台公司,每年几十上百家的投。有人说,哈勃、宁德时代、比亚迪再加上一贯长于投资的小米,是这个时代的产业资本的“四大金刚”。它们取代过去腾讯、阿里的地位,是一级市场上新的顶级掠食者。

LP排着队给他们塞钱

这些产业巨头对投资的重视和巨大投入,在它们的财报中也有清晰的体现。我们知道,在高峰时期腾讯一半的资产是由股权投资构成的。而华为年报显示,其“于联合营公司权益”的规模三年增长了10倍:2019年是7亿元,2022年已经达到71亿元。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哈勃投资至今已投资了93家企业,它们几乎遍布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中仅已上市项目的总市值就超过了2000亿元,思瑞浦、纳芯微、天岳先进、杰华特等这两年半导体赛道最大的几个IPO几乎被哈勃一网打尽。

宁德时代也不遑多让,2022年报显示宁德时代的长期股权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76亿元,而五年前这个看数字还仅仅是9.65亿元。

比亚迪2022年末长期股权投资规模是155亿元,2019年末是41亿元,三年增长四倍。

不知不觉间,CVC俨然已经成为硬科技投资的主角。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一级市场70%的投融资交易发生在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其中又有一半交易有CVC的参与。

跟着CVC去投资

在腾讯、阿里战投部叱咤江湖的2018年,50%以上的独角兽获得过腾讯、阿里至少其中一家的投资。能不能拿到这两家巨头的投资,往往是决定一家创业公司能否生存的关键变量。

类似的逻辑在这个时代依然成立。在新能源、半导体等硬科技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咬合的甚至更加紧密,挥舞着订单的下游巨头们的话语权和资源整合能力更加强大,某种程度上塑造产业链的能力也更强。翻阅招股书可以发现,这两年硬科技赛道的很多明星IPO,都是企业在拿到某个巨头的投资后,销售规模才开始数量级的增长,从籍籍无名成长为细分市场龙头。

在模拟信号链芯片赛道,2019年之后最大的两个IPO思瑞浦、纳芯微背后都有哈勃的投资,它们和圣邦股份现在是中国模拟信号链芯片的三大领头羊。

在锂电赛道,2022年出货量前五的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中,有三家(湖南裕能、融通高科和常州锂源)获得过宁德时代、比亚迪其中一家或两家的投资。

面对强势的CVC,财务型VC/PE机构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无奈。一位专注在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人很无奈的向投中网表示:“说破天,我们也没办法把订单甩你面前。”

面对一级市场的其他玩家,VC/PE们过去有一种“认知”自信,但现在这种自信已被摧毁。在近期一次行业论坛上,一位投资大佬直言“压力很大”。他表示,以前大家经常说政府的钱、产业资本或者上市公司的钱“傻”,不如早期投资人聪明,竞争不过专业VC。其实这几年时间看下来,产业资本和国有资本判断力并不差,而且动作也极为迅速,即便是对偏早期的项目,他们的表现也十分专业。

还有人向投中网说的更直白,现在VC/PE都得找大厂的研发部打听技术验证,怎么能说专业性比人家更强?

在VC当中过去还有一种流行说法,即产业资本是它们的接盘侠,而不是竞争对手。但现在这个说法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了。

前述投半导体的投资人也向投中网表示,过去产业资本要看到产品测试结果才投。这种模式下,专注在早期的VC其实很舒服:在流片之前投资,产品出来后再推给产业资本,然后开始销售放量。但现在产业资本也开始不要求看到产品了,它们看到项目团队不错也一样敢下注。“那VC就真的要好好回答,凭你的资源,到底要怎么做投资?”

怎么办?既然抢不过,那就跟在“宁王”、哈勃后面投呗。现在的一级市场上,大家都在抢有CVC站台的项目。尤其是这两年流行专项基金,有产业资本背书的项目备受LP欢迎。

深圳一家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向投中网表示,对早期被大厂投过的企业,他们都会认真对待。大厂没投的项目,只要可能他们也会尝试拉产业资本共同投资。在他看来,产业资本对大部分硬科技创业公司而言都很重要,首先大厂有强大的背书作用,无论是融资还是市场都有很大帮助;第二,大厂在产业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当然,具体到某个项目,也要看产业资本在内部到底能够调动多少资源,个体差异会非常巨大。

被CVC割韭菜?

由此,一个新的硬科技资本模型出炉了:大厂相中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先低价入股,紧接着甩给它几个亿的订单,估值暴涨,再由财务型VC/PE机构接下一轮,然后走向IPO。

不久前申报科创板的金力股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金力股份是一家锂电池隔膜龙头企业。按高工锂电统计,2021年金力股份在湿法锂电池隔膜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8.9%,行业排名第四,仅次于已上市的恩捷股份、中材科技和星源材质三家公司。

金力股份能崛起为龙头,比亚迪功不可没。2020年,金力股份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上还没有比亚迪;2021年,比亚迪突然成为金力股份的第一大客户,且贡献了其50.53%的营收。2020年金力股份的销售收入仅有1.3亿元,2021年增长至5.8亿元,增长了346%。同时,过去两年金力股份的市场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与湿法工艺隔膜市场排名第三的星源材质相比较,2020年金力股份的销售收入还只是星源材质的十分之一多一点,2022年上半年已经是它的一半。

金力股份的资本之路是怎样的呢?招股书显示,2021年10月,比亚迪向金力股份投资了8000万元,投后估值为17.55亿元。两个月后,金力股份又新开一轮融资,这次引入了20余家投资机构,估值涨到了40.96亿元。

理论上,所有金力股份的投资方都能获得满意的结局。还是拿星源材质做参照,2022年上半年星源材质营收是金力股份的两倍,净利润大约是3倍,而目前星源材质的市值超过200亿元。

不过,跟着CVC投资也有被割韭菜的风险。

一种是明着割。4月3日,光伏逆变器、储能设备公司首航新能创业板IPO过会,宁德时代上市前低价入股引起了媒体关注。招股书显示,2021年11月,首航新能进行了一轮增资,引入了多家专业VC/PE机构,投后估值是100亿元。一个月后,首航新能又为宁德时代旗的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单开了一轮2.32亿元的融资,投后估值降至了77亿元。产业资本与财务型VC/PE机构同轮不同价的情况很常见,但像这样后续轮次融资打折的做法也算是“创新”了。

更大的可能是暗着割。这就不得不提中创新航。2020年广汽埃安选择由中航锂电作为主力电池供应商,仅用一年时间就把后者推上了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的宝座。与此同时,广汽也在2020年投资了中航锂电,当时其投后估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2021年中创新航又完成了88亿元的A轮融资,估值涨到了约620亿元(投后)。

2022年10月,中创新航以约660亿港元的市值在港股上市,A轮投资者处在盈亏边缘。没想到,中创新航上市不到一个月。广汽埃安宣布投资109亿元自研、自造电池。消息一出中创新航股价当天暴跌34.58%,至今没有涨回来。目前中创新航市值仅340多亿港元,与A轮融资的估值相比近乎腰斩。

复盘中创新航的融资之路,中创新航从多年亏损到爬上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宝座,显然不亏;广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且投资依然有可观的收益,也赢了;唯一的输家是A轮和中创新航上市时的投资者。

对财务型VC/PE来说,股权增值是获利的唯一方式,但对项目方和CVC来说却不是这样。这可能是财务型VC/PE跟着CVC去投资最大的风险了。就像某投资人的犀利点评:对项目方来说,CVC的投资其实是成本,而财务投资人可能才是这轮融资的利润。(文/陶辉东  来源/投中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