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和投资如此火热,到底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热门且长期的趋势,还是慢慢只会变成昙花一现的现象?
对此,一直致力于做科技早期投资的联想之星,其总经理、主管合伙人王明耀就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做了以《早期科创投资的“慢节奏”成长》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关于未来科技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考。
在王明耀看来,科技创业和科技投资都是在做0到1的事情,现在很多的科技投资人和创业者认为这个周期应该是1到100的事情,需要快速成长,这显然不现实。
长期心态、稳扎稳打、慢就是快,做好陪伴创业者共同成长的创业心态,才能在政策引领、产业配套、持续支持的前提下,深扎耕耘,面向未来。
更重要的是,做科技方面的投资一定要转变思路,在科研来源和人才来源的聚集地,做到拥有自己的根据地,这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感谢投中的邀请,过去几年我都在谈投资策略,今年的热点是ChatGPT,它将极大地改变生活和科技的成长速度,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所以我想先从这开始延展聊一聊。
当然,对于投资而言,大模型仅仅是投资主题之一,在这背后,科技投资在过去几年已经变得非常热门,成为了投资共识。
联想之星一直致力于做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2008年开始支持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到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到这几年科技投资进一步发展,做好科技投资的很多要素也在逐步成熟,中国科技创业的大时代已经来了。
尤其是到去年,整个投资行业对于投早、投小和投科技慢慢形成了一种共识。
于我而言,我希望往前看,要思考未来,科技投资到底有怎样的机会,其可持续发展性如何,希望可以有一个相关的行业冷思考。
科技方向的投资为什么“性感”?因为这领域的项目成长速度快,空间大,有百亿、千亿的市场规模。但科技行业之前显然不是这样,是过去几年有大变化么?
如果没有变化,衍生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科技创业是不是形成了一定的泡沫,以及泡沫什么时候会破?
再往下延伸,我们都说,这几年的科技创业很热闹,这到底是长期的趋势,比如说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都是热门的方向,还是说慢慢会变成昙花一现的现象?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又应该构建怎样的生态?以及这样的生态是否可以使得科技创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可持续性?当然这个生态需要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各种政策共同形成。以及还需要思考如何可以让科技创业更上一层楼?比如诸如OpenAI的ChatGPT所掀起的热潮一样,在国内科创的大背景下,是否也可以快速培育出这样的企业?
作为早期科技投资人,我也在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思考着早期科技投资的特点。
过去一段时间,科技早期投资很热门,但和过去火热的TMT和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投资还是不太一样。
这首先表现在科技创业不仅仅是重人才,还重投入。早期互联网创业更多靠团队,是轻资产模式;但科技创业除了有人之外,还需要有大量的基础配套设施投入,比如厂房、实验室、生产材料等,这就和一般的投资很不一样了;
第二则是科技投资的多流程和回报周期长。做科技投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从0到1,而我们所知道的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投资、TMT的投资和消费类的投资,很多时候都在做1到10和1到100的投资。
以新药研发为例,从实验室研发开始,药物研发出来之后到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再到试用导入,10到15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新材料、芯片等其他赛道也是如此,从最早实验室的试验到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和后面的应用,很长的时间也就过去了。
这样看来,大概有10年左右的时间,科技创业和科技投资都是在做0到1的事情,现在很多的科技投资人和创业者认为这个周期应该是1到100的事情,需要快速成长,这显然不现实。
第三,科技创业和投资还有赖于配套条件的成熟。以芯片为例,芯片开发就很不容易,各种反复实验好不容易流片成功,市场需求又怎样?手机销量下滑后还有新能源车成为新增长点,等新能源车市场饱和后是否还有新市场?基本永远就处于0到1的阶段。
这些都是早期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特点,很多投资人希望项目很“性感”,尽快进入到1到10或者1到100的状态,这反而是进入了误区,也导致了泡沫的出现。
其实科创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大要素:
一是不断涌现的科创成果。科创成功可以用来产业化,之前通常会有十几年和高达几十年培育的时间,这才有一定产业化的可能。比如说十多年前我们投了碳纳米管的技术,他们实验室搞了好多年才能做到一年生产几平方厘米,在这个基础上放大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如果前面的科研成果出不来,科技投资怎么投,投谁?就像ChatGPT横空出世一样,这样的技术出来之后就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是优秀科创人才与机制,尤其是机制这方面逐渐在改善。
三是匹配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现在很多钱投向科创,但是投资之后,在资本市场怎样退出?是否能够承载这么多的项目上市,还有很大的疑问。
此外就是对科创的认知与耐心。过去十多年,移动互联网的成长,使得“一切都是快”成为信条,但是现在反而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很难。
上述就是我们对科创的再认识和冷思考。
那么,我们准备怎么投?现在做科技投资有很多的投资选择。比如上一场圆桌就在聊AGI和ChatGPT概念的投资,这是一个路子;再比如,也有人做新材料的、做机械的等,有太多的投资方向。
所以首先就要选一个方向。过去联想之星选了人工智能这一方向耕耘,今天讲ChatGPT,我们就不陌生,因为我们投的项目很快就可以转型,或者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大量的应用。如果什么都做那肯定不行。
二是要系统地构建起项目源。
以联想之星为例,第一个象限是中科院的体系,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中科院体系的创业人才,同时也投资了很多中科院体系的项目,这里面有大量可挖掘的空间;
第二个象限是国内的高校和实验室,过去十几年我们和清华、上海交大等头部院校的著名教授以及优秀的学生都有合作。大概四五年前,我和业内的同行交流,就提到要提前关注大学里面的创业机会,而这两年,一些教授已经变成了投资界的网红人物,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第三个象限是产业公司。诸如BAT等大的IT公司是主要专利的申请方,在科研上的投入占比非常多,经过过去几十年持续性的发展,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在这里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布局;
第四象限是海外。以美国硅谷为例,这里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是不可小视的。尽管中美关系有不确定性,但是科研、创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局势变化非常快,做科技方面的投资一定要转变思路,在科研来源和人才来源的聚集地,要打造出自己的根据地,这样才可以投出好项目。
那么,如何才能共同推动科创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是长期心态、稳扎稳打、慢就是快。这个心态要转变过来,过去十几年我们都被洗脑了,移动互联网就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都变成了一个信条了。
但正如刚才所说,科技创业和投资不能这么快,它也快不了,比如做新药的研发,手头上分别有1个亿和100个亿,这个药研发的速度会快100倍吗?根本快不了,因为中间的步骤省不了,况且做的还是0到1的工作。所以要有耐心,把每一步做扎实,而不要期待很快地产生巨大的成果,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创业心态,陪伴创业者共同成长。做任何一个早期的科技投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是一体的,都需要创业心态。
很多创始人是科技背景,对商业和工程的理解、对产品和市场的理解,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个过程中,投资人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这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所以在最早团队的培育阶段,告诉创业者什么是创业,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问题,都成为了投资人日常的课题。所以要有创业心态,才有可能和创业者共同成长。
在移动互联网的领域里,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共同成长,创业者都有一套套理论,网上和现实生活中也都有大量的培训课程,甚至还有头部公司做的最好的人提供深度的理论辅导,很成熟。但是事实上,这些可能都过于成熟,还是要去思考是否符合自己发展的阶段。
三是细分渠道、深扎耕耘、各领风骚。今年ChatGPT火了,但是没必要一窝蜂而上。对行业理解深的投资人可能还有机会,理解不透的话就只能当分母了,最后甚至不一定有好的回报。
行业的发展最终只有头部几家跑出来,尤其是做大模型需要的资源和资金非常大,而且竞争对手都是巨无霸,非常强大。那么, 对行业理解不透、初步学习的投资人不一定要去投,我们可以聚集自己核心的能力,还有很多可以投的方向。
四是政策引领、产业配套、持续支持。我们期望行业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一系列配套的东西做出来。比如说做消费类的创业,中国十几亿的人口,消费力在那里摆着。但是科创不一样,要对政策了解,有把握,毕竟科技创业和投资需要大量的基础配套和政策的支持。不然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并且很长的时间做的是0到1的研发工作,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的收益,收入都没有,更别说有什么利润支撑公司的发展。
过去几十年,在政策的引导和配套里面,有很成熟的一套经验,希望科技方面的政策可以有更好的可持续性,这样才能渡过中间的艰难阶段,使得科技创业投资取得长足的发展。
五是资金匹配、资本成熟、面向未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展开做说明,虽然说“投早投小”已经成为共识,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需要非常成熟,能够接纳0到1的企业,让他们也能有出处,这样链条才能打通,否则面对堰塞湖,早期投了很多,但是面临很多困难,比如项目没有收入,退出渠道也无法形成等,当然这些问题有待于未来解决。
总之,科技方面的投资大幕已经拉开,新的主题不断涌现。今年是ChatGPT,明年有新的主题,大家各自做好布局就会有更好的回报。
最后希望大家投资和创业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