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资本强行“催肥”的独角兽们,亟需证明自身的盈利能力。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象出海(ID:zxchuhai),作者:唐诗,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3年,多家印度独角兽企业估值紧缩,股价暴跌,裁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据印媒统计,截止2023年5月,超2.6万名员工被印度98家初创公司裁员,其中包括独角兽BYJU'S、Cars24、LEAD、Ola、OYO、Meesho、Udaan、nacademy 和Vedantu。
继在线教育平台BYJU'S市值对半蒸发以来,印度线上药品速递服务平台PharmEasy、印度外卖点餐速递平台Swiggy、印度线下支付服务商Pine Labs等多家独角兽企业,市值大幅缩减。
2022年9月,美股暴跌,全球经济衰退,资本市场剧烈收缩,印度独角兽的生存环境变得愈发艰难。2023年前3个月,印度创企共融资28亿美元,同比2022年下降75%。仅4家印度独角兽企业获得融资,期间并未诞生新的独角兽。
曾创下4天诞生6家独角兽的印度神话,而今跌下创业神坛。被资本强行“催肥”的独角兽们,亟需证明自身的盈利能力。
2013年,风险投资专家Aileen Lee将独角兽用于描述那些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未上市的创业公司。当年,独角兽企业确实非常稀有,全美仅有38家独角兽企业,像Facebook、LinkedIn、Workday和Twitter。
然而时过境迁,独角兽已经不再是创业神话,每隔几周就可能会有新的独角兽出现。
据IT桔子统计,截止2023年1月30日,全球共有独角兽企业1300家,排名前三的是美国650家,中国347家,印度后来居上,达到86家。而且,印度势头十分强劲,全球每诞生13个独角兽企业,就有一家在印度。
2016年1月,印度政府出台了“创业印度”计划,工业内贸促进局 (DPIIT) 通过调控监管环境、改建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提供福利政策等方式推动印度创企生态发展。在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印度初创企业大量涌现。截至2023年5月18日,由DPIIT认证的印度初创企业已经超过9.9万家。
蓬勃发展的数字支付生态、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以及数字优先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美元基金和全球风险资本开始转移阵地,大量资金陆续流入印度。天时人和,印度顺势成为独角兽“制造厂”。仅2021年一年,印度就新诞生了44家独角兽企业。
智象绘制 数据来源:Invest India
2021年也是印度独角兽崛起最关键的一年,出现了两个重大趋势。第一,2021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新增独角兽36家,超过了中国的17家;第二,印度独角兽后备军企业数量超过中国。
大量独角兽企业在印度涌现,曾创下4天诞生6家独角兽的高光时刻。班加罗尔是印度高科技产业中心,也是印度的独角兽之都,拥有最多数量的独角兽总部,其次是德里和孟买。虽然独角兽主要活跃在印度的一线城市,但整个生态并没有地理限制,呈现出向印度全境扩散的趋势。据印度风投机构Iron Pillar预测,到2025年,印度独角兽企业将达到250多家。
据统计,2021年,印度初创企业共筹集到420亿美元融资,IPO启动11次。到2022年,全球资本寒冬,但印度初创企业仍筹集到150亿美元融资,IPO启动4次,突破100家独角兽大关。印度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创业生态。
印度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但狂热背后,独角兽们开始出现泡沫。
2023年2月2日,印度媒体统计得出印度共有115家独角兽企业。从与桔子的算法差异推算,其中的差额主要源于倒闭暴雷、出现重大经济问题、爆出影响企业价值的负面信息和再无活力的独角兽。印度资深投资人Anand Lunia称这些独角兽为“僵尸独角兽(Zombie unicorns)”。
“僵尸独角兽”们仍然在运营,但由于没有健康的商业模式,已经停止增长和招聘。它们虽然不会消亡,但终将变得无关紧要。
而另一边,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印度独角兽们市值正在缩水。
“大多数估值超10亿美元的公司,真实市值都不超过8亿美元。在过去的两年中,很多公司在国内或国际的估值都非常高。但随着美国高科技行业的盘整,一些印度公司将不得不降低估值融资。”有印度的投资人评论。
截至目前,市值蒸发最严重的Byju's仍未发布2022年财务业绩。此前,Byju's因超期18个月未递交2021财年报告,引发印度当局审查。2021年,Byju's 净亏损5.7亿美元,亏损同比扩大1880%,营收3亿美元,低于自身预期。据媒体报道,荷兰投资机构Prosus在报告中透露,Byju's 2022财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长近90%,报告解释收入增长主要由于收购和新增业务,但这种增长是否具有连续性存疑。
由疫情引发的印度在线教育招生已经达到顶峰,Byju's的K-12付费用户量在2021年下降了约12%,而2020年的数字还是增长123%。此外,据Blume Ventures报告显示,印度50%的线上消费由约4500万网民贡献,这只占印度8.5亿网民中极少的份额。同时,印度最富裕的3000万家庭以外人群的消费锐减。这意味着,Byju's将不得不创新盈利模式。
除了Byju's在大额亏损,大部分印度独角兽都面临盈利难的困境。据印媒统计,2021-2022财年,至少有55家独角兽亏损,累积亏损额高达59亿美元。
而没有盈利能力的独角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资本的逃离。2023年第一季度,印度创企共融资28亿美元,同比2022年下降75%。此外,2023年1月到3月,印度未出现新的独角兽企业,而对比2021年同期,新增独角兽企业14家。
深入独角兽们的业务领域,孙正义的“时光机器理论”再次被印证,支付、外卖、网约车、电商、社交等行业中都可以看到熟悉的相似性。2021年,印度独角兽集体爆发;2020年,中国企业在印度被大规模封禁。
可以看到,有一些独角兽是对中国模式的模仿,有一些是中国企业留下的痕迹。
2020年,印度社交平台ShareChat推出一款短视频娱乐应用软件Moj,对标TikTok。短时间内,ShareChat的用户数激增了166%,月活从6000万增长至1.6亿,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并在2021年晋升为独角兽企业。除了“印度微信”ShareChat,“印度支付宝”Paytm、“印度拼多多”DealShare等复制的都是一条中国企业走过、且成功的商业模式,均先后晋升为独角兽企业。
印度互联网企业曾享受过一段封禁中国App的红利。
据统计,2022年最吸金的印度独角兽行业,包括金融科技、教育科技、电商、社交、物流和供应链等。其中,金融科技占19.7%、教育科技占9.4%、电商占6.2%。
可见,风投资本最感兴趣的还是消费金融科技行业,追求短期内获得高回报。如2021年,印度电商平台MensaBrands,仅6个月便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但好景不长,且被全球风险投资人寄予厚望去赶超中国企业的印度独角兽们,光环在一夜之间失去。
而被资本强行“催熟”的独角兽们,另一面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VC泡沫的幻灭。2022年9月,美国科技股暴跌,“美国经济晴雨表”联邦快递,一夜之间股价重挫22%。
美股暴跌对印度市场私募股权投资产生重要影响。2023年以来,陆续有印度独角兽企业传出裁员、高管离职、估值缩减、IPO规模削减等新闻。但资本寒冬并不是导致印度独角兽绝迹的唯一因素。
“独角兽本身并不是一个好榜样”,印度风投公司India Quotient的总裁Anand Lunia说道,“独角兽生态在设计之初就只是为了融资,但这个目标完全是错误的”。
通过烧钱“催肥”起来的独角兽,很可能不具备盈利能力,从而沦落为“僵尸独角兽”。据Lunia透露,在教育行业、B2B市场和电商等行业,有几家独角兽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商业能力。
资本寒冬、公司不盈利等多个因素,共同造成印度独角兽市值大规模缩水,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虽然在2023年前三个月,仍有一些独角兽企业获得了融资。印度数字支付独角兽Phonepe在1月获得3.5亿美元融资,在3月获得2亿美元融资。印度DTC眼镜品牌独角兽Lenskart,从阿布扎比的投资机构获得5亿美元融资。但这不足以说明市场已经回暖。
印度的创业者终于意识到,“在全球经济衰退、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能否盈利至关重要。”印度独角兽们只有证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才能重获资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