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之下,白马基金继续逆势扩张。
6月2日,达晨财智宣布新一期综合基金创程基金的首关,首关规模超50亿元,总规模将达80亿元,这将是达晨史上最大的一支基金。
据了解,本次达晨创程基金的历史投资人复投率超6成,达晨团队以及控股股东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电广传媒继续高比例出资新一期基金。
与往期基金相比,创程基金的机构化程度继续提高,国资LP、头部金融机构、市场化母基金、上市公司及产业资本继续投下信任票、加码投资。并且,多家知名保险机构也加入到创程基金的LP矩阵当中,这已经是达晨连续三年以高分获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险资VC/PE白名单A类机构。
在老牌人民币基金之中,达晨一直以来并不以规模见长,而是强调“精品”。达晨致力把每一期的主基金都做成了行业标杆。新基金官宣之际,投中网也与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进行了交流。虽然新一期基金规模再创新高,肖冰谈的最多的依然是“聚焦”,要把资源集中到优势赛道,做“准产业投资人”。肖冰也认为达晨接下来会更加地进取,继续警惕“平庸化”,打造精品基金。
达晨募资,进取与节制并存
达晨的每一次基金官宣,给人的感觉总是始终如一的“稳”。
在人民币基金当中,达晨是不多见的始终坚持单一主基金模式的GP,且每一期主基金都募得非常之“稳”。这首先表现在募资节奏上,达晨一直保持着大约每2-3年一期基金的募资速度,与投资的节奏几乎同频。第二,达晨每支基金的规模与上一期相比,都刻意保持平稳的规模增长——2018年的达晨创通基金是50.41亿元,2020年的达晨创鸿基金是69.44亿元,2023年的创程基金是80亿元——相对于市场环境的多变,达晨始终做到稳住自身节奏。
这些年国内一级市场风云变幻,人民币基金募资更是已经难了五六年,达晨步步为营地逆势扩张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达晨有高度进取的一面。
在这个时代,作为一支头部VC基金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这一点达晨铁三角刘昼、肖冰、邵红霞三人曾多次谈到过。“基金的体量,一定程度上能体现GP的力量”,一直主管募资的达晨高级合伙人邵红霞表示。
肖冰表示:“达晨是从比较小的基金规模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早期在重仓投资的时候勇气可能有所欠缺,谨慎更多。”历史上,达晨在爱尔眼科、瑞鹏宠物等很多爆款项目上持股比例不够高,这是肖冰后来多次提到的“痛”。而现在达晨的单支基金规模已经不知不觉间来到了80亿元的量级,其在重投策略上已经有了与头部美元基金看齐的资本。肖冰向投中网表示,随着基金规模、平均投资额的不断扩大,“大家的胆量在逐步地练出来,主要是投委的胆量会慢慢练出来,容忍度在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少数项目上,达晨这两年已经可以开出数亿元的支票了,未来这样的案例一定会越来越多。还有更多看好的项目,通过早期卡位、多轮加注的方式,也在增加着达晨重仓项目的比重。
这次与投中网的交流中,肖冰还特别提到,在某些达晨有认知优势的行业,对于个别“超前”的项目,达晨要敢于投资“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机会”,否则基金的总体收益可能会归于平庸。这样的表述听起来不那么“人民币”,也不那么“达晨”。但实际上,类似的话其实肖冰这些年已经说过很多次,达晨一直希望改变长期以来的“稳健”、“保守”的标签,有所突破、保持进取。
不过,在进取的同时,达晨也并没有抛弃一贯的节制风格。
实际上,达晨并非没有余力进一步做大AUM。比如,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达晨依然拿的很少,新一期基金只拿了少量项目源丰富、且达晨当地投资团队特别强的区域的地方国资,绝大部分意向出资都被放弃了。
对于新基金的规模为什么是80亿元,肖冰则回答“这是达晨的舒适区”。肖冰的意思是,在这样的规模下,达晨的投资团队有自信可以从容地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投资,而不会导致动作变形,保持对收益率的要求。
切分赛道,做“饱和式攻击”
达晨的这一次募资,作为首席投资官的肖冰是参与度最高的一次。跑一圈下来肖冰最大的感受是,与过去相比,以保险为代表的大型机构投资人明显对达晨这样的GP更感兴趣了。“以前还有些顾虑,因为他们比较熟悉的是一些外资背景的管理人,对于为什么选择达晨,过去还是需要一些说服和沟通工作。现在我们讲的一些观点和逻辑,他们的认同度会比较高了”,肖冰表示。
这种转变背后,是这些大型机构投资人的赛道转换。过去它们更关注TMT、消费,合作的GP以美元基金为主,现在则转向了投硬科技、先进制造、实体经济。肖冰表示:“在面对高不确定性的时候,机构投资人会想哪些机会是确定的或者能带来持续回报的。它们其实做了很多的研究,投资策略很主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做了充分准备,非常的专业,是双向的反馈和推动。”在这个时代大潮下,达晨属于守得云开的那一批VC。
对于达晨而言,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转型,而是如何继续让长板更长。
肖冰告诉投中网,达晨现在还在持续地“做一些减法和加法”。在内部,达晨已经开了好几次“评选会”,选出了几个要做“饱和式攻击”的重点细分赛道。所谓“饱和式攻击”,肖冰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赛道里所有值得投的项目都覆盖到,所有关键的项目都投进去。
而对重点赛道的选择达晨有着严格的标准,概括起来有四个主要方面:
1、这是一个未来高增长、高景气度的行业。
2、国家政策不仅支持,而且是特别支持。
3、这个行业被支持和鼓励在A股上市。A股上市是达晨的标签,达晨也会继续坚持下去。
4、达晨在这一行业的认知要不弱于、甚至强于市场上最顶尖的其他同行,并且已经有项目证明。
肖冰表示,对于重点赛道的选择达晨是很谨慎的,而一旦做出决策以后,达晨会在各个方面支持投资团队,比如资金的配置、决策的效率,“对于战略性的项目,估值上容忍度也会高一些”。
在肖冰看来,虽然单支基金规模80亿看起来很大,但对比整个市场情况,达晨每年平均投出去三四十亿元的金额,并不算多。因此达晨必须要有所聚焦,不能平均,不能指望在各条线都做到行业第一。
达晨要做一家准产业投资人,就要聚焦在很细分的领域,沿着产业链做饱和攻击。就像任正非说的,要向着一个城墙口前赴后继地往前冲,一直把它冲破为止。
达晨的内功,毛细血管覆盖全国
与基金规模增长同步,达晨多年来也一直在打磨自己的团队布局和运作体系。在总体人数上,达晨每年都在做定期的大规模招聘,即便在过去三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总体团队规模一直在稳步地增加。
在不久前的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肖冰展示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地图,上面是达晨分布在全国21个城市的办公室。这张地图,是达晨能够每一期基金都上一个台阶背后的坚实基础之一。肖冰在会上表示,这套“毛细血管”能够触达二三四线城市的水下项目,这让达晨更有底气地面对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战。
这套“毛细血管”可能也是达晨作为老牌人民币基金,与传统美元VC在组织架构上最鲜明的区别。很难想象一家美元VC能够开设如此之多的办公室。而在这个硬科技投资的时代,项目源不再集中在北上广深,而是分布在中国广袤的内陆,达晨的“毛细血管”是触达它们最高效的体系。上市公司华友钴业、金雷风电、禾川科技,估值增长至近200亿的德尔科技、宸宇富基、武汉拓材等等,都是达晨所捕捉到的非一线城市“水下项目”的代表。
这套体系的建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肖冰表示,对于传统投资机构来说,这样分散的组织布局,管理难度的确不小,达晨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磨合。达晨从2010年左右开始把办公室开到深圳之外,十多年来也交过一些“学费”。
肖冰解释道,首先是区域的选择要精准,要结合当地的项目产出。达晨最开始的时候经验尚不足,历史上撤销过部分点位;第二点是人选也很重要,要招到好的本地化团队是不容易的,不能够着急;在团队到位后,怎么管理这些人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VC机构大部分人更愿意做投资,得有人愿意去做这样一些管理工作。
在历史上,曾经也有一些人民币基金败于激进的区域扩张,肖冰表示,这本质上还是管理能力的问题,如果管理半径达不到,这样做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经过十多年的打磨,达晨的这套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未来针对一些重点区域还会继续增加覆盖。比如长三角,目前达晨已经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设有办公室,接下来可能还要在无锡设点。肖冰表示:“达晨目前办公室主要还是设在省会,有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项目产出可能比省会城市还要多,我们会考虑更好的团队地点设置和调整。”
在创程基金首关之际,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也表示,达晨将“继续发挥自身‘行业+区域’双轮驱动的优势,向进一步的深度专业化和准产业化发展,挖掘和培育优质‘水下项目’与‘隐形冠军’,围绕投资产业链做好生态服务与赋能。时代的钟摆来到了长期扎根本土的人民币GP一方,我们将炼好内功,把长板做长,把握机遇、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