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你冥想了吗?”
在阿珂最近报名的瑜伽班里,每日冥想成为学员们必不可少的功课。事实上,不止瑜伽爱好者,就连企业家培训,心理治疗领域都安排相关冥想课程。
冥想,最早来源于佛教,讲究有意识地觉察当下,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商业大佬都是冥想的强烈推荐者,后来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冥想逐渐走下“神坛”,成为不少年轻人推崇的生活方式。
“每天10分到30分钟,冥想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相信冥想的人认为,冥想能够缓解抑郁、治疗心理疾病、开发大脑潜能。不相信冥想的人认为,冥想起源与宗教相关,是一种“玄学”,更是一种“智商税”。
那么,冥想到底有多大用处?冥想训练又是不是一个好生意呢?
冥想逐渐破圈,成为当代年轻人“新宠”
冥想这股风潮,最初来自于西方世界。
年仅19岁的乔布斯就在印度进行历时七个月的冥想修行,这让他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力量,也让他成为冥想的“狂热粉丝”;披头士乐队在瑜伽冥想圣地瑞诗凯诗修行期间,创作出48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桥水基金掌门人达利欧坚持冥想40年,他说:“冥想是送给所有人最好的礼物。”
另外,我们所熟知的大卫林奇、凯蒂·佩里、NBA明星科比等都曾练习过冥想。在这些千亿富豪、明星、NBA球星孜孜不倦地安利下,原本小众的冥想不断破圈。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先进科技企业员工早已将冥想作为日常生活方式之一,普通俗人也开始修炼冥想。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报告,美国的冥想练习人数,在2012年至2017年期间增长超过3倍,现有超过3000万人练习。
中国也开始悄悄流行,先有陈坤、谷爱凌等风云人物在节目采访中大谈冥想的好处,后有冥想类APP在素人之中风靡。
冥想同样在社交平台上火热,深受年轻人喜爱。在小红书上搜索“冥想”出现40万篇笔记,还细分为“睡前”、“晨间”、“午休”、“自我肯定”、“情绪疗愈”等内容;抖音直播间内,笔者观察到与冥想相关的颂钵直播间已经吸引了上千人在线围观;B站将“冥想”与瑜伽内容进行整合,推出专题栏目。
据专业的b站数据分析平台新站数据显示,“冥想”相关视频数量达到3.26万,播放量总计达2.8亿次。
甚至有不少创业者试图通过冥想,拉近自己与成功的距离。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邵亦波,就曾带领一批企业家体验冥想。
如今在国内,这种专门为企业家开设的线下冥想班有不少。笔者采访到身边一位做此类培训的人,他最多一次曾带领50多位创业者冥想。
“冥想其实和中国传统的‘打坐’‘禅修’类似,主要是要调整呼吸,摒弃杂念,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纯净。”他对首席这样说到,“冥想更多的是作为参与课程,融合在这个辟谷和禅修的课程里面。”
其实,经过笔者研究,冥想和打坐之间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是有一些区别的。首先是来源不同,打坐来源于道教,冥想来源于佛教。其次是姿势不同,打坐分为自然盘坐、双盘和单盘,而冥想则没有姿势的区分,动静都可以。
目前来说,大部分人分不清冥想和打坐,甚至行业内的人也不怎么分得清,对于冥想效果也无法保证,未免有割韭菜的嫌疑。
在被问到收入时,他表示:“现在规模还比较小,收入不太稳定,但是一年七位数是好挣的。”记者查询到,这种为企业家专设的冥想训练的价格并不透明,有的按照单次收费,也有的是按照疗程收费,但价格普遍较高于素人冥想。
那么,冥想真的有用吗?到底是理性消费,还是“智商税”?
冥想风靡的背后,是社会人的普遍焦虑
“每个人进行冥想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缓解压力,调节个人的情绪,有的是为了缓解睡眠障碍,治疗身体疾病,也有人是怀着社交目的,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等,我修行冥想目的是为了缓解焦虑。”
笔者采访了一位冥想爱好者阿珂,她说,“冥想其实和瑜伽差不多,瑜伽修身,冥想修心。”
确实,当今社会人们需要面对住房、教育、医疗等“几座大山”,压力持续加码,焦虑也在不断升级。
疫情的出现,叠加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剧变、“裁员潮”的兴起,加剧了人们原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而产生的焦虑、孤独、抑郁等情绪,使心理健康呵护的需求大幅增加。
来自《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年对国内14592名普通民众的一份调查显示,新冠疫情对约1/3的调查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其中焦虑症阳性检查率占比达到了44.6%。
丁香医生2022年1月发布《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在60420位受访者“如何应对心理困扰”的问题下,选择“自己进行一些身心训练,如冥想、正念等”的受访者占比34%。Keep运动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起,每月有30万人在站内搜索“冥想”关键词。
焦虑是共同的,但针对应发焦虑的诱因却不同,面对职场、恋爱、家庭、童年创伤等各种焦虑,冥想似乎成了都市病的“万能药”。
那么,冥想对抗焦虑是否真有奇效?答案不能说是肯定,但是比较正面积极的。
用冥想来应对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最早出现在国外。19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的卡巴金教授开始用正念治疗慢性疼痛,从此将其引入减压治疗。在国内,冥想也被精神科医生作为技术手段使用到临床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病症多年。
大量研究表明,冥想能使调节情绪的大脑回路,发⽣变化并减少压力激素-皮质醇(Cortisol),从⽽缓解焦虑和抑郁,连续3到6个月,每天坚持10-30分钟的冥想练习,普遍反馈压力减缓,注意力提升,关系改善。
根据The Good Body2022年报道,超过14%的美国人至少尝试过一次冥想。按照14%的渗透率计算,中国14.12亿人口(2022年数据)的大背景下,冥想可以影响到近2亿人口。
不过,在全民普遍焦虑的大前景下,冥想已经成为一块大蛋糕,大批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蠢蠢欲动。
冥想成为大生意,赚钱的都是哪些人?
最早将冥想推向商业化的是欧美市场。
在如火如荼的竞争中,欧美市场上出现两大头部冥想App——Calm和Headspace,前者2020年时其已达到20亿美金的估值,全球下载总量已经超过 1 亿次,拥有了400万付费用户;而Headspace在2020年初已经积累有 200 万付费用户。
西方冥想App盈利模式,其收入来源是通过会员订阅。Heartly Lab目前的会员订阅是218元/年。此外,Heartly Lab也提供训练营,这一价格为599元。
而国内的冥想软件目前的盈利方式还在摸索中。比如FITURE、每日瑜伽、Keep等应用一般会免费提供一部分线上冥想内容,但是精品线上课程仍需付费。
除了线上APP外,线下的冥想班收费更贵。目前,国内的冥想线下场地通常选在瑜伽馆,对于一些一线城市的瑜伽馆来说,冥想课程往往千元起步,上不封顶。
也有一些创业者盯上了冥想的周边产品。比如童瞳的品牌“心流时刻”就推出了一款头戴式脑电波分析头环,号称是冥想届的“Keep手环”,其目的是将冥想的效果同步可视化;乐范科技旗下品牌Zmind专门做冥想垫、冥想沙盘等高端产品,目前产品已在国内外各大平台上线。
据2020年全球健康研究所《定义精神健康经济》报告显示,全球心理健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0亿美元的规模。经相关测算估计,国内心理健康领域市场规模约在3000亿元。
资本非常看好冥想生意。在国内,2021年精神卫生领域发生了25起年度融资事件,涉及20家企业。从2021年至2022年4月,心理健康赛道共融资17次,累计融资额超15亿元。
其中,冥想类App FLOW冥想和Heartly Lab哈梨冥想,在2021年均拿到了超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但这个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内缺乏专业的冥想老师,大多都是瑜伽老师兼职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冥想培训;冥想的效果难以量化;行业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认证体系。冥想生意在中国,还需要更多“修行”。
事实上,冥想对缓解焦虑是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冥想绝不是万能的,谁也不可能因为上了一两节冥想课就不再焦虑,更不可能突然就治好了精神创伤。
想要借冥想快速减少焦虑,寻找精神寄托,只会让冥想成为一种新的压力来源。总之,冥想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想要解决焦虑,更多的还得靠调节预期,改变周边环境等其他手段。
人生总是有舍有得,事事追求完美也会容易焦虑,先放下一些,等合适的时机再拿起来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