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丨半年连融两轮,博士带队攻克“膜”咒

创业
2023
07/11
13:18
亚设网
分享

首发丨半年连融两轮,博士带队攻克“膜”咒

万亿氢能产业,终于要摆脱“膜”咒了。

据小饭桌独家获悉,近日, 宁波中科氢易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氢易”)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本次融资 由麟阁创投、国家电投联合领投,华金资本、银鞍资本、小饭桌创投、镇海产投跟投。 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多孔隔膜量产线建设、工艺持续优化及补充现金流。 

中科氢易成立于2022年5月,专注于碱性制氢隔膜的创新与产业化。 一家成立刚刚一年多的企业,已经获得了两轮融资,且上轮融资至今不超过半年。

在中国,与光电等相比,氢能的发展算是新能源赛道里的“差等生”。2020 年12月被升格为国家战略后,氢能开始在各地起势。整个产业被认为是市场空间广阔,趋势足够确定的赛道。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交通运输、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氢能产业链产值扩大,产业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全国将进入氢能社会。据中国“可再生氢100”预测,2025年中国碱性电解水制氢规模达10GW,2030年将达到100GW,对应20000台套1000Nm³电解槽产量需求。 

然而,氢能全产业链成本都居高不下也是行业共识,这也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中电解水制氢中的电解槽隔膜,是占据高额成本里的重要一环。 

不断升级隔膜,正是中科氢易的主营业务之一。在如此早期的氢能发展阶段,中科氢易利用自身技术势能,摆脱海外垄断结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电解水制氢的降本增效,占据了先发优势,因此得以迅速获得资本的青睐。 

制氢行业苦“膜”久矣

虽然近些年政策不断倡导,资本也在不断加码,但氢能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而成本高,一直是制约氢能在中国大面积市场化发展的根本问题。 

从问题的源头来看,在第一步制氢的环节中,电解水制氢已经是一条技术成熟的产业链。氢气制取的全过程在一个密闭的圆柱形大铁槽里完成。隔膜,与电解槽箱体、阴极、阳极、电解液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氢电解槽。 

当下国内外使用的多孔隔膜前,膜还经历了石棉隔膜和PPS隔膜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石棉隔膜,由于传统石棉隔膜具有溶胀性,会使电解能耗升高,且石棉粉尘对人体有害,目前市面上已被禁用,并被PPS隔膜取缔。 

据中科氢易创始人何庆一介绍,PPS隔膜的优势是机械强度高、电性能好,也是目前国内使用最普遍的。然而PPS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其能耗偏高,亲水性也较弱,会加大电解槽内阻,增加制氢成本,因此目前在国外的多孔隔膜普及率极高。 

何庆一告诉小饭桌,与传统的PPS膜相比,多孔复合膜的亲水性和气密性更好,使用复合膜可以有效应对市场对电解槽低能耗和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性能的需求。 

国外生产多孔隔膜的企业是比利时的AGFA公司,该公司生产的多孔隔膜,凭借耐用性和持续的高生产率,受到了电解槽制造商和制氢项目所有者的青睐, 牢牢占据了国外碱性隔膜95%以上的市场份额。

过去的60多年,全球范围内的优质碱性隔膜,都被这家公司垄断,中国氢能产业也苦“膜”久矣。目前海外市场的多孔隔膜价格已经高达2000元每平米。 

一膜难求,成了制约上游玩家的核心问题。

为了打破这种垄断,且进一步实现制氢的降本增效,中科氢易自主生产了多孔隔膜。中科氢易的多孔隔膜可以帮助制氢过程中降低15%左右的能耗。它的意义还在于让国内市场不再受高额进口产品垄断,极大降低资金成本。

在“更好”上继续创新,中科氢易力求不断突破

对齐海外标准并不是中科氢易的目标,青出于蓝才是。 

在多孔隔膜的基础上,中科氢易还自主研发了 离子溶剂膜 ,可以替代PPS膜和多孔隔膜, 是其下一代主推的自主研发隔膜产品,会率先做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离子溶剂膜是介于多孔隔膜和海外更先进的阴离子交换膜(AEM)之间的过渡品, 完全是中科氢易独家技术研发,“和欧美相比,在寿命端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何庆一表示。 

首发丨半年连融两轮,博士带队攻克“膜”咒

何庆一解释说,在整个制氢电解槽隔膜的升级发展上看, 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即降能耗、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 从这两点出发,才有了更能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的离子溶剂膜。 

凭借着独家自研技术工艺,中科氢易已经能够位列制氢隔膜产业的头部。 除了海外知名巨头企业,如AGFA,国内在做的同类型企业并不多,大部分还是初创公司,成立时间也晚于中科氢易, 这也让中科氢易占据了先发优势。

“我们产品的性价比已经可以和国内外许多先进的制膜企业相媲美,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降本路线,至少可以保证5-10年的长远规划发展。”何庆一表示。 

此外,隔膜是制氢过程中的一环,如果能在隔膜制作上有所突破,一定是对下游电解槽,以及上游隔膜材料等全产业链都有深入的了解。“既懂隔膜,又懂上下游,这拼的是经验。”麟阁创投告诉小饭桌,这是中科氢易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关键。 

何庆一认为,目前整个制氢行业是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把膜链接到整个系统,适应不同发展需求,也是一个漫长的更迭过程。 

目前,中科氢易已完成阴离子交换膜小试,将膜应用场景拓展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AEM)的电解槽及燃料电池,实现碱性电化学体系制氢装置的全覆盖。 

来自“中科院”的力量

像中科氢易这样的创业公司正在慢慢增多,而中科氢易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技术,技术的过硬,拼的也是团队人才储备。 

中科氢易可以说是含“博”量很高的团队。 天使轮融资后,公司规模从20人上升到了近40人。算上创始人何庆一,主要技术骨干里还有4位均是中科院相关领域的博士, 其中3位均来自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据了解,长春应化所隶属于中科院,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何庆一向小饭桌讲述,自己在创立中科氢易前,长期从事锂电隔膜的研究。锂电隔膜的研究和产业化经验,对中科氢易的产品研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此外,何庆一的同门师兄李南文对创立中科氢易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二人同门师兄弟,同样长期从事膜材料的研究。特别是李南文,从事膜与膜材料领域十余年,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科技部、Shell 石油公司、国家基金委等项目,还曾为德国“洪堡学者”。 

李南文与何庆一在2021年开始有了基于氢行业高速发展下,制氢隔膜几十年不曾更新换代的思考,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都认为膜作为制氢行业的核心材料,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后何庆一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并与业内人士进行了深度交流,2022年便果断创办了中科氢易,这在制氢隔膜的行业里算是较早一批的创业,一定程度上抢占了时间优势。 

在何庆一和李南文的基础上,“中科院”的成分还添加了姚进 (中科氢易研发总监) 、于志伟 (中科氢易产品&市场总监) 。 

据了解,姚进作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博士,一直从事先进膜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分离纯化、新能源领域中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曾经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和产业项目。 

而中科院博士于志伟则主要从事高分子、纳米材料合成及应用,具有中大型企业工作经历,产业经验丰富。 

这些在行业内资历颇深的技术专家,共同组成了一家独立的材料发展平台。当下中科氢易在行业内,已经与有产能、有资源、有资本、有出货的企业都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合作。 

目前,中科氢易计划第一期产能规划60万平/年,预计到明年二月设备能够安装完成,并在二季度实现稳定供应。“至于膜产品的订单,还需要一定时间的验证。我们希望明年年底膜能够实现千万级的营收,也就意味着一万平左右的出货量。”何庆一说到。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