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们的ESG:内卷、偏科与新叙事

创业
2023
07/27
18:32
亚设网
分享

一边内卷,一边同质

大厂们的ESG:内卷、偏科与新叙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山核桃,编辑:谢浩,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摄图网

如果将ESG比喻成一场考试,在中国企业中谁最擅长将这份答卷写的最长,写出的答案最相似,互联网大厂们可能是最先入选的考生之一。

过去一年多来,ESG也成为了大厂口中的新“黑话”。从顶层战略设计到具体的行动,大厂们面对ESG的行动正在加速。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腾讯2022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这样写道:“我希望未來的腾讯,不只是在向股东交出财务答卷;社会价值的创造也是向相关方交出一份可持续价值答卷。”

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曾经掌舵阿里的张勇身上,张勇说:“ESG是阿里巴巴走向102年的重要基石”。

据财经无忌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包括腾讯、阿里、京东、拼多多、网易、百度、美团等头部互联网大厂,都已披露了ESG报告,涉及的议题也尤为丰富。但尽管交出这样漂亮的答卷,不意味大厂们能够在ESG实践上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

以目前较为权威的ESG指标之一——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所编纂的全球型指数MSCI为例,大厂们的评级并不尽如人意,整体维持在B级区间,处于平均水平。大厂们为什么如此重视ESG?又为什么实践与效果如此差强人意?

集体卷向ESG,大厂们的焦虑

去年8月,彼时还没未“退休”的逍遥子在提到阿里的ESG实践时,说了许多掏心的话。“可以说,这项工作是过去一年我的重中之重。”

将时间再往前拨点,在2019年阿里第二次赴港上市时,张勇在股东信中描述了阿里的新起点,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

对眼下的大厂们而言,如何评价“何为好公司”,ESG或许是最好的指标之一。2021年,ESG被列入阿里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张勇认为:“一份是财报,一份是ESG报告,前者展现业务的健康度,后者看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价值”。

也是同一年,腾讯发布首份ESG报告,也宣布将企业核心战略升级为“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并砸下500亿的真金白银聚焦ESG的具体实践。一向以“厚待兄弟”著称的京东,其ESG实践更是由创始人亲自把关。今年3月,京东成立了ESG委员会,由刘强东担任主席。

新上任的京东CEO许冉,在其第一封的全员信中也体现出京东对ESG的重视——未来二十年,京东将累计投入超3万亿元用于百万一线员工的薪酬福利;京东乡村振兴“奔富计划”带动超1亿农民增收;累计携手6千万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到2043年京东全面实现碳中和等等。

顶层战略的重视,彰显了大厂们野心勃勃的ESG计划。但在这些积极迅速的行动背后,大厂们为何会如此聚焦ESG,也有来自现实的焦虑与压力。

一方面,国内的政策、社会环境与用户期望正在发生变革。在一系列关于反垄断、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隐私安全、“双碳”等政策导向下,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反思其商业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性”,寻求科技与社会价值的融合之道。

另一方面,ESG也是企业出海的必修课。随着大厂们逐步开始讲海外市场作为重要的增量,全球化探索也要求他们必须在ESG上主动修炼内功。毕竟,海外市场对企业伦理、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碳减排等领域的监管要求都比国内更加严苛。

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在《中国高科技与互联网企业ESG实践研究》中也指出,ESG对大厂们所带来的“隐形回报”:“ESG不仅是高科技与互联网企业品牌宣传、 提升客户体验的手段,也是与现有业务相结合,成为众多科技领导者改进公司内部治理的抓手。”

大厂们的ESG:内卷、偏科与新叙事

依旧偏科严重的大厂ESG考生

但如何将ESG报告写的有价值?这对大厂而言,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比起定期发布的财报成绩单,大厂们的ESG报告尽管诞生不久,但其ESG模式也出现了明显的进化,逐步从过去较为单一的公益活动走向了公司核心价值或战略,与业务的关联度也越来越紧密。

大厂们的ESG:内卷、偏科与新叙事

但进化并不等于进步,交出漂亮的ESG答卷,不意味大厂们能够在ESG实践上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

以目前较为权威的ESG指标之一——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所编纂的全球型指数MSCI为例,大厂们的评级确实不尽如人意,整体维持在B级区间,处于“中等水平”。比如,腾讯一直处于BBB级,美团曾两次获得AA评级,但目前降到了BBB级,京东则是从2017年的CCC级上升到目前的BBB级,唯一表现不错的网易,目前的评级为A级。

大厂们的ESG:内卷、偏科与新叙事

上述落差背后,实则是在具体的ESG实践上,大厂们还处于一个互相“抄作业”的阶段。

首先在环境(E)角度上,“双碳减排”成为互联网公司普遍重视的议题。针对“减排”,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减碳路径”其实包括“内、外”两条路径。

一是对内,围绕公司内部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如云计算数据中心、物流中心、零售门店等场景,进行绿色运营。二是对外,协同上下游的生态合作伙伴,推动“减碳目标”的达成。

其中,围绕算力层,在云计算服务的“减碳”上,阿里云通过提效减排、使用清洁能源电力及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利用三大举措,以持续提升云计算的低碳表现。同时,头部大厂也通过高校的制冷技术等节能策略,提效减排。

截至2022财年,阿里云自有数据中心的平均PUE(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为1.247,腾讯第四代数据中心(T-block)也可达到1.2x的年均PUE,部分模组全年平均PUE低于1.2。

以供应链为核心护城河的京东,对内绿色运营的重点也放在了供应链的优化上。例如,在物流端,京东物流的循环青流箱、自营新能源车辆、氢能源物流卡车等基础设施都在供应链的具体环节发挥作用。

二是对外,对供应链管理生态下“狠功夫”。例如,阿里发布的《阿里巴巴供应商ESG行为准则规范》,制定了绿色采购标准,对供应商的绿色资质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其次,在社会(S)角度,由于大厂们业务多元,因此涉及的话题则更为广泛。既包括了内部的员工权益保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产业融合等中国本土化议题,也会对技术应用中的隐私安全、技术伦理与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这之中,大厂们会对当前舆论环境关注的问题通过ESG报告进行“巧妙回应”。例如,腾讯在ESG报告中特别强调“未成年人保护”,美团会特别强调对“骑手的赋能”,B站则着重强调对内容社区建设的优化,百度则会主动回应技术伦理上的百度态度。

这些分化,既成为了大厂们的一种“策略性实践”,但也会成为公司的价值所在。如拼多多会强调其农业的供应链实践,这实则强化了其农业科技企业的定位,百度在ESG报告中对AI技术伦理的阐释,也是向外界展现其对AI战略未来发展的考量。

大厂们的ESG:内卷、偏科与新叙事

最后,在公司治理(G)角度,大厂们主要披露的信息则主要了包括组织治理架构、企业风险管理、反腐败/反洗钱管理等。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的互联网大厂大多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ESG组织架构,从战略设计到路径规划再到具体的执行监督,形成了体系化制度。

但比起那些走在ESG实践前列的行业,客观来说,大厂们的ESG实践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经济学博士、复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石烁曾表示,从行业角度来看,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互联网公司。“在美国,苹果、Netflix和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ESG领域的领导力量,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ESG表现,似乎还不足以在国内形成新格局。”

一方面,偏科严重,存在潜在的“策略性”。大厂们主要聚焦在可量化的节能减排领域,而在S和G方面,依旧偏向定性的描述。同时,也聚焦自己的擅长的领域,报喜不报忧。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项目主任邱慈观以阿里巴巴举例,讲述了这一点。据她观察,过去阿里也出过ESG报告,但内容平平。但在2022年的ESG报告中,阿里花了很多功夫披露了范围三碳排放数据,但不免有策略性偏重。(范围三是指: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温室气体议定书》系列标准,国内当前披露范围三的企业并不多)

大厂们的ESG:内卷、偏科与新叙事

邱慈观发现,根据标准界定,企业范围三碳排放包括15个项目,阿里只披露了8个,因为披露项目并不完整,阿里的碳排放总量自然不完整。当然,客观来说,这对像阿里一样的电商平台来说,披露完整的碳排放也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关于“策略性与否”的观点也存在争议。

另一方面,则是认知的误差,尽管顶层战略重视,但大厂内部对ESG理念也并未都形成统一的共识。有的认为只是创始人或企业家的个人兴趣和道德,有的也认为ESG是公共关系部门的事情,是一系列品牌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ESG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大厂业务交织,提升了ESG与具体业务结合的成本与复杂程度,企业自身要算一本经济账。邱慈观提到,对于企业而言,碳披露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但碳披露的成本也是多方面的。

或许也正是源于此,“精明”的大厂大多也会衡量投资回报,在成本与收益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可能破局的新方向

大厂们并非不努力,只是对于尚处“青春期”的中国ESG生态中,想要做的太多,但能够落地实践往往很有限。

外界对大厂ESG实践吐槽过多,从另一面来说,也正是对这些大公司保持更高的期待。一个共识是,中国企业的ESG实践也需要依靠大公司的先行探索。

从这方面来说,互联网大厂们的ESG实践也有破局的方向。

首先,是将大厂擅长的技术创新与具体业务的结合,这可能是ESG实践寻求落地的最佳姿态之一。

阿里巴巴ESG和双碳业务部总经理、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杨灵叶表示,虽然阿里巴巴的减排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行业交织的复杂性,但也意味着减碳工作有更多交叉创新的潜在机会。

比如,阿里推出的助力中小企业算碳降碳的SaaS工具“能耗宝”以及To C的“88碳账户”,都是借助阿里内生的数字化能力进行B端与C端的商业创新。

围绕具体商业场景的技术深耕,解决方案的进化也能反过来激发更多的ESG价值。以百度在数据与隐私治理在政府领域的实践为例,百度运用隐私计算技术,基于数据安全沙箱平台既实现了政务数据的安全开放和建模,也为解决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痛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其次,则是回归“第一性原理”,聚焦管理层的变革,是时候更加关注ESG中的“G”了。所谓的“G”,需要围绕ESG的组织文化创新,其不应该只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层意志,而应是“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

这之中,苹果公司的实践或许是一个好的案例。通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苹果携手行业伙伴一起探索回收技术,打造了一条开放的闭环供应链。他山之石,或可以攻玉。

如果将ESG实践比喻成一场考试,在中国,大厂们无疑是这场考试中的“优等生”。但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场考试更应该标准更高,更开放。在交出漂亮的答卷之外,大厂们理应找到更多的创新路径,来回应时代对它们的新期待。

参考资料:

1、埃森哲:《中国高科技与互联网企业ESG实践研究》

2、网易财经ESG:《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邱慈观:阿里、蚂蚁集团ESG披露存策略性偏重,虽非蓄意但易误导普通读者》

3、科技新知:《大厂的“马斯克病”》

4、亿邦动力:《腾讯阿里都不敢省这笔钱,ESG风暴背后又一场电商大换血》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