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和野火成为今夏标志 “沸腾七月”再敲气候危机警钟

创业
2023
08/06
10:55
亚设网
分享

在这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被酷暑笼罩,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多地测得的最高温记录被频频刷新。气象组织和欧盟委员会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的科学家们表示,7月的前三周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整个7月很可能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七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

热浪和野火成为今夏标志 “沸腾七月”再敲气候危机警钟

2023年7月将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月份

热浪

热浪是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有数千人死于与高温有关的原因。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表示,热浪的全面影响往往要到数周或数月之后才能知晓。气象组织欧洲区域气候中心气候监测节点发布的气候观察咨询称,在地中海的一些地区,极端高温可能会进一步持续到8月。

热浪和野火成为今夏标志 “沸腾七月”再敲气候危机警钟

1940至2023年7月前地表平均气温

法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都报告了新的日间和夜间最高气温记录。例如,7月24日,意大利撒丁岛上的一个气象站录得48.2℃的高温。7月23日,阿尔及利亚的达尔贝达和阿尔及尔最高气温达到48.7℃,突尼斯的突尼斯城和凯鲁万达到49.0℃。

气象组织气候服务部门的专家席尔瓦(Alvaro Silva)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快速变暖与北极和中纬度天气模式之间存在联系,包括急流等大气动力学。当暖空气输送到北方,冷空气输送到南方时,急流会变弱和波动。在这种情况下,近乎静止的天气模式会形成并导致持续的高温和干旱,而其他地区出现大量降水。”

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称,美国大部分地区也受到大范围热浪的侵袭,许多地方的气温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甚至创下了新的历史气温纪录。美国国家气象局多次发布过热警告和建议,覆盖范围通常超过1亿人。在7月31日发布的最新消息中,气象局警告说,受影响地区的危险高温将持续到8月5日。在美国中南部和东南部,最高热指数值可能接近或超过110℉(43℃)。佛罗里达州的许多地区,包括迈阿密市,都受到了持续的、破纪录的热浪袭击。

世界气象组织极端高温高级顾问奈恩(John Nairn)表示:“我们需要将关注点从最高温度转移到最低气温,因为最低温度对健康和关键基础设施最为重要。”

野火

自7月17日以来,希腊罗得岛、埃维亚岛和科孚岛的野火迫使数百名居民和游客撤离。根据哥白尼大气监测服务中心的数据,这些野火造成的碳排放量已达到创纪录的水平,7月1日至7月25日期间,估计总碳排放量为100万吨,几乎是2007年7月记录的两倍。

自春季以来,炎热干燥的天气使加拿大提前进入了一个猛烈的野火季节。大火已迫使超过12万人撤离家园,并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北美数百万人。在加拿大,破纪录的野火继续烧毁大片林区。截至7月24日,已有650多场野火失去控制。根据加拿大机构间森林消防中心的数据,仅2023年已有超过1100万公顷的森林被烧毁,相比之下,10年的平均烧毁面积约为80万公顷。7月底,大火继续肆虐,加拿大北极圈内发生了多起火灾。

海洋热浪

气象组织表示,未来几周,地中海的海面温度异常高,部分地区超过30℃,西地中海大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4℃以上。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牛湾的海面温度为101.1℉(38.4℃)。海洋热浪的影响包括物种迁徙和灭绝,入侵物种的到来会对渔业和水产养殖造成影响。

暴雨和洪水

暴雨和洪水在世界多个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随着地球变暖,预计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的降雨事件,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洪灾。

在印度北部,季风暴雨和洪水导致数十人死亡,河流泛滥,道路和桥梁倒塌,房屋被冲走。多山的喜马偕尔邦以及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等地区受灾严重。据报道,新德里迎来了40年来最潮湿的七月,一天内降雨量达153毫米。

日本气象厅周一发布了位于日本第三大岛九州的福冈县和大分县的暴雨紧急警报。7月10日,九州地区的美浓山(Minousan)和比古山(Hikosan)分别创下376.0毫米和361.5毫米的日降雨量新纪录。

在美国东北部,继7月初发生严重洪灾之后,新英格兰部分地区继续面临更多暴雨。7月11日,纽约发布了山洪暴发紧急状况,400多万人处于洪水警报之下。

人类活动引发“新常态”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影响符合科学家此前的预警,但其速度却远超预期。伴随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气候恢复力和可持续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全球温升一旦突破“气候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已有9个被激活,气候危机“灰犀牛”正加速向人类走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