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月薪7万’,我都很羡慕”

创业
2023
09/11
12:31
亚设网
分享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前段时间我写了《“刚毕业能给100万,谁不去呢?”》,探讨如今投资圈只招理工科人才的现象。但未能详述的另一面是,即使你是名校理工科博士,要想跨界进入投资行业也并不如想象中容易。

比如,最近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则消息:一个985院校工科教职人员想转行投资,给多家VC、PE投了简历,甚至给某知名VC附上一份精心准备的趋势预测信。简历皆石沉大海,他只能上传到社交媒体,留作纪念。

看客大可嘲笑这种行为是外行给内行支招,但这本是一个围城内外的典型故事。经历行业洗牌,投资这份职业虽今不如昔了,但在外行眼里光芒犹存。亲历过行业残酷的人选择逃离,但仍然有好奇的围观者踮起脚尖,想挤进舞池中央一探究竟。更何况,坦诚一点,从收入的层面讲,不同行业间有时确实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在朋友介绍下,我认识了渴望进入金融行业的工科博士Joe(化名),和他聊了聊过去几年的求职经历和心态变化。Joe学历背景优异,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稳定工作。此前他的人生可谓顺风顺水,但当他为金融行业的财富效应所吸引,试图寻觅一份做投资的工作,却开始屡屡碰壁。

他的经历并非孤例。对被视为香饽饽的理工科博士来说,想成功跨行仍然需要跨越重重阻碍。如今投资行业不景气,人才需求减少,招人的要求变得更为苛刻。世界渐趋现实,机构们要的不是理工科博士的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源链接能力。而对圈外的博士们来说,行业鸿沟造成的信息差也制约他们在求职时难以更好地展现自我。

以下是Joe的自述,投中网略作编辑:

我有产业背景也不行

我现在单位的优点是稳定、有编制,缺点是赚钱太少。我们这里最适合想找一份稳定工作,此外什么都不求的人。但我属于个性容易焦虑的人,很难做到这点。

所以我想试试看往金融行业走,总感觉这个行业离钱近一点。每次看到“XX机构人均月薪7万”这种新闻,我都很羡慕。我工作是想赚钱改善家庭条件,一个男人想赚钱养家,这没什么可丢人的。

我最早接触投资是源于一段创业经历。当时做出来几个产品,参加了一些创业比赛,见了不少天使投资人和VC、PE,感觉这行业挺有意思。

我个人理解,做投资最重要的就是把人家的真心话套出来,包括怎么去公关、怎么去要份额等等。至于看财务报表,谁不会看呢?我不认为基本面分析多么有用,大多数人从市盈率和净利润这些指标里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预判趋势更是不太可能的事。

国外一般都是组织一个交流会,准备些吃的,大家聊聊天,交换以下联系方式。这让我发现自己还挺擅长跟人聊天并建立联系。在国内,什么东西能火,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看资本愿不愿意把钱砸进去,如果都愿意真金白银砸进去,这就是好,不愿意砸钱,项目再好也没用。

都说投资机构现在招理工科博士,但这两年我面了不少投资机构,给我的反馈都是——我没有经验,对这个行业理解不太深刻。我倾向于找一个大平台,而不是那种刚成立没多久,或者明显感觉它融资压力很大的机构。

但大平台对财务要求更高。有一次我面一个知名机构,自己觉得面得还行,但听对方的意思,他们还是想找一个对财务更了解的人。另外,博士学历有时候也不是一个好事,大家会有刻板印象,觉得博士都是那种呆呆的。

这种面试一般问的都是比较固定的问题,先介绍个人经历,然后讲讲自己对投资行业的看法,谈谈想做哪个方向。我觉得自己适合做科技类投资,因为我自己毕竟学的是相关领域,而且从本科到博士阶段涉猎的专业比较多。很多博士们说得天花乱坠的概念,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什么。我给别人讲我的产品也会用复杂的行业术语来包装,就是想让对方听不懂,其实把专业词汇一剥离,很多东西的原理都很简单。

但虽然有相关专业背景,我也发现,自己对创投公司的信息接触得还是太少,确实不懂,所以只能定性地讲两句。比如,我知道投资会看项目前景、创始人特质、团队、技术等等,但也只能泛泛而谈。要是对方抛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出来,你也没有接触过,也不可能业余去接触,就聊不出很深刻的见解。

国外这方面的生态会比国内好很多,有很多科技创投领域的交流平台,大家没事约出来可以喝个下午茶,相互协调一下资源,看看相互能帮帮什么忙。

其实只要让我待半年时间,那些财务方面的知识我肯定能学会,但大家都不愿意给我这个机会。面试过这么多家,我也复盘了,自己现在欠缺的主要是财务能力的证明。如果我考个CPA或CFA,对我求职的帮助会比较大。哪怕只过第一门都可以,对方会觉得你会为转行付出了努力。但我确实没那么多时间,我们单位钱少,加起班来却不含糊。

我是有产业背景,但未必能满足这些机构的要求。大家希望我对产业图谱了如指掌,能跟里面的关键人物谈笑风生,但是如果说我知道这些公司里的关键人物,可以联系得到这些人,他们就觉得不行。我面的都是初级岗位,怎么可能对行业有那么深的了解呢?

我也能理解,说到底,这些机构要的是资源。金融人眼里所有人都是工具。要是我爸是某个局的局长,那联系谁联系不到呢?但你要是普通人,确实没必要招你。你提供的那些行业研究根本没用,人家决策的时候不一定会当成参考依据。普通的投资人真能决定投资什么项目吗?我有同学在一个一线投资机构工作,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说服领导去投项目,但基本上都说服不了。

做投资,太实在不是好事

还有一点,我这个人也不是特别擅长包装自己。我们做技术工作的,人还是比较实在。在现在这个行业,我去面试基本上没有过不了的,这也容易让我产生膨胀的心态。实事求是地跟你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计划是什么,优缺点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但金融行业好像不是这样的逻辑,你多多少少还是得包装一下自己。

猎头总给我培训,打电话打一个多小时,跟我讲,你应该这么回答对方的问题。但我还是不想按他教给我的说。我觉得面试这种事,大家都以诚相待,合适就合适,不合适也不用勉强。要是来了发现我根本就不会,那也没有必要。

反过来,既然要我放弃稳定的工作,对方也得实实在在告诉我,能不能给匹配的薪资,能不能给我配个师傅,带我一段时间。既然你想要我的专业和产业背景,就得接受我对财务知识和金融体系现在还没那么了解。

有的时候,你也会在面试中明显感到,对方和你理念和气场不合。比如有一次,我跟某个投资机构的合伙人见面聊,刚开始聊聊过往经历什么的,都还挺好,后来我他问我了一个问题,说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最近一则行业新闻背后的意义。

因为要快速反应,我简单说了两点,结果,对方直接建议我平时多看看行业新闻。这种对我来说就没什么可继续沟通的价值。

也有愿意要我的,但都是那种没听过的小机构。比如我面过一个用自有资金做投资的机构,那个老板对我很满意,他人不在北京,想在北京开办公室,甚至问我想把办公室设在哪里。但我没跟人家干,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有点后悔。这个人愿意带你,而且有自己的资金来源,你只要能跟上他的步伐就行了。

总之,我的现状就是,我看得上的机构看不上我,看得上我的机构我看不上。本来有一家早期机构我面得还不错,但因为前两年形势不好,这家最后把招聘名额全给砍掉了。

这段时间,我的想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前不久,我面了一家二级市场的机构,我一查,这个老板很有名,基本上每年都能在细分领域的投资排前三。面试的时候,我也喜欢对方讲述和提问的方式。但他们觉得我不行,反馈还是觉得我对这个行业不了解。

但这份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或许适合做二级市场。因为我在一级市场能提供的资源还是太少,而且一级市场不太透明,很难接触到项目方的真实信息。如果只靠和人聊天,像我这种容易和人推心置腹的人也容易被骗。

做投资,太实在不是啥好事。二级市场不太一样,更多考察的能力点是,把市场上的信息收集归拢,加以钻研,形成一套判断行业的方法论,这种工作可能更适合我一点。

其实回想起来,一些机会被我浪费了。我的个性还是求稳,很难做到对风险毫不在乎。眼看我今年已经三十多岁,试错的成本大大提高,没有那么多机会在等着我了。这些机构招人都有年龄限制,要求你博士毕业工作几年之内才能应聘。

岁数大了,你自己也会挑岗位。比如人家要是说优秀者硕士应届生也可以,这种岗位你都不想投。因为你明显知道,和你竞争的是比你年纪小得多的人,对方的机会比你大很多,我原来以为35岁职业危机这事,大家就是这么一说。

有时候想想,我在现在的单位熬一熬,当个小领导也不错。这份工作确实稳定,至于那种虚幻的社会地位,我倒不怎么放在心上。我媳妇说我欲望太多,不安于现状。但我觉得同样都是努力工作,甚至我的付出更多,凭什么还没有别人赚得多呢?

现在我还是想往金融行业走,但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走。我手机里至少有50个猎头,有一个猎头总给我推荐职位,有一次跟我聊天开玩笑说,肯定得把我送出去,他说你要是都不能进去的话,这行业也完蛋了。他给我推荐的职位都不太匹配,也不知道是不是和现在这个环境不好有关系。

我的想法是,干好本职工作,同时保持活跃,万一哪天有合适的机会找到我呢?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