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传了好几年,美国知名生鲜杂货配送平台Instacart上市的事儿终于板上钉钉。由于它的Logo是个胡萝卜,所以也被湾区人戏称为“萝卜厂”。上市的消息一出,“萝卜厂”的员工们瞬间又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但他们自己心里,却可能什么滋味都有。
继上月底向证监会递交申请文件后,Instacart于9月11日一早更新IPO (首次公开募股)招股书,计划以每股26-28美元的价格出售共2200万股股票,并最早于下周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CART”。
据最新招股文件显示,Instacart拟通过此次IPO筹集最多6.16亿美元资金,完全稀释后的预期市场估值在86亿-93亿美元之间,远低于2021年最高点时的390亿美元。
Instacart还透露,跨国食品巨头百事公司已确定以私募方式购买1.75亿美元可转换优先股。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TCV、红杉资本、D1 Capital Partners和Valiant Capital Management也表示有兴趣成为该公司IPO的基石投资者,并将在此次发行中购买高达约4亿美元的股票。
美版“跑腿”,多次估值缩水
Instacart于2012年在旧金山成立,为美国和加拿大数百个城市用户提供生鲜和生活用品送货上门服务,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美国版“跑腿业务”。
用户进入Instacart平台选择想要购买的超商下单结算,平台会匹配附近的采购专员为你到店购买,再按照选定的时间送货上门,全程最快只需一小时。
疫情期间,人们被迫居家无法外出,日常用品采购成了最大难题之一。生鲜杂货配送服务迅速链接起传统超商和普通消费者,不仅为无数家庭的生活刚需解决了燃眉之急,也救超市经营商于水火。彼时的Instacart业绩全面开花:光是2020年整体销售额就实现了323%的爆发式增长。2021年订阅用户数达到60万,全年收入18亿美元。
本打算乘着发展势头一路高歌,在2022年秋季进军IPO。但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好转,居家政策放宽,线下实体购物也逐步恢复。去年3月,Instacart宣布由于市场经济环境动荡,主动将估值从390亿美元调低至约240亿美元,下调近40%;7月又被投资人下调估值至147亿美元,距离高点已经削去62%。而根据去年12月Reuters援引两位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内部估值已被下调至100亿美元,也表示22年不再考虑上市。
|剑走偏锋,转亏为盈
就在人们认为Instacart大势已过,同时面临着来自Uber Eats, Doordash, Amazon Fresh等商业对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公司却在拥有Meta核心产品资深营销经验的新任女掌门Fidji Simo带领下,转而发力广告业务布局。依靠自身用户基数和喜好数据,实现精准投放。同时不断推出新的广告产品,有力支持了其配送核心业务,实现逆风翻盘。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总收入为14.7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1%;上半年利润为2.4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7400万美元。
在招股书中,Instacart表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已与超过1,400个零售品牌合作,覆盖超过80,000家商店,占美国超商行业85%以上份额,并为近770万月活订购用户提供采购配送解决方案。
坊间众说纷纭, “出道即巅峰”?
Instacart这条曲折的IPO之路经历估值缩水、数次延期、穿越牛熊一路走来,终于成为今年继软银旗下芯片设计公司ARM之后最受瞩目的上市活动之一。
网友们纷纷议论,这回是不是终于轮到胡萝卜厂的打工人“苟富贵,勿相忘”,成为人生赢家了?毕竟职场匿名社区Blind上已经有小伙伴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恭喜你们从instacart变成'insta-rich'!
然而也并不是人人都如此看好,面对平台相对较高的手续费和越来越多民众回归线下购物的大环境,即使IPO估值与去年相比已经几近腰斩,仍有不少声音表示,对Instacart业务的可持续性存疑:“93亿美元还是虚高了”。
程序员社区一亩三分地上也有很多小伙伴说,能不能赚一笔关键看进场时间。一位曾经拒绝过Instacart offer的小伙伴发帖说,幸好在估值最高时没去,虽然“纸钱变真钱”,可IPO后还要经历半年的不确定性,除非迎来暴涨,否则到手的票子岂不是也要缩水了。
Instacart在投资者路演后,发行股价究竟会来到多少?是柳暗花明,迎来曙光,还是像许多科技公司一样“出道即巅峰”?怕是最快下周敲钟时才能揭晓了。
不论如何,相信它都能能引发新一轮IPO热潮,解冻美国科技公司长期冰封的IPO市场。大家会为萝卜厂的股票埋单吗?你身边有没有会靠这波IPO实现财务自由的程序员小伙伴?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