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13倍增长,又一黑马GP诞生

创业
2023
11/06
20:17
亚设网
分享

首期市场化人民币盲池基金,超9亿。

这是一家不曾听说的新机构,在募投冷淡的2023年交出的成绩单,机构名为朝希资本。

行业上行之际,各家的竞争力有时看得不清晰。但下行时期还拿得出实打实的成果,说明确有些差异化的本领值得一看。

先说结论吧,朝希资本是一家很“反主流”的投资机构,有不少不寻常的理念和打法,这一点充分反映在发展路径以及募投管退的各个层面。比如:


该机构以“深厚产业基因”进行自我描述,团队虽并非产业出身,但一直以做产业为目标,以控股并购的方式深耕行业,进而做向VC;

追求carry,基金大小严格以资产体量而定,十足的反规模;

在投资过程中,大量精力花在sourcing一环,在产业生态之间腾挪,bottom-up占绝对主导;

高度务实,凭借产业认知和资源调动力,创造条件助攻产业和被投,实现高占股投资,不单设投后部门,只吃掉项目高增速的那一段;

事后绝不恋战,不苦等IPO,运用各种手段实现退出,实现了很强的募投流动性。

另外,从某种程度来说,朝希也代表了一批以“产业投资型”为标签的投资机构。他们不再是单纯“以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而是将产业发展诉求前置,紧密联合产业方,实现产业发展、投资回报双赢的外部合作方。

7个月,募资9个亿

朝希的首期人民币基金做到超9亿规模,这是个超募的结果。

据悉,该基金最初设定的规模为5到6亿元,并且只考虑产业LP。期间不断有市场化LP寻求投资,综合考量后将终关规模定在9亿元左右。

首关LP均为产业投资方,也是机构的老LP,呈现出很高的合作粘性。终关LP中,产业资方也超过半数,折射出了鲜明的“产投”色彩,包括晶泰福(晶澳科技控股股东)、领略投资、迈为股份、利元亨、天奇股份、大洋电机等一批新能源、半导体产业集团在其列。另一半LP则为母基金及国资平台,包括苏州基金、建发新兴投资、上海科创基金、苏州高新阳光汇利母基金、新尚资本、四川璞信等等,算得上优质的市场化机构LP。

坦白讲,首期人民币基金,尤其是LP如今避之不及的盲池,在当下募资年景做到这个规模,算是不错的号召力,但更亮眼的是速度,或者说流动性。

据悉,朝希的首期基金仅用3个月就完成首关,7个月完成终关。投资进度也非常快,预计年底之前全部投完。同时,朝希已经启动下一期人民币基金和首期美元基金的募集。

首期基金将投向新能源、电子半导体两大方向,围绕光伏、储能、氢能、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力电子等细分赛道,以早期投资为主,约7成资金投于中早期,其余3成用于加码优质的已投项目。

这一布局囊括了当下“唯二”的最热赛道,不过朝希并非风口导向的基金。核心团队已经深扎上述两个行业十余年,如今的势能算得上厚积薄发。

创始人刘杰此前曾在投行工作多年,一直专注于新能源和电子半导体两个行业,操刀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并回A股等复杂资本运作案例,与头部产业玩家展开业务合作,算得上深耕于产业与资本。

目前,朝希已有团队约30人左右,超过20人为投资团队,其余为中后台人员,并未单独设置投后团队。

高度务实

前文说了,朝希创业的“打开方式”是产业并购,表面来看,这并非当下最受LP偏好的出身。

不过具体来看,团队虽然非产业人士出身,但通过多年并购、控股、出售多家企业的全链条经验,积累了深度的产业资源和行业理解。相较于投资“少数股权”的VC而言,这类投资人通常在认知差、人脉差、资源差层积累更深,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力、调动力。

朝希资本成立于2015年,机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在2021年前,机构专注于产业并购,期间曾控股并管理包括东南亚最大的光伏企业越南光伏等多家新能源企业,并成功出售给隆基股份,还主导和参与投资了国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半导体并购项目之一,即收购重组安世半导体。


不过随着疫情爆发,海外控股项目受到影响,加之团队判断系统性的并购机会减少,2021年机构转型股权投资,先以专项基金为主,后出于投资效率的考虑,于2023年启动了首期人民币基金,但更多是“主基金”的概念,而非单纯的“盲池”。

其实不论CVC,还是和产业互动密切的投资机构,通常而言不愁没有项目,核心问题是怎么锁定值得投的项目。

产业并购出身的朝希在募、投、退几个层面和主流VC打法完全不同,很有特点。

先说投资。在sourcing环节,这家机构呈现出一种“贴在地面”的勤奋。扎近产业做了十几年控股并购,用创始人的话说,已经完成了产业龙头网络的搭建,覆盖了各大产业集团从实控人、董事长到高管、业务负责人等多层节点,其中不少也是朝希的“产业合伙人”。目前投资团队20余人,超过半数时间花在和产业各层的高频互动上,即“刷信息”,进而形成一套抽离于产业、略带上帝视角并且不断更新的“行业信息系统”。加上多年的行业认知,从而形成一套独立的行业判断。

到了出手环节,机构最大的特点是务实。不撒网,也不投遥远的未来,只盯“拐点型”的机会。

新能源和半导体属于制造业,这类产业的“拐点型”机会通常是在水下“造”出来的,比如产业方进行业务拆分,或者新业务完成0到1、即将开启1到10的阶段,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投资窗口,对应融资轮次通常为A轮左右。

朝希的多数项目都在这一阶段入股,并且常是高股比、独家投资。典型案例如海辰储能,也是朝希目前回报最大的案子,朝希于A轮领投,并在后续轮次加码,合计投资超过3亿元,一度是海辰储能最大的外部资方,对于一家新机构而言,这一出手这是毋庸置疑的魄力重仓。

今年7月,海辰储能完成45亿C轮融资,估值一度达到300亿元,即便之后估值有所波动,但朝希投的足够早,相比于首次投资时,企业估值已经增长了超13倍。

产业投资时代,要在早期拿到足够高的股比乃至独投,只有资金做筹码显然不够。有多年产业经验的朝希,能做的事情更多一些。用创始人刘杰的话来描述,机构可以成为“副董事长”的角色,帮带企业进入核心产业玩家圈层,帮助并不完善的早期企业补短板,在提升认知、制定战略到商讨战术、落地执行,从团队搭建、供应链优化到市场资源导入等各方面,用自身经验以及资源和精力换取合理的投资价格,在企业步入正轨之后享受估值增长。

比如,朝希透露,某公司曾剥离一块资产,拥有不错品牌但其他要素略差,并且尚未盈利,朝希同实控人一起重新制定战略,并组建新的管理团队,补齐短板以相对便宜的估值进行增资,之后企业开始业务增长,实现大幅盈利,并开始后续更高估值的增资,朝希的持股价值随之增加。

这种非标准化,投入较重的打法,决定了很难批量复制,或者快速上量。所以朝希在规模上比较克制,以资产体量定规基金规模,这与先上规模再投赛道的打法正好相反。另外,机构没有单独设置投后,而是由投资团队一并执行,这也与很多VC“重投后”的操作截然相反。

市场火热之际,VC/PE一度出现“卷投后”的态势。一些机构将“投后服务”作为机构的重要板块,配置大量的专门人员围被投企业开展包括PR/GR/IR、招聘、税务、合规、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服务”,有的机构投后人数甚至达到投资团队的两倍以上。

以中后台业务为主的投后服务,到底对投资业务有多大裨益?或者只是服务于募资和品牌的成本中心,一个让LP和企业认为“看上去很厉害”的摆设?这些年争议没断过。

朝希拿出一个截然相反的做法。刘杰坦言,一方面是足够重视,二来制造业的产业方都高度务实,常规的投后事项很难满足产业方发展的痛点,他们需要的是对经营有价值的思路,而这类经营判断能且只能由投资团队来做。这与前文提到的“副董事长”角色一脉相承,除了发展项目也能更准确把握退出时点。相应的,朝希的投资人员数量相对多一些。

务实的风格还体现在退出环节。在刘杰的理念中,从没打算“一条鱼从头吃到尾”,只覆盖高增长的那一段曲线,度过这一阶段就开始着手退出,不恋战,也不执着于IPO。截止目前,朝希项目的隔轮退占到绝大多数,平均退出周期为1年半,每个项目平均5-6倍收益,IRR都在200%左右。本期基金周期的设置也比市场平均要短,为3年投资期+4年退出期。

在这一打法之下,首支基金的回报倍数预计达到5-6倍之间,如果最终得以实现,是大大优于市场平均表现的。

“外脑”

所谓的“产业投资机构”近年的起势,在我看来,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对于产业方,尤其是近几年受市场环境和政策助推的行业,典型如新能源和硬科技,正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和迭代当中。即便是大企业或是一号位,在组织结构、自身精力、视角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合态势,打开门做生意,借可借之力,这是一笔成本算得过来的帐,也是顺势而为的聪明之举。

这一举措落在投资的表现形式,就是围绕主业充分发挥投资的功能性,包括做战略投资,做CVC,以及有针对性的做LP。于是我们总能看到,在带有“产业投资”标签的机构LP阵容中,存在颇具数量的产业方LP,颇有点“club deal”的意味。

这背后的逻辑是,以千万或亿级的出资,换取一个聪明的“外脑”,或者说“体外战略部门”,借着三方独立视角带来的洞察,加上投资这一手段,协助产业局内人适度抽离,跟得上变化,提早占好生态位。获得投资回报是小,以相对低的成本为主业做了助攻,何乐不为?

这是新型产业需求为投资机构带来的新机会,但它不同于过往在整体快速增长下低垂果实的掐尖机会,而是置于产业大盘子,与产业方打好配合进而获取回报的投资机会。

VC本就是一门事关增长的生意,在这一语境之下,双方得以实现双赢。只是,这碗饭不是谁都吃得了,对投资机构的能力维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往高一层讲,这也是行业现实倒逼出来的投资业务“流程重组”。即投资机构从一开始就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而是从产业生态的视角做投资布局,为产业LP提供新的思路,而非单纯的财务受托关系。这背后还藏着一个趋势——一部分投资从独立的财富管理行业逐步下沉到了产业,开始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刚需。

某种程度来说,这也算得一种“脱虚向实”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资本和产业的“相伴相生”还将持续下去,包括朝希资本这类机构的未来表现,值得继续关注。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