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VC快不够用了

创业
2023
11/07
12:31
亚设网
分享

最近重庆很是热闹。

仅10月,母基金成立和子基金落地的消息就不绝于耳:先是长安汽车与重庆产业母基金,联合设立了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新基金,规模15亿;随后重庆渝北区、渝富控股与洪泰基金,共同发起成立30亿的重庆渝北洪泰基金,准备投向智能网联、电子信息等行业;紧接着,又设立300亿的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吸引了10余家机构签约。

如果时间再往前推,今年上半年重庆还成立了2000亿的产业母基金,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产业母基金之一。

重庆的热闹引出了一个话题:如何激活一个传统制造业占主导的工业城市?它的回答是,投资成熟项目、招引重大产业项目,来完成产业升级——大多数投资人都认同这是重庆市场的一大特点。

而自2022年开始,重庆也着重向外发力,通过投资带动招商落地,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9至2022年全国获得融资的企业中,来自重庆资本的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尤其是2022年投资净增额同比上一年增长接近280%。

重庆VC快不够用了

重庆本地企业对外投资净增额,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

其中,四川投资净增额规模最大,达到1138.06亿元,接着是广东、上海、北京、安徽等省市,结合重庆的招引偏好来看,基本呈现出“周边地域、沿海一线发达省份、相关产业优势省份全面覆盖”的节奏。

重庆VC快不够用了

重庆对外投资净增额按地区分布,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

从数据看,多管齐下的成果显著:2022年重庆GDP超过广州,成为北上深之后的第四城。今年上半年重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在第四的位置上站稳了脚跟。

不过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扶持早期投资,重视本土初创企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同的投资人向我传达了相同的看法:重庆应更加重视对科创投资的扶持与引导。一手搞产业投资,另一只手做好科创培育。

现在看来,随着更多基金和招引政策的不断落地,重庆创投正迎来转折点。

重庆汽车:巅峰与转折

全世界最繁忙的汽车工厂在哪里?

现在应该没有人会质疑是在重庆——毕竟前不久,余承东来了都得下厂帮忙“拧螺丝”。

9月底,新改款的问界M7发布后,赛力斯的生产线干“冒了烟儿”:先是从三班倒改成了双班24小时生产制,紧接着又将员工午饭和晚饭时间各压缩了10分钟。按照赛力斯二厂每小时下线30辆车计算,每天省下来20分钟就可以多造出10辆车,不过就算如此,要提车的客户也得等待4-6周,而且据说投资百亿的三期工厂已经开始运营,年底问界M9的发布想必还会迎来一波订单高峰。

除了风头正劲的赛力斯,老牌巨头长安汽车也异常活跃。在10月下线了阿维塔12的量产车,其生产基地“长安鱼嘴基地”如果满负荷运转,每年将会有35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厂。旗下另一个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也在最近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两款新车深蓝S7i/SL03i也将在近期上市。

眼下的热闹仿佛让重庆汽车重回巅峰:可能一些朋友已经忘记了,重庆曾经是中国汽车界的王者。这里拥有全国最多的汽车制造商——2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和20家专车生产企业,总产能超过400万辆。在2014-2016年间,其汽车产量更高达240-260万辆/年,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东方底特律”绝非浪得虚名。

只不过从2017年开始,重庆汽车产量逐年下滑。到2019年更跌落谷底,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市汽车产量为138.3万辆,约2016年的一半。当时,力帆、幻速、斯威等重庆品牌都遭遇了滑铁卢。就以力帆为例,2019年其生产基地几乎停滞,财报显示当年前三季度巨亏26亿。本土品牌发展受挫,再叠加上风起云涌的新能源变革,重庆先后被汽车重镇广州和后起之秀合肥追赶。

但数据显示,重庆汽车正回到它原本的位置:2022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09.18万辆,回升到全国第四。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6.5万辆,同比增长140%。今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104.76万台,仅次于广东位列全国第二,新能源产销量更占到了全国10%。

如果说曾经的王者还有那么点“虚胖”,那么这一次重庆汽车显然更加“硬朗”了。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值得讨论:从巅峰到谷底再到复兴,重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产业中兴”的?又是哪些力量在背后操盘?

重庆创投,谁在组局?

一家重庆VC的负责人王荣对我说,重庆汽车变革的核心是制造由硬变软,“原来造发动机、汽车座椅这些敲敲打打的东西,但是现在得做智能软件、车规芯片这些智能化的产品了。”

这一看法代表了重庆投资者和产业界人士的普遍观点,重庆汽车产业链面临着两个转型:一是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二是从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这其中,企业创新、政策支持,都是转型不可或缺的要素。

于是2017 年,长安汽车就开启“第三次创业”,提出“香格里拉”“北斗天枢 ”等计划,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化落地。重庆市政府则相继印发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为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不过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改天换地”最终都要落到两个直接要素上:资本与技术——“这是必须依靠风险资本参与的”。而这背后,重庆国资机构的纵横捭阖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赛力斯、阿维塔、深蓝汽车,三个明星项目的背后,有着相同的重庆投资方——渝富资本、两江资本和南方工业(重庆产业引导基金的子基金)。渝富资本参与了赛力斯的定增,阿维塔的B轮,深蓝汽车A轮融资;两江资本参与了阿维塔的天使轮、A轮和B轮融资,参与深蓝汽车A轮、B轮融资;南方工业参与了阿维塔的天使轮投资,深蓝汽车的A轮、B轮融资。可以说,重庆的国资体系联手产业方,一起打造了重庆的新能源汽车标杆。

这三家国资机构值得重点介绍一番。

渝富资本是渝富集团旗下的股权投资平台。它管理着三个母基金、四个聚焦赛道的盲池基金,还有若干项目专项基金。三个母基金包括2015年成立的重庆战略新兴产业基金,2022年与川发展合作成立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母基金,2023年上半年成立的2000亿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是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于2014年5月成立,主要围绕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大健康等行业进行投资。目前与合作GP共同发起市场化子基金近40支,总规模约4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461个,投资金额249.9亿元,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约41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40家。

成立于2013年7月的两江资本则是重庆区级国资平台的代表机构,是重庆两江产业集团旗下机构,共管理了18支基金,管理基金总规模达248亿元。累计投资项目67个。

以上三大基金代表了重庆股权投资市场的参与主力。它们为对重庆汽车产业链转型提供巨量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对招商引资,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完善。特别是第二点,是解决重庆汽车产业链“从旧到新”“从硬到软”的主要方式之一。

重庆VC快不够用了

当地国资背景的机构、基金、LP数量,数据截至2022年,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

比如在2021年,赣锋锂业旗下固态电池研发商赣锋锂电,获得南方工业、两江资本的参与的A轮融资。随后赣锋锂电在重庆两江新区开工建设“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及先进电池研究院项目”。据称,这项总投资额96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基地。

又比如太蓝新能源,这原本是创立于北京的一家固态电池公司。在2021年获得两江资本的注资,公司随后搬迁到重庆。2022年6月、2023年7月,重庆引导基金旗下子基金重庆中金科元(中金资本)又两次投资了太蓝新能源。目前太蓝新能源已经成长为重庆动力电池的知名企业。

当然,“软”的方面也不乏案例。自动驾驶赛道独角兽纵目科技,先后获得两江资本、长安汽车等多轮重庆系的资本投资。在2020年的时候,纵目科技的西南研发中心落地重庆,并且与长安汽车建立了长期合伙关系。“要在重庆市落地生根,与重庆市汽车工业一起跨越式成长。”纵目科技创始人唐锐表示。

而根据重庆官方披露的数据,仅今年1-7月,重庆全市汽车产业签约项目就有258个,签约金额2833.8亿元。所以如果要回答我们在开头提出的问题——重庆汽车产业如何复兴,又谁在组局?“产业招引”和“国资机构”肯定是答案的选项之一。

产业投资色彩浓厚

这不仅是汽车产业链的标签,而且是整个重庆创投市场的标签。重庆产业研究院的涂兵认为,“重庆市场习惯招引重大项目,产投色彩浓厚”。

这一点与投中数据相印证。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重庆本地企业投资外地企业,被投企业按注册资本分布,其中1000万-5000万占比最高,达到32.65%。2022年重庆本地企业向外地企业投资数量,同比增长约30%,但总投资金额同比增长超过60%。

这两项数据表明重庆本地企业投资外地企业时,往往更倾向于资产较大的公司。

王荣向我解释道,重庆重视大项目的产业投资是有着“历史”传统。“很早之前就已经建立起产业投资的框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撬动杠杆,推动产业发展。”随后他举出了2012-2015年间对于京东方的投资和招引例子。

2012年冬天,京东方与重庆联手,决定在两江新区投资建设“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很快双方设立了项目公司“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当时重庆市政府及相关平台出资2100万元,占股81%;京东方出资500万元,占股19%。按照约定,这项计划总投资约328亿元。其中自有资金197亿,外部贷款131亿。这自有资金197亿中,108亿由重庆政府及国资平台筹集,其余89亿由重庆和京东方共同解决。

2014年4月,京东方在资本市场搞了一次430亿元的定增,融资目的就是为了收购落地重庆的8.5代TFT-LCD生产线。随后,渝富控股联手江北嘴和两江等国资拿出68亿,认购了32.38亿股。然后京东方以募集资金收购了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50.78%的股权。这一通操作下来,重庆国资前期投到项目公司的资金,转变为了上市公司的股权。

等到2015年4月和2017年4月解禁时,重庆国资持有的股权价值已经翻倍,据说可套现价值150亿左右。而这套现的部分,就成为了渝富资本旗下母基金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之一。

而且更厉害的是,京东方项目正式投产后,当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2017年丰产后达到170亿元。同年,两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则达到840亿元。跟随京东方到两江新区落户的上下游企业近20家,美国康宁、法国液化空气、日本住友化学、韩国东进世美肯等京东方的合作伙伴纷纷落户重庆,这些企业总投资额达30亿元人民币,当时预估的总产值有70余亿元。

黄奇帆在《结构性改革》一书中,就对重庆这一招引案例做出了总结:这不仅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更是典型的“产业链招商”。与重庆当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一脉相承。

现在重庆的产业战略还在升级。今年6月,重庆发布了“33618”战略,要建设3个万亿级、3个五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为了推动下辖区县相关部门的积极性,重庆从今年2月开始还定期发布招商引资的“赛马榜”——41个区县的招商成果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给到各级政府和国资机构的压力不言而喻。

2022年重庆GDP达到2.91万亿,今年上半年GDP达到1.43万亿。两个数据均超越了同期广州,排在全国第四位。“(GDP超越广州)瞄准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肯定有很大影响。”重庆产业研究院投资总监魏发源向我说道。

重庆VC:呼吁更多资源向早期倾斜

不过,与对重大项目的情有独钟相比,对“投早投小”的扶持程度就稍显不足了。“目前重庆有了明确的产业投资平台,科技创新投资平台的定位和角色却暂不明确”。所以,不论是重庆本土VC、国资LP还是产业研究者,都向笔者表达了同一观点:是时候加强早期投资了。

2018年,重庆曾经提出过一项“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倍增目标”。该目标计划到2022年全市上市公司数量翻倍——新增70家,达到140家。但最终这项计划并没有实现。

有分析认为,一是因为重庆证券公司太少,只有一家西南证券公司;另一个原因则直接与早期科创投资密切相关:重庆缺少类似深创投一样的大型创投公司,没能给本土初创企业在股权融资上提供强力支持。

关于第二点,一位国有机构的投资人向我透露了一组数据:重庆GDP约3万亿,拥有4.3万家科创企业,但是VC覆盖率仅为3%——“这与重庆的经济实力确实不相匹配”。

其实早在1993年,重庆就成立了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但遗憾的是,其投资效果并不出彩。“不够市场化,是当时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运营不佳的原因。”一位国有资本投资人介绍说。

为了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重庆科创投资发展。2014年,重庆成立了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在不少投资人看来,这是重庆创投市场标志性和里程碑事件。“2015年后,大约有30多家GP落户重庆,加上撬动的社会资本总规模应该有200个亿。”王荣回忆道。而且“引导基金吸取了重庆科技风险投资的教训,强调以市场化方式运营,且不直投、只做LP。”在其推动下,重庆本土GP和外来GP,在当地确实投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公司。

天士力资本旗下的CVC平台之一渤溢资本,就是当时首批落地的本地GP。该机构在2015年从引导基金募资1亿元,组成了一支8亿元的基金。随后,渤溢资本给初创期的润生药业连续投资4800万。后来这家公司获得国投创新、德同资本、华润资本、国家发展基金、华润三九等知名创投机构和产业资本投资,估值在2019年已经超过20亿元,目前正在上市筹备中。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江小白、洪九果品等新消费/零售公司也吸引了IDG、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注资。如此来看,在2015后重庆的创投市场确实取得不小发展。

但是这样的高潮期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北上深杭而言,还是有着较大差距。渤溢资本总经理朱艳飞就向笔者说道,“重庆本土创投,整体实力会偏弱一些。一方面是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还需多更多时间去孵化;第二是人才问题,不论是金融人才、产业人才还是创业者,对比沿海一线城市都不具备优势,创业的氛围也更弱些。”

重庆某国有基金的投资人何虹又站在LP的角度补充道,“在资金的供给端,重庆民营资本体量不大,就算国资拿出50%的出资,另外50%的募资依然比较困难。这也是重庆市场相对沿海弱势的原因。”

所以当一个地区创投市场发展不充分时,国有资本必然会挑起大梁,为本地市场提供弹药。但是当国资占比过高时,又不得不受到其投资风格和属性的影响。因此,何虹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资机构对于早期项目的投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重庆没有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来做早期投资,反倒是做中后期的大型项目,大家更有安全感。”

只是现在更加安全的选项,也意味着成本更高了。“在当下这个竞争环境中,从人才密度更高、资本密度更高的沿海一线城市招引企业,中西部地区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而且“这个成本未必比培养本地的初创公司更划算。”

魏发源认为“转折点已经来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重庆整体上是向成熟产业成熟项目倾斜资源。随着工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才体系建设也开始见到成效,重庆也明显的在加强对中早期创业项目的引导孵化力度。”

2021年,重庆就明确提出未来要花1200亿支持科技创新,并在同年设立了重庆科创投,今年不论是设立的2000亿母基金,还是前几天的西部科学城设立的300亿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都强调了早期科创投资的地位。

这种变化在CVSource投中数据中,也有所体现:在专业机构投资重庆本地企业的纬度,2020年单笔投资金额平均为1.6亿,但是随后开始下降,2022年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6000万左右。

重庆VC快不够用了

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

这意味着就整体而言,专业机构正在重庆创投市场挖掘更早期的投资机会。朱艳飞介绍,“渤溢资本管理的一期基金,早期和中后期项目占比是4:6。但正在投的渤溢二期基金,要把早期项目的投资占比提升到70%。”

70%的比例投向早期项目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中西部城市的机构而言更是如此。重庆要向更早期阶段倾斜,就得为扶持本土科创力量提供更多“源头活水”。“一手抓牢产业投资,另一只手也得抓好科创培育才行。”重庆的投资人如是说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荣、何虹为化名。)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