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智能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优必选,迎来了其商业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即将在香港主板上市。
其实,早在今年1月,优必选便已递交了招股书,但因超出规定期限而失效。而此番优必选正式踏入资本市场,则标志着其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只是,作为老牌机器人玩家,优必选这些年久久未摆脱亏损的局面,而登陆港交所,不仅是对其自身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的一次全面检验,亦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潜力的一次公开展示。
对当下的优必选而言,资本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无疑是并存的,尤其是在巨头扎堆涌入赛道的AIGC浪潮之下,如何保持自身既往优势,将成为优必选下一阶段的重要命题。
亟待“补血”
过去几年间,优必选的上空始终笼罩着增收不增利的阴霾。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间,优必选营收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10.08亿元、2.61亿元,亏损则为7.07亿元、9.175亿元、9.874亿元和5.479亿元,营收和亏损波动加剧。
从7.07亿元膨胀至9.874亿元的亏损金额,无疑是对机器人赛道商业模式的深刻反思。赛道内,融资,研发,亏损,再融资的剧本反复上演,成为了行业的叙事线之一。
而这,似乎将玩家们困在一个无尽的循环中:一面是缓慢的商业化进程,一面是巨额研发成本,亏损自然难以避免,而身不由己的玩家们,则只能一次次踏上寻求资金的旅程。
可近些年,眼看机器人企业短期内盈利无望,过往热情的资本亦在撤离与驻守中摇摆不定,并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现实的期望。
而对于走在实验探索阶段的机器人行业来说,技术上的试错无可厚非,但对企业来说,必须用亏损来为技术的进步买单,进而背负较大的资金压力。数据显示,优必选过去几年间研发开支分别为4.29亿元、5.17亿元、4.28亿元、2.24亿元,占当期总收入的57.9%、63.3%、42.5%及85.9%。
矛盾也由此产生,一方面,不重注研发、提升技术能力就无法保证毛利率,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另一方面,机器人赛道商业化见效较慢,大量远期投入,需要充沛的现金流支撑。
这或许正是其流血上市的原因之一。毕竟面对亏损,优必选想要保持在竞争激烈的机器人领域中的航向,就难以减少对研发的投入。
纵使如此,招股书显示,过去几年间,优必选的毛利率在这段时间内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分别为44.7%、31.3%、29.2%和20.2%。尽管优必选称毛利率下降主要源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不同产品及服务组合的变化等因素,但这亦从侧面说明,优必选过去数年砸下的研发成本,并没有彻底改善其毛利率。
多个关键维度数据的下滑,依然在无形之中为优必选的想象空间打了折,而当下的优必选,亦反映了整个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复杂困境——面对八字没一撇的商业化前景,如何在技术迭代升级与财务稳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确保自身能熬到行业真正的春天,已然成为了当下机器人企业的核心命题。
因此,对于优必选而言,上市几乎成为了摆脱行业死循环的必由之路。
寻找新故事
优必选流血上市背后,亦有难寻新“飞轮”的因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物流、其他行业定制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再加上消费级机器人和其他硬件设备,构成了其收入的主体,占比超过了八成。而教育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更是优必选的主战场。
据悉,优必选通过推出Yanshee偃师、Alpha Mini悟空等智能机器人产品,成功进入政府教育局市场,这些产品不仅作为教学工具,还辅助STEAM课程学习。
与此同时,优必选提供的编码和编程学习的AI智慧教育平台等软件,以及教师培训和产品服务的支持,构建了一个教育机器人生态系统。
招股书数据显示,在2022年至2022年上半年间,优必选教育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营收,占总营收比分别为82.7%、56.5%、51.2%及29%。
具体而言,尽管优必选产品在教育市场上表现良好,但营收来源主要靠G端业务,相比之下,C端市场往往会更加谨慎,不愿为生态尚未完善、略显稚嫩且昂贵的机器人买单。
优必选对教育行业、G端市场的依赖,很容易带来一系列问题,譬如过去几年间,优必选客户集中度较高,患有一定程度的大客户依赖症,而过度依赖大客户则可能导致资金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当大客户支付延迟时,优必选的应收账款增加,经营资金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正如优必选在招股书中所言,教育智能机器人产品的使用周期较长,教育机构短期内不太可能重复采购,这很可能导致优必选营收受到影响。
此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机器人赛道,亦对优必选提出了更多挑战——现阶段,智能教育硬件作为“香饽饽”,已然被一众玩家盯上,而竞争对手的增加,意味着优必选竞争项目的难度亦将提升。一位优必选员工指出,为拿下订单、巩固关系,最近一年,他同各项目学校的校长、老师打交道的次数较过去相比,亦变得频繁了起来。
为摆脱教育这一刻板印象,优必选过去几年踏入了更多领域,开拓加码物流、其他行业定制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等营收渠道。
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领域营收在总体中的比重正逐年下降,这意味着优必选的多元化路径, 正渐渐使其改善对教育板块的依赖。
只是,前述亏损数据已然证明,现阶段机器人赛道的应用场域,还不足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优必选纵使在业务层面向多个领域拓展,亦无法摆脱持续的亏损——一面是商业化出口难寻,一面是急需证明自己,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优必选的重要焦点。
被盯上的人形机器人
自1973年,首台真人大小的人形机器人WABOT-1诞生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便在科技语境里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众多投资机构、科技玩家共同的目光。
只是,从现实及商业化角度来看,作为新兴领域,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支撑,亦需建立起全面的生态系统和供应链网络,且面临着诸多未知的挑战。因此,在AIGC浪潮涌现之前,随着资本市场日益清醒,此前一轮的机器人狂热亦已消停。
而去年下半年以来,无论是一众科技巨头推出的机器人,还是大模型领域的爆发,都使已逐渐沉寂的人形机器人再度泛起了波澜。
背后的逻辑在于,人形机器人不同于传统由机械臂等组成的工业机器人,其类人的外形,使其注定将扮演服务、陪伴等角色。而大模型赛道的爆发,使过往人形机器人在交互、沟通等层面的局限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在软件层面,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今年上半年,机器人厂商波士顿动力就曾同Levatas合作,将ChatGPT和谷歌的语音合成技术整合到Spot机器狗中,提升其人机交互能力。
除开软件问题,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实现层面,同样难点重重,比如整机功率的平衡、运动控制和一体化关节等。而这,亦是不遗余力打出人形机器人这张牌的优必选,现阶段的优势所在。
据悉,现阶段绝大多数机器人只能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而优必选已成功制造出能够在更复杂环境中运动的人形机器人“Walker”,它在楼梯和斜坡等环境下的行走能力。
优必选显然清楚技术落地的重要性,于是其一直试图将“Walker”带入更多商业化场景——适用于工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开始与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用于商用服务领域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X,这已在沙特NEOM新未来城投入使用。
显然,优必选不仅想当“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亦想成为最先吃到人形机器人“螃蟹”的玩家。
只是,纵使优必选已以“率先实现商业化”,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仍然充满挑战,毕竟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只占其营收版图中的很小一部分。除非规模化落地或是在真正的商业环境中实现盈利,不然仅靠特定用户买来用作展示或概念验证,只能称之为“薛定谔的商业化”。
另一方面,即便人形机器人赛道如愿爆发,优必选亦需思索自身的身位在哪里。毕竟在互联网红利见顶的大背景下,众多科技巨头和互联网玩家,对新兴科技产业已相当敏感,可以预见,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成本优化,赛道内的竞争势必将大幅加剧。
纵观目前的科技语境,特斯拉已端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小米亦已发布人形机器人 CyberOne,而小鹏近期,亦对外展示了其自研人形机器人PX5。此外,无论是注资成立极目机器的华为,还是字节,亦传出将涉足机器人赛道的消息。
倘若巨头皆已就位,优必选的处境难免将变得尴尬。毕竟若将AI视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锚点,那么相较于成熟的科技巨头,优必选在大模型算力、训练数据层面均不占优;而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人形机器人领域正在刮起一股开源浪潮,而这或许会帮助新兴玩家补足短板,作为老牌玩家的优必选,优势亦将被削弱。
基于此,尽管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着早期的起跑优势,但在快速变化的赛道内,如何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将是其将面临的关键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演变,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仍充满变数。在这个由创新推动的领域里,谁能够熬到潮水退去时,并在退潮后仍然屹立不倒,才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