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观点
2021
01/26
18:40
亚设网
分享

去年的 M1 芯 MacBook,可以说是一个比 iPhone 12 惊喜还要大的「新品」。

很多人不相信,苹果居然仅凭一颗芯片,就让新 Mac 实现了历代产品没能做到的事——性能、续航的显著提升,功耗大降,还有 iOS 应用生态的支持,几乎每一项,都对其它竞品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另一方面,M1 芯的成功首秀,也让 X86 阵营接受了一次来自 ARM 芯片的「跨界打击」,让我们有机会对个人电脑的硬件设计,乃至是芯片架构归属进行思考。

在多平台融合的大趋势下,未来的通用计算领域,是否一定只能绑死在 X86 之上?如果我们想制造出更好的笔电设备,芯片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这都将成为各大厂商的新命题。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开年没过多久,有关今年新 Mac 的爆料随之而来。诸多消息都证明,在自研芯片之后,苹果已经在谋划一场围绕 Mac 的全面升级。

而另一边,面对来势汹汹的 ARM,英特尔、AMD 等厂商也对未来的新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今年的个人电脑市场,注定很难平静了。

2021 年,Mac 会怎么变

最新的 Mac 预测来自于苹果爆料界的两位红人:彭博社 Mark Gurman 和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根据现有信息来看,苹果自研芯片的到来,很可能会让新 Mac 出现一轮巨大变化。

这其中包含了两项核心改动:复活 MagSafe 磁吸充电接口,取消 TouchBar 触控条。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将多年前的老设计重新搬回来,对 MacBook 产品来说并非新鲜事。更早的时候,MacBook 的键盘也经历了从剪刀脚变成蝶式,又从蝶式改回到剪刀脚的过程。

这也证明,有时候新设计并不一定就比老设计要好,关键还是要看它能否带来足够大的价值。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MagSafe 大致也是如此,它的磁性吸附特性,本就是一个能极大提升 MacBook 电源接口插拔体验的设计,用过的老用户,也都知道它的好。

在这里,爆料信息还补充了一点,那就是「快速充电」,这可能也是苹果打算复活它的新理由。

毕竟,快充的到来,将会显著缩短 MacBook 充电时长,而再配合 MagSafe 本身的磁性吸附功能,即使它不是 USB-C 这类通用型接口,但我想大部分用户都不会拒绝它的回归。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再来分析下 TouchBar 触控条,对不少人来说,这大概也是一个「感知不强,有和没有都无所谓」的设计了。

之前在 iPhone 上,也曾经有过一个和它定位相似,但已经被取消掉的功能,叫「3D Touch」。

实话是,它们都是很不错的创新点子,但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交互太隐性,都需要点学习成本。

这也导致它们带来的好处不明显,也难以替代滑动、键鼠这类核心操作。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相比起前几年只跟着英特尔、AMD 更换处理器和图形芯片,外加用户对接口、键盘等问题的抱怨,换用了自研芯后的 Mac,也让苹果有机会对 Mac 的外观做出新的改动。

爆料中便提到了一点,即新 MacBook 会采用「类似 iPhone 12 的平面直角设计」。

这也涉及到模具的调整,但考虑到之前 M1 版 MacBook 极佳的功耗表现,苹果也没有理由再沿用旧的设计。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 去年的 M1 MacBook 基本照搬了老款的模具,实则还留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图来自 iFixit

此外,传闻已久的新 14、16 英寸 MacBook Pro,类似 Pro Display XDR 造型的 iMac,甚至是体积更紧凑的 Mac Pro,都有望在今年陆续登场,而它们也将成为新一批「去英特尔化」的 Mac。

面对即将出牌的苹果,围绕英特尔、微软的「Wintel 联盟」,又会拿出怎样的应对策略?

ARM 与 X86 的架构之争

科技媒体 AnandTech 制作过一张图,展示了过去几年里,苹果 A 系芯片和同期英特尔芯片之间的性能演变路径。

从中你会看到,两者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缩短、相交,并最终由苹果完成反超的。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 图片来自:AnandTech

这并不是为了论证 ARM 比 X86 更出色,毕竟,先进制程、独特的 CPU 微架构设计,也都是苹果自研芯片后来居上的原因之一。

何况,当面对功耗墙更高的台式机,还有服务器领域,X86 仍然有它的优势,这也是苹果短期内难以撼动的领域。

但一个事实已经很明确了:基于 ARM 打造的芯片用在电脑上,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般鸡肋。只要运用得当,它同样可以比肩现在的中高端 X86 处理器,正常完成桌面级的工作。

对于很多人来说,M1 版 Mac 也是 ARM 个人电脑迈向成熟的标志,这将极大推动 ARM 生态的发展,并在今后的 PC 市场中争得一亩三分地。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原则上,微软也曾拥有过和苹果一样的机会,而且从时间点来说,它其实比苹果更早地展开了 ARM 芯片在 Windows 系统上的尝试,还联合了高通,推出了应用在 Surface Pro X 上的 ARM 定制处理器 SQ1。

但很可惜,这款产品的体验上并不如人意,对于 X86 应用的转移效率也不高,而其它同样采用骁龙 8cx 芯片的 Windows 笔电,在对比自家同等级 X86 产品时,也不具备明显优势。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 搭载 ARM 处理器的 Windows 10 PC 终端,其实几年前就已经出现

生态或许是其中很关键的原因。考虑到微软多年来都根植于 X86 软件生态中,它在这次 ARM 架构转换的尝试中,也没有表现出和苹果一样的坚决态度。

这与其说是技术问题,更像是一个 X86 联盟难以解开的商业束缚。

多年以来,整个 Wintel 联盟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整个链条不仅有大量的第三方开发者依附于此,还有负责产品开发的 OEM 公司,操作系统授权的微软,以及销售通用 CPU 的芯片厂商,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 X86 联盟的一个巨大包袱。是否要在一个高度成熟的生态下扶持另一个平台?微软是迟疑的,其它厂商更是找不到迁移的动力。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目前来看,至少在芯片端,以 M1 为代表的桌面端 ARM 芯片,暂时不会对英特尔、AMD 的市场造成太大影响。因为 PC 用户不可能把 M1 插到自家台式机的主板上,而大量的桌面工作,也依旧需要靠 X86 平台才能很好的完成。

虽然嘴上不说,但两家厂商也不会坐以待毙。一些围绕架构改革的举措,现在也已经慢慢浮出水面。

比如英特尔,就已经计划在 2021 年下半年,推出代号为「Alder Lake」的 12 代酷睿处理器。它将在单芯片上同时集成高性能核心和高效能核心,更像是苹果、高通在设计手机芯片时采用的异构设计。

这也被英特尔视为是「X86 架构的一次重大突破」,就看它是否能带来新的竞争力。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长远角度说,若是苹果的自研芯片计划,有效推动 Mac 的市场增长,或者在产品端,带来足够大的功能颠覆,像三星、华为这些已经具备 ARM 芯片自研能力,并拥有笔电、手机业务的厂商,大概率也会为了生态一体化而入局尝试。

到那个时候,ARM 打破 X86 桌面端的垄断局面,就会成必然结果了——尤其是在更看重性能、功耗平衡,强调续航和响应时间的笔电领域,未来几年,就是 ARM 平台不断对 X86 挑战的过程。

转变注定是缓慢的,那么到底是 X86 坚守阵地,还是 ARM 日渐强势,亦或是两者平分天下,往后数年内,这场斗争将带来许多新的变化。

个人电脑市场也在复苏了

一个客观事实是,今天的 PC 市场,搭载着英特尔、AMD 芯片,跑着 Windows 系统的设备,依旧是绝对的主流,Mac 能造成的威胁极为有限。

但 M1 的出现,已经显著带动起苹果的市场份额。在 2020 年四季度里,苹果 Mac 出货量获得了同比 49.2% 的增长率,已经是前五名中增速最快的品牌。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当然,这也受益于个人电脑市场的复苏。受居家办公和线上学习需求的影响,整个 PC 市场在过去一年里出现转向,开始逆势上涨,而且这种中短期需求,如今也逐渐渗透到大众消费市场本身。

换作 5 年前,大部分人还不会对换电脑产生动力,你也很难指望看到创新的出现。

拿出 M1 芯的苹果,今年可能会让英特尔、AMD 笔电很难受

如今,对于各个卖 PC 处理器,显卡,以及制造电脑的厂商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新一轮的个人电脑换代,很可能正因疫情提前到来;而手握自研成果的苹果,也肯定会试图用新 Mac 蚕食更多的份额。

当新的平台竞争态势出现,以及市场需求再次变得足够活跃时,关联影响也将逐步显现。我不确定这是否会带来一场新的计算机革命,但能肯定的是,个人电脑已经沉寂太久,是时候要做些改变了。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