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在宏大叙事下,去关注具象的个体

观点
2021
02/11
18:34
亚设网
分享

多年以前的一个初夏,我在出差间隙去了一趟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路边等公交车返回市区的时候,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手持《圣经》和传单过来给我传教。

当听说我是从广州过来之后,他不无担心地问我:如果你在那边信这个,会不会被抓起来?

我当时极为疑惑,为什么他的误解可以这么离谱?

后来,我们经常在微博等平台上看到类似于「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北上广全部停电变鬼城」这样匪夷所思的台湾电视画面。

于是各自对对方的印象就变成了「愚昧封建」和「井底之蛙」。

前两天 Clubhouse 爆火的时候,因故一直没去尝试。后面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有人建立了两岸青年交流聊天室,数千人在这个聊天室里平和而理性地沟通,消除误解,让那些牢不可破的群体刻板印象改变一些。

这里面当然可以套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概念,信息茧房啊,六度分割啊。不过我想说的是,当面对具体而鲜活个体的时候,我们被群体认知裹挟的偏见,可以先放一放,可以尝试着先建立一些共识,比如周杰伦和胡德夫的音乐,比如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都很不错;或者台北的牛肉面,和潮汕的牛肉火锅对牛的尊重是一致的。

我们的视角也很容易被引向以市值和月活为代表的宏大叙事:哪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美元,哪个 app 的月活高达 5 亿成为国民应用。

在这种令人生出自豪感的数字之下,我们可以更关心一些真切的个体:被系统指引逆行的外卖骑手,996 的大厂员工,被社区团购摧毁的夫妻档口,没有智能机没法扫码点餐的老人家,那些看不见的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到野蛮和文明的分界线,固然互联网代表着高效和高技术含量,但技术也分野蛮和文明。那些看到个体价值尊重个体意义,积极适配无障碍模式,做适老化适配的企业和服务,才代表着互联网的文明之光。

而有些企业和服务,则在另一面,利用资本和规模的优势,和弱势方展开零和博弈。

在 B 站和微博等平台上,「资本家」成为了高频词汇,其中固然有被滥用的比例,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舆情也告诉大家个体的重要性。

如果要问「资本和规模的优势,该发挥在哪里?」,那么以一个科技媒体的角度来看,疫情期间中国铁塔的几个故事无疑是模板答案。

在西藏、四川、湖北,贵州等地的山区,因为信号不好,网络不畅,不少学生和老师无法顺畅的在家里上网课。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在这些人口并不稠密的地方建信号基站肯定亏本,但中国铁塔的答案是不计成本,不惧风雪,在这些地方加建基站保障网络,不让学生因为网络问题上不了网课而「临时辍学」。

相比于由数字和规模组成的宏大叙事,这些关注个体的故事更让人感动,也更为真切。同时,那些针对某些群体的攻讦,群体无理性的行为,那些如蚂蚁军团般的刷屏注水,在这些故事面前,更显拙劣。

当初互联网是让大家开眼看世界的工具,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可能很多人却因为互联网而更狭隘了。偌大的的互联网世界,却难以像古希腊城邦一样给每个人提供一个真正平等交流的公共领域。

不过看到 Clubhouse 里面两岸青年的友好互动,越来越多手机操作系统加入无障碍模式,铁塔和通讯运营商开展「网课信号保卫战」的时候,一切也没那么糟糕。

2021,愿大家可以不被汹涌澎湃的情绪裹挟,以善意去面对和关注具象的个体,消弭掉本不该存在的误解,获得更有价值的共识。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