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斯克「带货」在中国互联网圈走红后,Clubhouse 的第一批中国学徒近期集体出师了。
过去一周,包括对话吧、Clubhorse、Capital Coffee、Now 在内,数款类 Clubhouse 实时语音交流产品密集上线,据说还有几十个团队的产品正在等待上线。
中国互联网圈迎来了久违的兴奋感。一场争夺中国版 Clubhouse 头衔的竞赛一触即发。
▲ Clubhorse logo 和视觉设计
这看似是一场与时间和速度有关的比拼,几乎所有团队都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大公司内部孵化、已有产品加入 Clubhouse 功能、创业团队做独立 App,是目前主要的三种形式。
一款名叫 Clubhorse 的产品可能是这一众种子选手里最先跑出来的。从只支持语音对话的沟通方式,到用户自创聊天室、围观、举手发言的交互流程,甚至是产品名字,Clubhorse 和 Clubhouse 几乎是一模一样。
Clubhorse 春节前就上线了。在速度上占优,取决于团队选择的开发策略。他们优先上线的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体验版。用户通过微信号一键登录,利用微信已有的社交关系链裂变,这是一个高效的切入点。只是目前,Clubhorse 小程序已被封禁。
目前声量较大的产品可能是由映客团队内部孵化的「对话吧」。据 36kr 报道,对话吧产品负责人江宇航透露,他在 2 月 3 日上午找到映客 CEO 奉佑生说想做这类产品,当天下午就被告知项目可以启动,当天晚上项目正式启动。
只花了 4 天,2 月 7 日对话吧已经开发完成。2 月 8 日测试了一天。2 月 9 日向苹果提交第一个版本,当天通过 TestFlight 版本。2 月 10 日,对话吧在安卓、苹果商店全部上线。
这几乎是一条以天为单位计算的开发轨迹。映客 CEO 奉佑生解释过速度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类产品未来要跟巨头竞争,首先跑的是速度,因为这是指数级传播的产品,「如果能有半个月、一个月提前的指数级传播,巨头再杀进来,也要传播」。
先发优势真的是最关键赛点吗?至少,从目前的局面看,拿着 Clubhouse 现成的设计图纸,做出一款类似产品的时间成本和难度系数都没想象中那么大。
这些加班加点上线的产品在体验上都还不完善。体验后,不少用户表示,「觉得像 DEMO 版,声音时常卡顿,操作也不流畅」。
十年前,中国互联网领域也出现过类似的产品竞速。一款基于移动智能手机发开的通讯工具 KIK 掀起了一场 IM 工具之战。微信、米聊等一众产品成为了种子选手。
先发制人的确重要。米聊比微信早推出一个月,在早期的用户增长和表现上占优。然而,最终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是如何将产品合理的本土化,有节奏有策略地推出创新型功能卷入更多用户,以及保持产品体验的稳定性。
Clubhouse 作为语音社交产品,用户对沟通体验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有时候,用户不是因为一个房间的对谈质量不高退出,而因为是卡顿、延时等不良体验。
早年,微信和米聊竞速时,米聊的宕机也让它损失了不少用户。这些都值得中国版 Clubhouse 的种子选手们参考。
▲ “对话吧”产品页面
提及这类产品上线后的运营,这似乎又要演化成一场比拼头部 KOC、KOL、KOG 资源的争夺战。
2 月 20 日,对话吧组织了一场对谈,邀请映客创始人奉佑生、投资人朱啸虎、周亚辉、杜永波,以及《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等嘉宾,讨论在中国做 Clubhouse 的可能性。
在这场对谈中,奉佑生提到,对话吧之后的运营策略会是「高举高打」。
奉佑生进一步解释,「除了先发优势,我们的第二个策略是高举高打,要在各个行业里找最头部的大 V。比如在创投圈。之后会慢慢延展到别的圈层。我们会去找有破圈影响力的超级大 V,希望能把他们引入进来。」
的确,Clubhouse 成功验证了冷启动阶段,自带流量具备话题影响力的用户对这类语音社区的增长助力。
Clubhouse 还只有 1500 个种子用户时,作为这款产品的主要投资方,A16Z 不仅投钱,合伙人也变成了 Clubhouse 的用户,一天在上面泡八九个小时,还拉来被投公司的 CEO、好莱坞影视娱乐圈的名流一起体验。
等 Clubhouse 累积到百万用户时,「顶流」马斯克的入场,再次将这款产品的圈层推向更广的边界,也推到了中国互联网的世界。
对于 Clubhouse 的中国学徒,冷启动阶段就选择高举高打,其实会面临一连串问题。
首先是在产品机制和性能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入具有大量流号召力的 KOL,产品自身能不能接得住。
对话吧 2 月 20 日组织的这场活动,因为用户量过大,而延迟开始。据了解,近期对话吧还曾主动在应用商店下架的产品,已注册并下载用户可以正常使用。团队给出的解释是,目前产品还不完善,难以为更大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用户体验。
其次,依托大 V、KOL 卷入更多用户的另一面是,产品给用户打下的心智是「在这里能遇到大 V,能追星」。
递爪产品负责人朱晓华告诉极客公园,「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大 V 肯定不会持续来玩的。他们可能只是玩一阵子,把他作为前期的引流手段是可以的,但是,当作用户心智持续去做还是比较难的。」
回到 Clubhouse,它并不是一款重运营的产品,至少马斯克等一众大 V 入场时,在这个产品内容也看不到有任何推荐的痕迹。Clubhouse 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内容的丰富性,对话的平等性,以及沟通的高质量。
利用 Clubhouse 的产品形态,做出一个语音版的微博同样有价值。但更多的类 Clubhouse 想要持续运营下去,针对中腰部用户做精细化运营,将社区氛围做起来,把用户留下来,可能是更长远和重要的方式。
▲ Clubhouse 产品图
如果说 clubhouse 类产品最终要走向社区,这也是一场需要掌握好融资节点,做好烧钱准备的持久战。
不止一位想要涉足或者已经踏入 Clubhouse 类产品研发的从业者告诉极客公园,这个赛道很烧钱,创业团队别轻易尝试。
Joshua 是中国较早做类 Clubhouse 项目的创业者。接受凤凰科技采访,他自述推出的应用叫「聚聚」,去年初内测,产品界面和功能都与 Clubhouse 相仿,去年 11 月,因为迟迟没有拿到融资,无法支撑高额的服务器成本,聚聚被迫关停了。
Joshua 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当时用的也是声网的技术,价格是 0.007 元 / 分钟,拿一个房间里有 1000 人、持续时间为 2 个半小时来计算,单是为这一个房间的付费就是 1050 元。」
做聚聚大半年,Joshua 先期筹备的四五十万种子轮融资已经花去了差不多一半,手上只剩下了 20 多万。聚聚最好的时候拥有 2000 左右的用户,因为资金不够,一直不敢放开注册,吸引更多用户。
Clubhouse 去年初,拿到了 a16z 投资的 1000 万美元,今年初又进行了一笔融资。这个团队规模据说十个人以内的团队,将大部分资金用在了语音技术的支持上。类 Clubhous 创业可能不是小团队能玩得起的。
更重要的是,这类产品的变现模式和商业闭环都还在摸索中。近期,Clubhouse 创始团队和投资方也聊过基于会员、活动、门票等模式的变现。只是变现的能力有多强?能否支撑起这类产品的持续运营,目前都尚不可知。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Clubhouse 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定义了用语音做高效高质量沟通的交互方式,它会成为一个模板,一款内容产品的基本配置,与相应的内容领域、行业做结合。
因此,面向类 Clubhouse 的产品创业,速度可能不是那个最重要的赛点,如何理解 Clubhouse,并将这种功能的效果本土化,精细化或许更为关键。
至少,Clubhouse 第一批中国学徒的竞速,一时还难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