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 315 点名的企业,真的整改了吗)
作为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春晚”,3・15 每年都会对那些造假搞黑产的企业重拳出击,举办一场打假盛典。
看着这些暗地里搞黑心操作、无下限赚钱的企业被央视点名,小雷心底简直是一顿爆爽。
3・15 晚会做的事情本质上还是利用媒体监督与曝光权,揭露黑心企业们的肮脏行为。
但媒体没有执法权,不能直接用法律制裁它们。
即便如此,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也会让不少被点名的企业乖乖认错。
至于怎么认错嘛,看了这么多年 3・15,大家都应该知根知底了,基本都是发个关于 3・15 的报道声明,表示会整改云云。
有才的网友甚至帮企业写了一套道歉公式,有需要的自己完形填空就完事儿了。
有些企业是真的意识到问题很大,诚心诚意整改的。
But,也有不少企业是迫于舆论压力,或者怕被上门查水表而出个声明应付,等舆论风头过去了继续作妖。
“我整改了,我装的。”
小雷今天借这个机会,帮大伙检查一下那些被 315 点名后的企业,到底有没有改邪归正。
首先是受到网友重点关注的科勒卫浴和 Max Mara 等公司,它们在 3・15 被曝光滥用人脸识别。
其中科勒卫浴被 3・15 晚会重点“介绍”。
这些店装了一些摄像头,在我们踏进门店的那一刻,人脸信息瞬间被扫描进库,共享到旗下其他门店。
这样一来,我们的性别、年龄,甚至是消费习惯都掌握在这些门店手里,用来杀熟可太方便了。
再有一个潜在风险就是,现在很多软件都可以用人脸识别登录或支付,一旦被泄露,后果极其严重。
正所谓棒打出头鸟,被重点点名的科勒卫浴连夜发了《关于 3・15 晚会的报道声明》。
声明说得贼溜,连夜拆除摄像设备,拆不掉的直接断电处理。
小雷看得出,科勒卫浴那时候非常慌。
目前科勒这事儿是告一段落了,但有些企业啊,3・15 没点到它名,它就真的觉得自己能侥幸过关。
没错,小雷说的就是名创优品,3・15 才警告过企业不要滥用人脸识别,名创优品好像啥也没听进去,以为自己能侥幸过关。
结果啪的一下,很快啊,名创优品就被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到了,现在都被立案调查了。
顶风作案,勇气可嘉,可惜勇气用错地方了。
接下来是倒卖求职者简历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猎聘。
一些套牌公司只要上传了营业执照,成功认证为企业账号,就能在这几个招聘 App 发布虚假职位和查看求职者简历。
当然啦,下载简历是要花钱的。
套牌公司买到这些简历会大量转卖给黑产赚钱,而智联招聘则作为中间商收取下载费...
要小雷说啊,你真的这么想要我的简历,你直接把钱给我好吗?钱都让中间商赚完了。
当时这三个 App 连夜发起相关声明,内容基本都在套“公式”,小雷就放上来给大伙添乱了。
至于后续的情况,小雷从微博上看到,这三家招聘公司已经达成共识,联合抵制一切侵犯求职者权益的不法行为。
小雷倒是希望它们真的能痛改前非,毕竟卖简历卖的可是个人隐私啊。
第三个翻车的是那些所谓的“手机 XX 管家”。
经常上网冲浪的老司机都知道,这些玩意根本不能优化手机,相反,它会让手机变得更卡。
优化只是幌子,诱骗中老年人点击广告,刷点击率赚钱才是目的。
依小雷看啊,下架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应用商店审核过于宽松,甚至给钱就能上架。
这事被 3・15 曝光后,这些 App 就被要求从应用商店下架了。
这还没完,国务院还要求首批适老化改造的网站和 App 不能再内置广告插件。
小雷瞅见,国家对老年人的数字生活越来越关心和体贴了,点个赞。
第四个,也是小雷最反感的,投放虚假医疗广告,涉及到的有 360 搜索和 UC 手机浏览器。
医疗关乎人命,所以它往往很容易吸引到患者的目光。
根据 3・15 报道,在 UC 和 360 搜索中,搜索“降血糖”和“减肥”能搜到很多相关广告。
有些标题贼夸张,还直戳患者痛点,比如这个《我九年的高血糖终于降下来了》。
多年高血糖的老年人一看,卧槽还有这种神药,买买买。
结果买回来,发现只是普通食品,得亏是普通食品,要是送点乱七八糟的药,岂不是要谋财害命?
被点名后,两家公司都发了相关声明,表示会彻查违规造假的广告代理商。
既然投放广告的确实是两家公司旗下的广告代理,公司还能不清楚自己的小老弟都干了什么吗?
即使彻查广告代理商,小雷也不觉得这种虚假医疗广告会就此消失。
毕竟有时候,它们真的给得太多了。
最后是长安福特,今年 3・15 曝光了好几位福特车主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了启动困难、行驶中严重顿挫等问题。
结果车主去 4S 店维修,对方却甩锅,说是车主用车不当导致变速箱进水生锈。
很多车主就迷惑了,自己开车从来没涉过水,变速箱还能背着车主自己喝水不成?
后来记者去调查发现,完全是福特设计不当导致的变速箱进水。
被点名后,长安福特终于老实认错了。
向车主道歉的同时,承诺对问题变速器免费维修。
以上就是那些 3・15 被点名的企业后续整改情况了。
在被直接点名后,这些企业无一不迅速发布相关声明,认错并整改,公关措施熟练得让人心疼。
好在这些企业后续是有干实事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消费者损失。
但没被点名那些企业,估计还抱着侥幸心理做着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儿,名创优品就是一个真实例子。
恰恰说明了,现在的企业都喜欢跟 3・15 斗智斗勇,你进一步我就退一步,你走了我就继续胡作非为。
企业可不要忘了自身是有社会责任的。
特别是像 360 和 UC 这种影响力巨大的大公司,一条虚假广告就可能会让无数用户上当受骗。
但凡企业处理问题的速度能跟上公关速度,也不至于被网友出征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