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上流量巨星,再做点炫目特效,成为我们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刻板印象。偏偏有一股清流,摊几件衣服,或者放几个锤子,却做出被无数影迷纳入珍藏的海报。
▲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浅坟》的 CC 海报
当海报对应的电影年份久远,当时的巨星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不过是路人,如何用新海报呼吁大家重温老电影?一串问题下来,这岂不是要用冷饭炒出美味的高难度操作吗?
偏偏它做到了,从业 37 年里炒出了将近 1500 款美味佳肴,还积攒了跨年代的粉丝群体。
它就是 Criterion Collection,中文译为「标准收藏」,网友都一致亲切称呼它为 CC。
▲ YouTube 博主 Daisuke Beppu 为 CC 影碟打造的橱柜.
想了解最受大众欢迎的经典电影,我们可能会找来「豆瓣电影 Top250」榜单。但如果想找连业内人都认同的艺术电影榜单,CC 必定是首选。
诞生于 1984 年的 CC,是一家美国的电影制作公司,专门发行能称之为「经典」的艺术电影,并为其配套设计以海报为主的一整套视觉,让这部电影更能配上「经典」二字。
3 月 23 日对于影迷来说是个好日子,因为 CC 要推出王家卫导演合集,包揽 7 部经典作品,影迷表示钱包又要瘪了。继《花样年华》、《阿飞正传》、《重庆森林》等经典之后,王家卫电影海报集合中又来了一位重量级成员。
▲ 王家卫导演合集和《花样年华》的 CC 海报
▲《阿飞正传》和《重庆森林》的 CC 海报
▲ CC 为王家卫导演合集设计的包装和小册子
喜添重量级海报的还有拍出《刺客聂隐娘》的导演侯孝贤,CC 版本的《海上花》将于 5 月 18 日发售。
▲《海上花》的 CC 海报
这年头,按照风格、形式、手法分析海报设计的大有人在,但遇上不走常规路线的 CC,这些常规分析变成了对它的亵渎,不如就用 CC 海报创作者说的几句话作为引子,来认识一下电影海报领域的「白月光」。
我们没有市场团队,也很少在会议中使用「市场」这个词——这一点应该归功于我的老板。
——CC 首席设计总监 Sarah Habibi
CC 是位刚好赶上时代红利的幸运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CC,一出生还搭上了急速上升的飞机。
这位「巨人」是 Janus 电影公司,自 1956 年成立以来,凭着一己之力将大量艺术电影引进美国。国外名导演如黑泽明、伯格曼、费里尼等人都是通过 Janus 才为美国大众所熟知,也因此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电影观众。
Janus 这位「巨人」,后来还真的成为 CC 真正意义上的父亲。Janus 在 1965 年被 Saul Turell 和 William Becker 收购,而他们的儿子就是 CC 现在的老板 Jonathan Turell 和 Peter Becker。
▲ William Becker、Peter Becker、Jonathan Turell 和 CC 的员工. 图片来自:Criterion Collection
1980 年代的美国,电影录像带出租的需求猛烈上升。CC 刚好赶上了这趟高速航班。
▲ 80 年代的美国录像出租店. 图片来自:YouTube
作为当时主流的电影格式, VHS 的外观是方形录像带,然而画质却是为人诟病的。提供更高质量的升级产品——LaserDisc 格式的光盘应运而生。
有远见的 CC 创始人夫妻 Robert Stein 和 Aleen Stein,在 CC 刚满一岁的时候给它添了个弟弟——第一家 CD-ROM 发行公司 Voyager ,让 CC 在接下来的技术发展上如虎添翼。
▲ VHS 格式的录像(图左)和 LaserDisc 格式的光盘(图右). 图片来自:YouTube
但 CC 的野心绝不仅仅是修复老电影重新发行,而是定义「经典艺术」。
当一部电影要成为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怎么可以缺少一张很艺术的海报呢?装着这张影碟的 CD 盒怎么可以没有很艺术的设计?这些艺术部门在做的事情,才是 CC 提升段位的关键。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原版影碟和 CC 影碟. 图片来自:YouTube
早期 CC 的 logo 看起来像一本书,比起艺术电影发行商更像是出版社的 logo。直到 2006 年,CC 终于有了一款很艺术的「签名」——由 Paula Scher 和 Julia Hoffmann 设计的 C 型 logo,开始出现在 CC 海报的左上角,每部电影的片头也会出现 logo 的动态版本。
▲ CC 早期的 logo(图左)和新版 logo(图右)
豆瓣电影海报栏目中,只要是 CC 在 2006 年后发行的电影,认准这个「C」,便能在一堆海报中快速找到。
▲ 图片来自:YouTube
在某些情况下,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方式想起一部电影,但 CC 认为导演的意愿是为了说出有别于以往的想法。因此,我们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定位电影,去证明这部电影并不是之前市场销售人员所宣传的那样。
——CC 首席艺术总监 Sarah Habibi
谈及 CC 用海报改写大众对电影的看法,不得不提及《下半生赛跑者》。被分类为运动主题的这部电影,讲的是滑雪教练的传奇故事,原版海报却是情人亲吻的画面,与定义为爱情片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海报形似。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下半生赛跑者》的原版海报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成功的,毕竟爱情片比起运动片,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但在 CC 看来,出色的滑雪摄影才是导演厉害的地方。调出电影中的滑雪画面,在多番尝试后设计出的最终海报,才是对导演迈克尔·里奇真正的尊重。
▲《下半生赛跑者》CC 海报的初期尝试. 图片来自:Eric Skillman 的博客
▲ 《下半生赛跑者》CC 海报最终版
不谈「市场」的 CC,在艺术电影领域反倒有了一番让人津津乐道的作为。当大环境在想方设法满足观众需求的时候,就需要 CC 这样彻头彻尾的艺术家,将一切可能会让自己变得俗气的商业顾虑抛之脑后,为一场奢华的感官体验拼尽全力。
▲《龙门客栈》的原版海报(图左)和 CC 海报(图右)
▲《喋血双雄》的原版海报(图左)和 CC 海报(图右)
很难找到可以代表整部电影的单个画面,一个画面可能等同于一千个词汇,但是如果它没有说出所需的内容,那么就必须做一些新的尝试。
——CC 总裁 Peter Becker
用一张图就可以做成的海报,看似动动鼠标就能完成的简单作业。但反过来想想,一部时长几十分钟甚至更多的电影,要被塞进一张海报中或更小的光盘封套上,还要传达出电影的核心,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由梅姨饰演的 Sarah 是个为丑闻而生的人物角色,影片通篇围绕着他人讲述和本人自述的丑闻故事展开。CC 海报表现得很巧妙,用作家文本作为元素,一层层叠出了 Sarah 在电影中的经典画面。
▲《法国中尉的女人》CC 海报的设计过程. 图片来自:YouTube
而这些仅仅是常规问题,晋级为高阶玩家的 CC,还需要考虑如何最简单的海报,烙下最深刻的印象。
海报不同于书籍,书籍可以用大量文字去唤起我们的浮想联翩,但承载过多信息的海报,就如同施工场地的演讲,噪音太多以至于观众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转身便全然忘记。
▲ 《好血统》CC 海报的创作过程. 图片来自:Criterion Collection
深谙此道的 CC,从来不会浪费笔墨去说多余的话。
荡起涟漪的湖面、深山中扎进树丛的汽车、湖边孤立站着的背影,被设计成《复仇》的海报、CD 封套和小册子上,达到了「懂的都懂,不懂的也想懂」的效果——看过片子的观众会想起造成湖中涟漪的前因,没看过的观众会被勾起了解「发生了什么」的念想。
▲ 《复仇》海报的初版设计稿(图左)和最终版(图右). 图片来自:Eric Skillman 的博客
▲ 《复仇》CC 影碟小册子封面. 图片来自:Eric Skillman 的博客
但这并不意味着 CC 会偷懒,CC 在设计背后花的功夫,对得起每位看到海报的观众。
在项目开始的时候, CC 团队会聚在一起观看电影,之后由项目负责人来介绍电影、导演的相关信息,大家会就电影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交流。
之后的两到三周时间,设计师会画大量草稿,并在两到三个月内完成最终稿。同期会有大概 7-8 个项目同时进行,设计师实际创作时间仍是十分紧张的,外部设计师和艺术家也会接到委托参与进来,与内部设计师共同完成海报。
▲ CC 艺术部门贴满设计过程图稿的墙面. 图片来自:《Criterion Designs》
CC 内部设计师中,现任艺术总监的 Eric Skillman 是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 CC 艺术总监 Eric Skillman. 图片来自:B 站
比较文学专业出身的 Eric,2002 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 CC,负责印刷制作类工作,设计仅仅是「擦边球」——当他负责的影碟封套等不及获批准的正式封面时,他会按照正式封面的高要求,先来一个「伪造版本」。
正因为 Eric 设计的封面好到以假乱真,他在几个月后得到了设计黑泽明电影《红胡子》海报的机会,自此开始了他精彩不断的设计生涯。
▲《红胡子》的原版海报(图左)和 CC 海报(图右)
若是用死板的条条框框去评论,模糊不清的图片,主体人物超出画面,对比度太低任一条都能将很多 CC 海报归入不合格分类,但 CC 却用这样的设计彰显出自己的艺术品位。
▲ Eric Skillman 设计的 CC 海报
▲ Eric Skillman 与外部艺术家合作的 CC 海报
我们都想引用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或者想让观众从一个新鲜的视角来看电影。
——CC 艺术总监 Eric Skillman
CC 海报的另一个难点,在于难以突破的客观限制。最明显也最常出现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取材上的限制,老电影遗留下来的素材有限,画质跟不上今天的要求;二是原来的海报过于深入人心,再创作必须提供另一种视角,给出另一番解读。
新近上映的电影海报,可以适时更新素材,比如请来原班演员专门拍摄,或者到拍摄场地进行补拍。
接下台湾名导杨德昌电影《一一》的 Eric,就没这么幸运了。杨导的电影艺术造诣聚集了一大批影迷,但他对画质的低要求却是对海报设计师的折磨。与制片人徐锦江讨论出很妙的想法后,Eric 返回工作室翻查资料后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电影里面根本找不到高分辨率画面。
▲《一一》电影剧照
虽然距离《一一》上映的 2000 年才过了 7 年,但是导演已病入膏肓,在当年晚些时候去世。而电影中扮演主角杨洋的小男孩,也经过岁月的洗礼长大了。
▲ 电影《一一》中主角杨洋拍摄的人物后背照片被用于 CC 修复版影碟菜单
没有素材,那就伪造素材。有了想法的 Eric,找来摄影师 Andre Constantini 和亚裔男孩 Brian 合作。先花了整个上午去布料市场物色能够还原电影场景的红色幕布。中午的时候为 Brian 买了西装后,立马跳上出租车赶往 Andre 的摄影工作室。
一旦照片到手,徐锦江带来的台湾结婚请柬给了 Eric 在排版设计上的启发,这才有了让 Eric 引以为豪的最终作品。
▲因为《一一》CC 海报最终版
在遇上实力雄厚的原版海报,CC 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予以致敬。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的原版海报,用黑白方块遮住人物眼睛,讽刺地分成两类。面对如此有意思的海报,CC 直接拿来用。但为了保持自己简约的风格,在外层再叠了一层白色封套,加上圆形和方形的镂空,让画面重点更为突出之外,还将影片中的暗号「藏」了进去。
▲《寄生虫》的原版海报(图左)和 CC 海报(图右)
《都市浪人》的海报「改编」也很有意思,因为原版海报太过经典,CC 将原版海报做成了一张黑白传单,挂在了街头。
▲《都市浪人》的原版海报(图左)和 CC 海报(图右)
▲《都市浪人》CC 海报创作过程. 图片来自:《Criterion Designs》
2019 年上映的《燃烧女子的肖像》,让 CC 真正体会了一回棋逢对手。
撑起韩国电影海报半边天的 Propaganda 工作室,先一步将电影里的优雅、复古、意境美挖了个底朝天,发布的系列海报让全世界都深感惊艳。
▲ Propaganda 工作室设计的电影海报
如果没有 Propaganda 的设计,大概 CC 的海报也会长这个样子。用背影去勾勒出人物的神秘感的手法,只要翻翻 CC 的过往作品,都能找出一大堆这类构思与风格的海报。
接到项目之后,Eric 在 Instagram 找到了艺术家 Hélène Delmaire——女主角画家 Marianne 的「现代化身」。电影中画家 Marianne 在被评论肖像画不像本人时候,用抹布毁掉画作的方式,与 Delmaire 用笔触遮盖眼睛的手法有着微妙的相似。
▲《燃烧女子的肖像》电影片段
仿佛由 Delmaire 画出的作品,带入了强烈的情绪与符合人物气质的姿态之后,更像是电影中 Marianne 为心爱的 Héloïse 画的肖像画。被笔触遮盖的眼睛,反倒让人想要一探 Héloïse 的神秘。
▲《燃烧女子的肖像》CC 海报的创作过程. 图片来自:Criterion Collection
▲《燃烧女子的肖像》CC 海报
除了 Delmaire,CC 还与很多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风格与特质,但每一位请来的创作者都与项目非常匹配,不得不夸赞 CC 的看人眼光。
《李小龙合集》请来了香港长大的插画家兼搏击爱好者 Gian Galang。为了画好海报,Gian Galang 还在自家厨房模仿李小龙打法,让妻子拍下照片作为创作素材。
▲ 插画师 Gian Galang 和他的创作过程
也正因为这样真心拥趸和全情投入的创作者,李小龙合集最终的 CC 海报有了灵魂。
▲ 李小龙合集的 CC 影碟包装
通过 CC 在 2018 年开始的工作室参访频道,《哥斯拉》背后的插画师 Yuko Shimizu、用服装插画方式创作《汤姆·琼斯》的 Richard Haines,和可以称得上是「CC 海报常客」的 Sam Smith 等人,从幕后走出来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
▲ 插画师 Yuko Shimizu 和她的创作分享. 图片来自:YouTube
「导演过审版」也是 CC 海报的重要特色。韦斯·安德森就是很热情参与其中的一位导演,从初稿到最后成品都会持续跟进。
▲ 韦斯·安德森导演作品的所有 CC 海报
另外也有一些导演仅仅把海报看作是一种销售工具,或者是电影的附带产品。面对这样的情况,CC 仍然会坚持自己对电影的使命,因为 CC 海报才不是大众意义的海报,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为了创作《魂断威尼斯》的 CC 海报,艺术家 Cliff Wright 还专门制作了真人大小雕塑,用油漆细心模拟出有着岁月痕迹的青铜质感,最终的海报更像是博物馆珍藏艺术品的存档照片。
▲ 《魂断威尼斯》CC 海报创作过程. 图片来自:Criterion Collection
▲《魂断威尼斯》CC 海报的设计稿(图左)和最终版(图右). 图片来自:Criterion Collection
好的设计应该说明一切。就像一个玩笑一样,如果你必须解释它为什么起作用,那么它可能就没有作用。
——CC 艺术总监 Eric Skillman
好的设计不仅可以感染大众,还可以让过去优秀的文化、艺术、电影重新亮相,扫清上面累积的灰尘,或者将看似无法接近的杰作展示给大众,让这些瑰丽珍宝有重获新生的机会。
封面来自 The Daily Iowan,作者 Tate Hildy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