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这是屏幕上的造富运动。舞蹈、带货、游戏、美妆……无数人通过直播跻身财富榜,打赏和变现的金额越来越夸张,明星主播和观众也越来越多。
直播,这是田地里的希望运动。不用传统的育秧移栽方法种植水稻,而是将浸种催芽处理的稻种用无人机直接播到田里,因此被称为「直播」。和手机上的带货直播相比,这是一个大多年轻人不愿意干的行业,缺少关注,利润微薄。和有不少一夜暴富神话案例的行业比起来,需要脚踏实体的农业「直播」显得很不性感。
但如果手机上的直播和农田里的直播结合起来了呢?
把两个「直播」结合,这是智慧农业科技公司极飞的尝试,让自己的用户能够在手机屏幕上看看智慧农业产品下地实操的情况。而在水稻直播开始前,我先和极飞科技一起去广东肇庆的四会看了看稻田的准备情况。
提到智慧农业,大家可能都不会想到南方的土地。大部分人听到这个词想到的是新疆大片的棉花地,东北广阔的黑土地。而讲求精耕细作的南方,地块分布不均,种植区域分散,大农场远比平原地区少得多,规模也没有那么大,这都是客观事实。
▲ 四会的水稻田
真正到了四会的田间,就切身体验到了南方种植条件的不同了。如果说新疆收棉花现场像是万人摇滚演唱会的话,四会的水稻田更像是一个更小的 Live 现场。在我们到达的水稻田里,有一块田旁边还留有坟丘和较新的墓碑。
承包了 100 亩水稻田的经营者陈火森是一个「新农人」,他在当地已属规模较大的经营者。但他承包的土地仍不是连成一片的,而是分散在了村落不同的地方。
当时水稻正在做播种的准备工作,勤劳的小小拖拉机不再在苏伊士运河挖土,而是在地里「整地」。
▲ 改良版拖拉机整地和人整地效率完全不同
这是水稻种植的第一步,在撒种之前做好翻耕的工作,保证水稻种植的土壤更加松软,提升水稻的生长效率。智慧农业在这个环节改造的是拖拉机。考虑到推出一个功能强大的新型拖拉机成本过高,售价可能不会被市场接受,农业科技公司都在改造拖拉机。
一个农机自驾仪的主机会被放在拖拉机、插秧机等中大型农机的上方,观测土地。另一个农机自驾仪的方向盘则取代了传统拖拉机的方向盘,控制农机的自动转向,进行辅助驾驶。这不是一个完全自动驾驶的设备,但在设置好参数后,装有新的农机自驾仪的拖拉机就可以自动在地里翻耕,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土地翻耕会更加均匀,翻耕的效率也更高。
这是一个更少被关注的自动驾驶领域,但在农间田地里却已经得到了切实的落地。
若是把农机自驾仪放在插秧机上,插秧的效率同样能够提高。只是在这次的播种环节,现场用的是无人机。
▲ 直播中,拖拉机上方的就是农机自驾仪的主机
原有的水稻种植方法之一是育秧移栽,在一块田里先将稻种栽培至发秧,确保秧苗已经长成,筛去坏苗,再将秧苗移往大田间种植至收获。这确实是精细活,用这种方式培育的秧苗更能抗病、抗虫害,但坏处就是成本过高。
陈火森就算了笔账。如果用传统的育秧移栽方式,8-10 个人也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插完 100 亩地的秧苗,每个人劳务费也要 100 元/天。但用无人机将浸种催芽处理的稻种用直升机直接播到田里,给 100 亩地撒种却能在当天轻松完成。
▲ 育秧移栽
作为对比,浸种催芽处理的稻种也具有极高的成活率。
用这种方法播种不仅可以省种子,机器撒种的过程也脱离了「经验、感觉」的作业方法,保证每一块地的种子都是均匀分布的。
▲ 无人机撒种演示,这种方法,种子会分布更为均匀
之后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智慧农业应用了,用无人机做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在田间管理环节使用无人机,可以避免原有方法可能对秧苗造成的 5% 左右损害。
在这个环节,应用的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极飞「AI 处方图」会自动识别田间地块,遇到有杂草、虫害的地方才喷药,健康的地块不做干预。在这个环节,无人机地块识别已经有了高达 99.96% 的成功率。
▲ 无人机知道哪里是边界
用上无人机,可以减少农作物的损耗。用上农机自驾仪,可以提升翻耕的效率。这能够帮新农人们赚更多钱了吗?
答案是确实能,但这个钱可能没有那么多。
如果你记性好,可能还记得去年家里长辈总会劝你存粮,原因是新冠到来可能引发的粮食危机。这还真没说错,虽然身在中国的你没怎么受到影响。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去年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就明确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到 2020 年底,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增至 2.65 亿,和 2019 年的 1.35 亿比起来几乎翻了一倍。
▲ 粮食危机是真实存在的
这也给各国的粮食存量提了个醒,为了国家的粮食储备,一些产量颇大的基础农作物种植数还需要提升。具体到水稻种植上,就是广东省政府给出了极为优惠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家多种水稻。
陈火森承包的 100 亩水稻田就不要租金,每亩田还给 500 的补贴。但在如此大的优惠力度之下,对方还是在感叹种水稻赚钱难。相较之下,他更愿意去种瑞美番茄,75 天就能成熟,商业利润高。
能让经营者有如此感慨,也完全是因为水稻的价格太「贱」了。
▲ 陈火森的番茄地长势良好
这不是怒骂发泄,而是一个需要客观面对的事实。江门 365 农业的覃禹君就给我算了一笔经济账。
以 100 亩地为例,一亩地较高的产量是 800 斤谷,2020 年最高的谷价是 1.6 元/斤。那么在 100 亩地经营状况较好,高位卖出的情况下,经营者可以入账 12.8 万元(800✖️1.6✖️100)。但这 12.8 万不是营收,还需要刨除种植的成本。
在使用一些基础机械设备辅助的情况下,一亩地的成本在 900-1000 之间。如果按照最低的 900 计算,100 亩地的净利润可能在 3.8 万左右,而这已经是不错的情况了。
▲ 农机自驾仪控制界面
一户人去种 100 亩地是非常辛苦的,当然他们还很可能做不到,因为忙不过来,也没有那么多工人。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连 3 万多块钱都赚不到。
用了设备之后,第一可能降低了它的种植成本,刚算的 900 块种植成本,可能现在只需要 700 多块钱不到,甚至更低,利润空间也更大。更高的效率也有更多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现在一台无人机可以打几百亩、上千亩地,那现在一个人可以照看 1000 亩地,利润也可以变成三十几万。
在单位生产盈利遇到瓶颈的时候,智慧农业设备的存在可以让经营者力所能及地扩大种植范围,让经营者赚更多的钱。
▲ 田中的监测设备,太阳能发电,可评估天气、土壤等影响因素
和我们一起算了这笔经济账的覃禹君现在是飞手们的技术指导,专门培养年轻的飞手。
在做飞手前,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就是覃禹君和农业唯一的联系了。由于有情怀,看好行业发展,覃禹君在 2016 年放弃了自己的面料纺织品销售生意,开始做飞手。上岗前,他经历了半个月的培训,学会怎么飞,后来他却发现会飞远远不够。
以前纯做飞手,慢慢地做了农业之后才发现只是会飞还不行。慢慢去了解农药知识、病虫害知识、作物生长周期这些东西,包括植物的用营养供给知识都需要去深入了解。
▲ 原先测量田地还需要用它围着农田跑一圈,现在无人机就能自己搞定
2017 年,覃禹君的飞防服务面积是 4 万亩,2020 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 26 万亩。
但在今天,覃禹君更多的工作是在给飞手做技术指导,他现在的目标变为了更多的「育种」。2020 年,他培养了 200 个飞手,他希望这个数字在 2021 年可以翻一番。
▲ 覃禹君
在飞手们的教官看来,飞手现在是一种职业,但在未来它可能会是一种技能。
现在的农田经营者习惯请飞手来帮忙做农田管理。东北很多飞手的时间是被抢着预定的,经营者守在农田旁边,这边预定的田地工作完,马上就把无人机运到自家田地旁边。
但在未来,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人或许都会自己做飞手。像承包了 100 亩稻田的陈火森虽然本人不是飞手,他 94 年的女儿却也承担起了这部分的工作。
▲ 最右是陈火森的女儿,她也是一个飞手
和传统的农民比起来,今天的新农人显得酷得多。他们用着更高科技的设备,种着高效率的农田,让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也有了田地旁胜券在握的从容。但比起工具的革新,他们更大的不同或许体现在种植的理念上。
覃禹君在利用无人机在做病虫害防治的时候,就和传统的农民不一样。
覃禹君所代表的新农人们做的工作更多是植物保护,他们的目的是保护农作物,不是把虫子全部杀死。举个例子,在 1 万只虫子会威胁作物的情况下,新农人会把虫子控制到 3000-5000 只——一个不威胁作物的数量。
不是说留下几千只虫子对作物更有意义,这更多还是出于生态的考虑。
它不是看有没有益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如果说我们世界上没有蜜蜂会怎样?
益虫它也要吃害虫,它本身是一个生态的平衡的问题。往常喷农药毒杀所有的虫子,相当于把益虫的食物来源全部杀死了,益虫它也活不了。这种观念不一样,我们也在推动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