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品牌一跃成为新的“球鞋王”,让掺于其中的李宁和得物有喜有忧。
近日,在得物等球鞋交易平台上,一款发售价 1499 元的李宁韦德之道球鞋被炒到近 5 万元,价格暴涨 31 倍,让不少人直呼李宁已高攀不起。
虽然得物已作出下架处理。但让人们疑惑的是:
平台虽然口喊“鞋穿不炒”,但为何潮鞋风波频发且屡禁不止?为何都在被点名批评后才下架?所标价格波动过大难道没有及时监控?…… 平台到底是管理者还是“帮凶”,其中的界限已愈发模糊。
面对重重争议,品牌方与平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的机遇面前,建立和构建新的市场秩序。
靠炒鞋发家致富,放在以前就是投机倒把。不过,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有需求就有生意。
品牌方、鞋贩子、平台组成的炒鞋体系利用的就是市场供需关系,通过定价和发售量策略的调整,来掌控不同配色鞋款的价格体系,在用户间形成一条价格鄙视链。
耐克 AJ1 系列就是通过限量发售的方式,在款式、配色、标签等方面进行档次划分,一些热门的鞋款在官网、线下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买不到的。在淘宝、得物、nice 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好看的配色,一般都比较贵。尤其是限量联名款、明星同款,更是被炒到高于发售价数倍的价格。
李宁也谙熟其道,并已成功出师。
实际上,李宁的高端球鞋限量发售情况已存在许久,只是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大规模关注,且价格暴涨数十倍。
李宁此前发售的韦德之道 7 全明星配色仅发售 232 双,韦德之道百衲衣仅发售 333。相比较耐克的限量发售一般控制在几千双或者几万双,李宁的策略似乎更狠。在得物平台上,抢手货韦德之道 7 全明星配色价格卖到了一万元左右。虽然没有被炒至 5 万元那款已下架鞋款那么夸张,但这个价格也已远远超出售价。
此次突遭哄抬价格,主要原因还是“新疆棉”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将目光转向国产品牌,鞋贩子从中操控和运作,从而助长了部分鞋款的炒价风气。
不过,在整体炒鞋市场来看,耐克、阿迪的鞋款仍然是热销款。尤其明星同款,即使已经停止代言合作,但热门鞋码售价在万元左右的不在少数。
▲得物上王源同款 AJ 售价最高达 1.64 万
一位熟悉抢鞋市场的大学生告诉新浪科技,整体而言,耐克和阿迪在炒鞋市场上,在新疆棉事件后经历了短暂的降温,但现在又回到原状,与之前基本没啥变化,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只不过李宁的份额提升了。
4 月 10 日,李宁在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发售了韦德之道 9 全新配色“绽放”,鞋面的设计灵感源于浪漫樱花季,鞋身是由白渐粉的颜色。在一百多家店 + 限制购买条件 + 两轮抽签的较为宽松的售卖规则下,系列鞋款均已售空。
此外,李宁惟吾系列呼声也极高,在新联名鞋款发售现场,一度出现了数千人争夺限量款发售的场面。目前,这两款鞋在得物 App 上,价格上涨了至少 300 元,一些热门鞋码更是上涨了 900 元。
一直以来,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运动鞋服市场和生产能力,却未能在品牌市场赢得主流地位。相比耐克而言,李宁虽然仍是小弟,但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作为国潮之光,它迎来了巨大的机遇。
当然,尽管大家的爱国情怀为李宁等国产品牌的销量带来了一定的利好,但风波过后,品牌更需要的是借着契机解决自身的问题,更良性地发展,从产品的功能、设计、质量等方面收获市场认可,而不是市场营销策略。
对于得物、nice 等平台来说,出圈也带来了机会。它们从原本小众的球鞋交易平台,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2020 年年初,得物在宣布更名后,为扩大影响力和升级品牌调性,更加强调了内容社区的属性。更名后的得物更像是炒鞋版的小红书,有种草、推荐、分享等内容信息流,有电商板块,也有鉴定、球鞋转卖等服务。
但作为平台方,它们的责任和挑战也更重。
品牌方限量发售的热门鞋款一旦进入炒卖的二级市场,就从消费品性质变成了货币类产品。
得物等第三方平台,也正是从这样的生意中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与官方售价的价格差以及不同的交易流程,造成了其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之间最大的差异化。
在得物 App 上,买家下单后,卖家先把货品快递到得物官方,由得物合作的多位专业鉴别师经过鉴别流程鉴定为正品,并对货品瑕疵分级查验后,再由得物 App 将货品快递给买家,买卖双方完成交易。
平台也从中探索出了一套特殊的商业模式。
在球鞋转卖的过程中,平台商品查验鉴别等品控服务,并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成本费用。一般情况下,相关技术服务费由卖家向平台支付,当然这实际也算到了售价里面。而且买家因为个人原因发起退货时,需要承担订单产生的查验服务、物流服务等成本费用。
在得物平台上,商品寄卖的手续费是商品定价的 3%、5% 不等。此外,卖家还需要支付转账手续费、查验费、鉴别费、包装服务费,甚至洗护费等费用。
对于第三方转卖来说,鞋卖的越贵,循环买卖的次数越高,平台收取的费用就越高,也就越有利可图。当然,在这其中,平台相应也会付出运营成本,包括鉴定师的费用、物流、仓储等费用。
显然,球鞋市场是个暴利行业。就连腾讯、拼多多这样的巨头,也眼馋这块蛋糕。
去年 4 月,拼多多就上线“多多潮鞋馆”,并推出超 600 款球鞋参与百亿补贴低价销售,还与国内两大权威球鞋鉴别平台“get”“知解”达成鉴别服务合作。通过引入第三方鉴别平台的方式,拼多多在潮鞋市场上完成了验证服务闭环。
就连腾讯也上线了潮流社区“嚯”,对标得物、nice。集潮流内容社区与电商交易为一体,同时嚯平台还提供严格的鉴定和质检服务。
不过,炒鞋有风险,这个赛道一直以来就存在较大的争议。
早在 2019 年,央行就在《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简报中提到,“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同年 10 月,针对疯狂的炒鞋市场,央视点名批评了当时还未更名得物的毒 App、nice 等 10 家炒鞋平台不正规的市场行为。
相关事件发生后,得物发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书,呼吁行业自律。
2020 年 6 月 29 日,得物再次被中消协点名,据中消协 618 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得物在监测期内共被搜到 8735 条相关负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分析指出,一方面炒鞋玩家的投机行为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买家付钱后无法发货无法退款,甚至是球鞋电商失联的现象,炒鞋从个人玩家扩大到平台,一旦平台出现问题,炒鞋玩家则可能面临鞋财两空的情况。
尽管一直喊着“鞋穿不炒”,但得物的收入来源还得靠炒鞋。在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和商业利益面前,得物也只能暂时下架价格波动较大的鞋款。不过,波动情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平台上,高于发售价数倍以上,售价万元的鞋款仍大量存在。
虽然得物定位是不干涉用户定价的 C2C 二手交易平台,但是卖家和买家之间并不能交流,信息不透明,买家没有享受对商品充分的知情权。从而导致商品到手后不合适再退货会支持一笔费用。
而且平台的技术服务费收取标准也不一致。在黑猫投诉上不少卖家就曾反映得物变相多收取技术服务费,“上架时技术服务费是 2.5%,买家拍下后变成了 5%,平台存在欺诈行为多收卖家技术服务费,期间多次联系客服无果。”
采用的“先鉴别、后发货”的模式,得物在正品保障方面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了相应的商业模式。但由于鉴定过程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因为鉴定师水平不一、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或者人手不足、坚定量大等问题,都有可能会造成鉴定失误的情况,从业导致平台上假货现象的存在。
对于得物等第三方潮品转卖平台来说,不仅需要在商业和市场秩序之间做好平衡,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更需要修炼内功,优化自身服务和管理。
在新的市场机会面前,得物等第三方潮品转卖平台也面临更严苛的市场监管,需要在商业和市场秩序的规范之间做好平衡。
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平台在中间费用收取和价格体系管控上,应该更加规范和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