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们不说,别的媒体今天也必然会反复提醒你,今天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
虽然常有人调侃中国人只有在今天才会宣传读书,过后还是该追剧的追剧,该王者的王者,但我相信真实情况不尽然是这样——火爆的知识付费与以每年两位数速度增长的图书码洋(图书定价总额)清楚地表明,读书与广义上的知识获取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兴趣清单。
在我看来,很多人不热衷于读书,根本原因是读书是一种有门槛的活动。最重要的当然是时间问题。人们忙于生活很难抽出时间,况且被学习工作折磨得身心交瘁的他们往往也更喜欢轻松的娱乐消遣;其次,买书和放书的成本同样构成了一项门槛;更何况,与电影、音乐一样,挑选一本好书需要长久积累的经验,「新手」面对茫茫作品时总是会无从下手。
第一个问题也许暂时无法解决,但借助合适的工具,能够很大程度地克服后两个阻碍因素。不想花太多钱买书?没地方放书?不知道看什么书?这些问题,都可以指向同一个回答——微信读书。
微信读书好在哪?
无限卡薅羊毛教程
如何挑一本好书?
与众多早在 2000 年代诞生的前辈相比,2015 年才出现的微信读书算得上是数字阅读领域的新面孔。但借助优秀的用户体验,在除裂变营销活动外几无其他任何曝光的情况下,微信读书仍然快速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到 2019 年底日活跃用户便达到 500 万人,年阅读用户数更高达 1.15 亿人。
微信读书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吸引到那么多死忠粉丝?
毋庸讳言,最重要的当然是免费。与其他数字阅读应用相比,微信读书的策略显得尤为大方:只要有无限卡天数,便能随意访问书城内一切出版书和有声内容。而获得「免费无限卡」的办法也非常多,像是新用户注册、每周组队抽奖、读书小队、集赞、翻卡、无限阅读日等途径都能获取无限卡天数,四舍五入等于白嫖。后面我还会仔细说说领取无限卡天数的具体方法。
其次,微信读书甚至做到了连微信自己都没能做到的事,那便是打通了所有终端。网页版、手机版、iPad 版、墨水屏版……几乎在任何设备上都能使用微信读书,实现多终端同步的阅读体验,单凭这一点它就远胜于与硬件绑定的 Kindle 与多看等竞争对手。
微信读书甚至允许自行上传电子书到你的书架(当前支持 txt/pdf/epub 格式),书城里没有的书照样可以多终端同步阅读。
微信在社交产品设计上的深厚积累也在微信读书身上得到了体现。微信读书里充斥着社交化设计:你可以添加好友看他们最近读了什么书,在读书排行榜上比较每周阅读时长,甚至能看到微信好友最近给哪些公众号文章点了「在看」。
读书时,你也能看到其他书友集中划线的段落以及他们对某段文字发表的「想法」,你当然可以也写写自己的想法或是在别人的想法下评论交流。
不喜欢社交?各种社交功能都给你预留了关闭选项。读书排行榜可以关、个性化推荐可以关、私信也可以关。有一些不想别人知道你在读的书还可以用「私密阅读」功能隐藏动态,甚至还有「替身书架」功能,让别人以为你读的都是高大上的书,属于是把用户的小心思都拿捏得死死的。
但当初吸引我用微信读书的原因,其实是「漂亮」。
当其他阅读软件还醉心于糟糕的传统仿真翻页动画时,微信读书 app 已经在设计上实现了「现代化」,版式、字体和动画效果精致且流畅,放在几年前那就是「降维打击」。
时至今日,我个人也不认为有哪家国内主流阅读应用在设计上能比微信读书更好,哪怕是以设计闻名的网易蜗牛读书。
你可能没用过微信读书,却很可能已经在微信上见过别人转发的微信读书小程序,在我的印象中,其出现频率仅次于拼多多。
其实,他们转发都是为了领取无限卡。既然免费就能看书,没有理由不薅这个羊毛。
当然,新用户是不用担心无限卡来源的——新用户注册会发放 30 天无限卡,天数用完以后还会继续赠送,少说也要两三个月以后才会脱离「新手保护期」。
至于老用户,如上文所说,照样有许多获赠无限卡的途径,它们分别是:
每周六中午 12: 00 左右,上期组队抽奖开奖后,你都可以发起一次新的组队。只要找来 5 人加入一支队伍,那么队伍中的所有人都能参与下周六同一时间的开奖。理论上说,奖品有 2 天、5 天、7 天、30 天乃至终身无限卡,但现实不是理论,基本上最终得到的都是 2 天。
比起将活动转发到日常群聊里讨人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专事专办。许多微信读书用户会创建专门用于转发活动的群聊,找不到这样的群也没关系,Chrome 有个叫「微信读书助手」的扩展,它能把有需求的用户都凑合起来,扫描扩展提供的二维码便能加入到某个有缘人的小队中参与抽奖。
「翻一翻」活动会在每周二中午刷新,每期活动中用户都可以通过翻卡片获得卡币(用于购买电子书)、无限卡、电子书等奖励,幸运的话,5 天无限卡就到手了。
用户每天有一次机会参与类似于趣味知识问答的「每日一答」活动,连续答对 12 道题就能与其他通关者平分 100 万天无限卡,考虑到每天过关人数约为 30 万~60 万,过关一般能拿到 1~2 天无限卡。
此外,每日一答通关以及与其他用户的问答 PK 胜利均能获取积分,而积分又可以在积分商城里继续兑换无限卡。
每期活动会有 6 张 2 天联名卡,每张卡片集齐来自其他用户的 2 个赞即可兑换。换言之,每 2 个赞可以获得 2 天无限卡,12 天封顶。
在每周读书时长排行榜右上角有一个「时长兑福利」的入口,每周读书满 1、3、5 天时均能兑换一天无限卡,这里又有 3 天无限卡进账。当然,时长也可以用来兑换书币购买永不会过期的单本电子书,但在无限卡面前书币几乎毫无性价比可言,它更像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无限卡推出以后便丧失了价值。
凑满 3 个人,就能成立一支「读书小队」,在 21 天的积分周期内,每名队员登录、读书、互动评论与参加每日一答都能获取积分,当队伍积分达到 20、60、80 分时,每名队员都能分别获得 2 天无限卡、5 书币和 5 天无限卡奖励,当积分到 100 分时,还可以参加「终极抽奖」。
如果 3 人读书小队积分达到 60 分,则在下一个积分周期到来时会自动升级为 6 人小队,积分门槛更高,但奖品也更多。
这点很好理解,邀请新用户或 30 天未阅读用户回来阅读,都能够获得 3 天无限卡。
「羊毛」数量之多,以至于你不必参与全部活动,就足以让无限卡天数增长速度超过消耗速度。实际上,在活动奖励力度更大的去年,很多用户已经积累了上千天的无限卡,不花一分钱「白嫖」三年完全是可行的。
当然,免费的东西总有代价,没有任何公司能承受永远不挣钱的业务,于是从去年开始,微信读书便逐渐「收网」,希望免费无限卡用户也能去购买增值服务。
无限卡发放数量缩减的同时,免费无限卡的体验也开始受到限制,比如说书架添加书籍的上限被定在 500 本,阅读时也会越来越频繁地弹窗提醒「你正在使用免费无限卡」(好歹不是手游广告),换着花样逼用户花钱买「付费无限卡」服务摆脱广告骚扰。毕竟,除了故意限制用户体验,他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能让用户乖乖付钱了。
天下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但话说回来,要是你花了钱的话,那这顿午餐的水准也还是对得起价格的。
微信读书的付费会员并不贵,连续包月价格为 19 元/月,在每周一「无限会员日」当天以及最近世界读书日活动期间,年卡更是只要 168 元,折合不到每天 5 毛钱就能让重度松鼠症的我在书架上塞 3000 本书,这样的交易很公道。
更别说,我还是个非常喜欢买纸质书的人,哪怕是微信读书上有的书,只要我觉得内容足够好都会买一本纸质版,权当支持作者与出版社。而微信读书也和京东联手提供了纸质书购买服务,且付费会员每月都能领取运费券和满减券,算下来买书相当于定价的 4~4.5 折,一年多买几次书,付费会员大概就「回本」了。
微信读书账号注册了, 无限卡也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挑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在找书方面,排行榜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说,微信读书的「书城」页面就有 TOP200 热门新书榜单,在里面确实能找到许多有趣的书籍。
但微信读书排行榜所反映的是大众的口味,而大众并不特别擅长选书,这也是为什么,排行榜上往往鱼龙混杂,严谨出色的学术著作跟伪科学毒鸡汤紧挨着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因此,专业人士提供的榜单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
▲ 百道好书网的分类推荐列表
像「新京报书评周刊」「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界面文化」与「百道好书网」等以出版领域专业人士为支撑的网站和公众号会定期发布他们的荐书书单,参考这些意见有助于筛选出更好的作品。
要说筛选,最直观且客观的方法无疑是图书评分。
微信读书本身就自带有评分系统,根据读完后给出「好看」「一般」「不行」几种评价的人数比例,微信读书会给出他们的「推荐值」。据我的经验,这个推荐值确实能较好地反映书籍的质量。
然而只有三个选项的评分终究稍显模糊,而且微信读书上许多书都乏人问津,评价人数不足以生成推荐值,这时候求助于豆瓣读书或 Goodreads 等老牌图书评分网站就是个好办法。
豆瓣和知乎上常常能看见有人总结购书经验时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买书一定要看出版社」,但这种看法哪怕不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很多书的内容跟出版社没多大关系。
按照国家规定,只有指定的出版机构才能获得国家分配的书号,图书必须要有书号才称得上正规出版物。但很多新兴的民营图书策划公司无法分配到书号,于是他们会和传统出版社合作,在自行完成策划、写作、审校与装帧等主要工作后再交给出版社出版,这些背后的策划者就是书商。像人有专业分工,每家书商也都有自己侧重的策划方向。
大家最熟知的例子,可能是马尔克斯、萨拉马戈与东野圭吾的很多作品都由南海出版社出版,但实际上完成图书策划工作的,是背后的书商「新经典文化」。同理,由书商「读库」策划的读本会交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在微信读书里,书商以「版权方」的名义出现,包括中信出版集团、博集新媒、后浪出版、理想国 imaginist、湛卢文化、果麦文化等著名书商都已进驻微信读书并开通了自己的版权方页面,只要搜索它们的名字就能找到对应主页,顺便也能浏览它们的最新上架书籍,从而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微信读书支持搜索书籍全文,善用这一点, 就能够找到不少好书。
一个例子是,用搜索可以找到系列丛书的全部书籍。如中信出版社的「比较译丛」之于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东方编译所译丛」之于政治学,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丛书。考虑到丛书中的每一本开头都会有一个提到丛书名的「总序」,那么只要搜索丛书名字,就能罗列出从书中的所有上架作品。
此外,一定学术领域之内的专家们通常都是「熟人」,而且他们还经常会在著作里相互引用对方的研究成果。因此,只要知道一个可靠的科学家名字,就能够通过搜索他的名字,找到其他提到过这个名字的专业著作。像我搜索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的名字,便发现了尼克·莱恩、侯世达、加来道雄等顶尖科学家兼科普作家的作品。
也许从数据上说,微信读书的活跃用户量远逊于众多以网文为主打的免费阅读 app,但「深度阅读」与「慢商业化」的策略让它在流量时代仍然保留着一份独立气质。
也许在变现压力下,它也会像知乎一样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策马狂奔,但至少在今天,它还是一款值得推荐给每个读书人的优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