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不到的 H-1B,拿不到的工作签:高科技人才难留美国

观点
2021
04/26
08:36
亚设网
分享

前言:H-1B 工作签证原本是美国政府留住高学历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但随着外包公司近年来滥用工作签证,申请人数不断飙升增加,抽签机制存在严重漏洞视,H-1B 也逐渐变成一张难以兑现的空白支票,把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拒之门外。

抽不到的 H-1B,拿不到的工作签:高科技人才难留美国

抽签其实是玄学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真的特别特别失望。怎么会这么背呢?做什么都没了兴趣。”王晓沮丧地说。3 月 27 日那天下午,正在工作的他接到律师的电话,却没有等到想要的结果。和去年一样,他还是没有抽中工作签证,没法在美国正式开始工作。

合上眼前的笔记本,他的脑子一片空白。自己的 OPT 快到期了,必须做出最终决定:要么直接回国找工作,要么在这里继续上学,以 CPT 的方式兼职工作,期待明年第三次抽签能好运。经历几天的反复思考后,加州州立大学硕士毕业的王晓最终决定留在这里,明年再来一次。“我暂时还不想回去,想先在美国工作几年积累一下。”(注:OPT 是应届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许可,CPT 是在读学生的兼职工作许可。)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很多在美国毕业的中国留学生都会像王晓这样,经历一场无能为力的忐忑不安。对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说,想要继续留在美国工作,现在必须通过抽签,拿到一张工作签证。而在硅谷资深移民律师任嘉彤看来,抽签其实是种玄学,因为能否中签完全不取决于个人。

这张工作签证就是 H-1B,是美国政府专门为引进海外高技术人才创建的非移民签证项目,到今年正好有 30 年历史。目前是由美国公民与移民事务处 (USCIS) 每年审批发放 8.5 万张,其中 2 万张保留给在美国高校获得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才。

H-1B 是和雇佣关系绑定的,必须由美国雇主申请。如果随后跳槽或者失业,那么签证持有者需要在雇佣关系结束的 60 天内找到新雇主承接工作签证 (同样需要审批),以避免签证失效而被迫离境。这个签证有效期三年,三年后可以顺延一次。但如果雇主在六年内替员工申请绿卡 (杰出人才也可以自己申请),那么 H-1B 可以继续顺延,除非绿卡申请遭到否决。

H-1B 工作签证都发给了哪些人?以 USCIS 2019 财年的官方统计数据举例,计算机相关职位所占比重超过 66%,25-34 岁的青年人占比高达 62.4%,印度人占比高达 70%,年薪中位数高达 9.8 万美元。谷歌 CEO 皮查伊 (Sandar Pichai)、微软 CEO 纳德拉 (Satyr Nadella) 等印度裔商界领袖当初都是来美国留学,而后通过 H-1B 签证开始工作。同样,李彦宏和黄峥等中国科技企业家最早也是通过这一签证在美国工作,为后来回国创业积累经验。

然而,由于近年来 H-1B 申请人数远远超过年度配额,USCIS 只能对申请者先进行抽签,幸运中签之后再进行审批。为了优先保障高学历人才,抽签也是分两批进行:即先抽出 6.5 万张中签者,没有中签的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继续抽那 2 万张。(抽签规则明年可能会进行调整)

如今高盛工作的杰西 2012 年顺利申请工作签证进入金融行业。在纽约获得硕士学位的她回忆说,“那几年根本就不需要抽签,甚至到了夏天配额都没满。找到工作直接提交申请就可以,也很少有没过的。基本上我认识的留学生,想留下都留下了。”

抽不到的 H-1B,拿不到的工作签:高科技人才难留美国

实际上,她是幸运的。因为不需要抽签的好时光只限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就业艰难的那几年。从 2013 年开始,H-1B 的申请人数就开始远远超过年度配额。那年之后,中国留学生想留在美国,除了要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要看是否能够幸运中签。

有人四次都不中

H-1B 申请到底有多火爆?过去七八年时间,虽然每年申请人数有所起伏,但基本保持在 20 万左右,奥巴 马政府最后两年都超过了 23 万,这意味着中签率只有不到四成。尽管特朗 普上台之后大幅收紧 H-1B 审批,申请人数也只是回落到 19 万。

但随着 2020 年注册抽签模式进行调整,H-1B 申请人数再度急剧飙升到 27.4 万人。今年的官方数据尚未公布,但据纽约资深移民律师曹英预计,总申请人数至少会超过 30 万,导致本就很低的中签率进一步下滑。

虽然硕士以上学历者比普通申请者要多一次抽签机会,但在庞大的申请基数下,依然有大批硕士毕业生怎么都抽不中,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失望。在我的采访中,有不少硕士毕业生都抽了三年,甚至还有四次不中的案例。

为什么能抽这么多次?尽管没有工作签证就不能正式工作,但现实情况中,如果留学生使用 OPT 和 CPT 的话,也可以继续留在美国工作,等待下一次抽签。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享受 36 个月的 OPT。

美国有多缺科技人才?美国每年有超过 14 万的 STEM 专业硕士毕业生,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外国学生。这意味着单靠美国自己的 STEM 毕业生根本不能满足科技行业的就业需求。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两个 STEM 生源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和加州的王晓一样,纽约大学硕士毕业的 Claire 也是连续两年没有中签。她也一样决定通过 CPT,在知名 K12 教育科技公司 Curriculum Associates 兼职工作。然而,明年能否中签她也不知道。她的一位同事连续使用 OPT 和 CPT,结果四年都没有中签。

此外,对一些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如果连续抽签不中,还有另外一个选择:暂时离开美国,转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分公司工作,来年继续抽签申请 H-1B,或是办理 L1 工作签证回到美国工作。(L1 是跨国公司内部流动工作签证)

密歇根大学毕业的丁丁从 2016 年到 2018 年,连续三次没有中签。但她所效力的 Yelp 把丁丁转到了伦敦办公室。2019 年,第四次参加抽签的丁丁终于如愿中签,顺利申请 H-1B 回到加州工作。今年她跳槽去了 Snap。虽然前后抽了四次才拿到工作签证,但丁丁心态还不错。“其实我也没有特别执念,但 Yelp 给的 offer 不错,去伦敦生活工作也是特别的经历。总的来说,我还是幸运的,恰好还在疫情断航之前回到了加州。”

不过,即便可以暂时到海外工作,也会有诸多变数,更会直接打乱这些毕业生的工作安排。丁丁坦言,和她差不多时间去伦敦的朋友,19 年还是没抽中签。结果去年赶上新冠疫情,其公司总部又裁剪规模,就失去了回来的机会。

甲骨文工作的 Sewell 在加州大学 STEM 专业硕士毕业,今年第二次抽签不中,他明年还有一次机会。“虽然甲骨文会安排三次不中的员工先去加拿大工作,但我们老板自己也说,去其他地方工作是个很大挑战,能保住工作就不错了,晋升更是很难。我一个朋友在 LinkedIn 今年第三次抽签还是没中,结果公司的异国调动政策发生了变化,她就只能回国了。”

外包行业太滥用

为什么 H-1B 申请者会这么多?除了美国经济复苏带动高技术岗位需求增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大量技术外包公司盯上了了 H-1B 工作签证,将这作为他们盈利业务模式的基石。

这些俗称 ICC 的外包公司大批量为外国员工申请美国工作签证,再将以低廉的薪酬将他们派遣到美国企业工作,ICC 从中可以获得大约 20% 的薪酬利润。诸多美国企业也乐意使用派遣员工,以大幅降低薪酬成本。而另一方面,那些外国员工也渴望获得美国工作签证以及宝贵工作经验,作为跳板未来正式落户美国。对外包公司、外国员工和美国企业来说,这看起来是个三赢业务模式。

然而,美国智库组织经济政策研究院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等机构,以及伊利诺伊州民主党参议员杜宾 (Dick Durbin) 等议员多年来一直在抨击外包公司滥用 H-1B 工作签证这个原本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机制,拉低高技术就业岗位薪酬,还夺走了美国公民的就业岗位。

抽不到的 H-1B,拿不到的工作签:高科技人才难留美国

外包公司有多滥用 H-1B 签证?印度前商务部长 Kamal Nath 曾经公开承认,H-1B 已经成为了外包签证,成为印度软件外包行业的一个关键业务模式。过去十多年时间,Infosys、Tata、Cognizant 等印度软件外包巨头每年都在 H-1B 申请数量榜上名列前茅。

USCIS 2020 财年的数据显示,获得 H-1B 工作签证最多的前 30 家公司总计获得超过 3.3 万张签证,占据年度总额度的近四成。而在这 30 家公司中,有 17 家都是外包公司,他们总计获得超过两万张 H-1B,占据了年度总额度的近四分之一。

如果从提交申请数量来看,每年申请 H-1B 签证最多的企业不是美国的科技巨头,而是 Infosys、Tata 这样的印度外包巨头。外包公司 Infosys 那年获得的 H-1B 签证超过 3500 张,甚至比微软和谷歌加起来还多,更是 Facebook 的三倍。

在 H-1B 签证申请排名前十的公司里面,只有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大科技巨头不是外包模式,再往后的 Facebook 就排在第 11 位了。当然,谷歌等巨头也在大量使用外包员工。谷歌半数以上的员工都是外包员工,他们的薪酬福利都远远低于正式员工 (据 GlassDoor 统计,两者平均年薪分别为 9 万和 13 万美元)。

通过外包公司申请 H-1B 签证最多的国家毫无疑问是印度。USCIS 的数据显示,从 2017 年到 2019 年,70% 的 H-1B 工作签证都发给了印度申请者。大量印度软件人才每年源源不断的来到硅谷,也是硅谷科技巨头印度员工泛滥的直接原因。

中国和印度是美国高校最大的两个 STEM 专业生源国,学生人数大体相当,但落实到 H-1B 工作签证上,最终拿到签证的印度人数却是中国大陆人的六倍以上。除了中国留学生更愿意回国发展之外,印度软件外包公司滥用 H-1B 无疑也是这种严重失衡现象的重要原因。

电子抽签难上难

如果说之前的 H-1B 中签率已经很低的话,那么去年开始的电子注册抽签新规则更让中国留学生们感到希望渺茫。原本不到四成的中签率进一步下滑,现在硕士以上学历的中签率都不到三分之一,而本科生中签率甚至不到两成。“按照我们公司内部统计,去年硕士学历中签率至少有 40%,今年甚至 30% 都没有。”甲骨文的 Sewell 介绍说。

据纽约移民律师曹英介绍,去年特朗 普政府开始对 H-1B 工作签证抽签流程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往申请人需要从一开始就准备和提交全套申请材料,没有抽中签的申请材料会直接退还。而新抽签规则下,申请人只要进行简单网上注册就可以抽签,中签之后再继续提交完整申请材料。提交资料和抽签的时间也从原先的 4 月改成了 3 月份。

为什么要改成这样?硅谷移民律师任嘉彤这样解释说:USCIS 可以减轻工作负担,处理的案件数大幅减少,申请人也减少了资金浪费。因为以往申请人要支付高额的律师费准备材料,如果没有中签就等于白白浪费金钱;而现在他们完全可以抽中签之后再去花钱找律师,没中签就不用掏钱了。

然而,USCIS 或许没有预料到,简化程序的电子注册抽签却导致了申请人次急剧飙升。因为现在申请人只要提交 10 美元就可以在线申请,也不需要准备完整的材料。去年抽签改革第一年,H-1B 申请人数直接从原本稳定的 20 万飙升到 27.5 万,增长了将近四成,而中签率也随之大幅下滑。

今年的 H-1B 申请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曹英律师预计,今年申请数字很可能会超过 30 万人,她律所代理案件的中签率只有三分之一。这已经算高的,因为其他几个移民律所代理的硕士申请人中签率甚至还不到三成。

在北美华人论坛一亩三分地上,关于 H1B 被滥用的话题已经沸反盈天。让很多中国留学生感到尤其愤怒的是,原本很多印度申请者就会通过多家公司申请来提高中签几率 (因为有大量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可以选择)。现在改成电子注册,更刺激了他们提交更多的抽签申请,反正只要填写简单资料缴纳 10 美元就可以注册抽签。

抽不到的 H-1B,拿不到的工作签:高科技人才难留美国

在 Facebook 一个关于 H-1B 的群组里,一位毕业于德州大学的印度软件工程师 Saket Sompalli 宣称自己提交了 12 份签证申请,结果有 8 个申请都中签了,现在他发愁自己应该选择哪家公司。这个有意无意的炫耀帖子顿时引发了中国留学生们的公愤。这个帖子在发布了 25 天之后,目前依然存在。

在一亩三分地论坛上,一位连续两年没有中签的中国留学生说,我们都是找到工作才提交申请,雇佣关系都是真实的,而他们一个人提交一串挂靠的申请,哪个申请中签了再去提交资料。老老实实找工作的我们怎么和他们拼中签率?!

甲骨文工作的 Sewell 对这个话题有话说。他曾经在论坛上建议中国留学生不要太老实,尤其是最后一次抽签的同学,应该学习印度同行的经验,也可以找外包公司提交多次申请。但他的呼吁并没有得到响应。“很多人都骂我带坏了风气,在误导大家学印度人,因为这样会有被查的风险。后来我就不说话了。”Sewell 说。

实际上,美国法律并没有禁止一个申请者提交多个申请,因为一个人也可能拿到多份工作合同邀请;但是利用虚假的雇佣关系提交签证申请,这就是属于作假了。即便抽到了签,USCIS 也会在后续审核中驳回那些雇佣关系存疑的申请。

堵住滥用不容易

那么 USCIS 会主动堵住这个漏洞吗?硅谷的任律师看来,“没有迹象表明 USCIS 会重新改回原先的抽签方式,他们也没有出台有效的措施遏制恶意通过多家公司进行注册的行为。”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的小聂三年两次抽签都没拿到 H-1B。“我是搞数据的,USCIS 想解决滥用其实很容易,在数据库里写个简单的查询语句就行。现在中签率这么低,还不严格追查滥用现象,只能说明 USCIS 不重视。新的抽签系统造假成本太低了,结果就是驱逐人才,留下了弄虚造假的人。”

抽不到的 H-1B,拿不到的工作签:高科技人才难留美国

如果说之前中国留学生还只是背后吐槽的话,那么这一次他们决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一亩三亩地的 StopH1BAbuse 小组 (停止滥用 H-1B) 向杜宾参议员递交了公开信,请求这位长期呼吁堵住外包公司滥用 H-1B 的民主党参议员推动相关立法。

我看到的这份公开信详细列出了中国留学生们对 H-1B 申请和审批流程的改进建议,可以有效堵住一个人挂靠多家外包公司提交多份申请。但修订法律前景并不乐观,杜宾参议员过去五年已经三次提出 H-1B 改革草案,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参议员支持。

这其中显然存在政治因素。印度裔在美国商界有着很大的势力,不仅诸多巨头企业 CEO 都是印度裔,中高层里更是比比皆是;而他们也在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投入巨资进行政治游说。美国参议院的“印度小组”(India Caucus) 包括了来自两党的近三十名议员,他们也是 S386 法案的主要推动者。(注:S386 法案主张在职业绿卡排期中取消国别额度限制,或将导致规模庞大的印度移民彻底主导美国的职业绿卡。)

另一方面,StopH1BAbuse 小组还在积极联系律师准备通过集体诉讼 USCIS 来维权。牵头起诉的博主 Dulala 在论坛里写到,“我们可以平淡接受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但我们也要有勇气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一年年的抽不中,我们不能一点努力都不付出啊!不能让人骑在头上欺负了。”

我采访的几乎所有留学生,都对这一可能的诉讼表示了明确支持,有的更希望捐款参与其中。“北美华人团结在一起维护自己的权益,我觉得是很正当、很值得支持的。除此之外,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小聂这样说。

起诉政府有用吗?曹英律师认为,诉讼是促使美国政府改变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去年特朗 普政府的 H-1B 冻结令和工资标准,都在遭到起诉后被叫停。值得一提的是,曹英律师是美国华人微信联合会的主要创始人,去年代表美国华人起诉特朗 普政府的微信禁令,并成功申请到了联邦法官禁令,创下了华人起诉美国总统行政令的成功先河。

偶尔会想起湾区

排斥移民的特 朗普卸任了,拜 登上台之后会改善吗?王晓曾经对此寄予厚望。然而,今年的抽签并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今年年底按计划实施 H-1B 薪酬新规的话,或许明年情况会有所改观,但前提是大幅提高的薪酬新规没有遭到诉讼而被叫停。任律师认为,这个新规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

拜 登目前的移民改革计划中并没有太多关于 H-1B 的内容。既没有扩大 H-1B 年度额度的计划,也没有堵住外包公司滥用申请的想法,只是建议在美国拿到 STEM 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必受到额度限制。显然,在拜 登的移民改革规划中,留住高学历技术人才的优先级别远远不如给梦想者们 (从小随父母来到美国的非法移民) 提供合法身份。

在曹英律师看来,移民改革议案原封不动通过的可能性很低很低,两党肯定会进行诸多博弈。要调整移民法案难度很大。而任律师也认为,议案还需要经过参众两院讨论与投票,现在讨论最终结果为时过早。

原本美国专门用来吸引高学历技术人才的 H-1B 签证,现在已经成为软件外包公司 ICC 们的业务模式基础;USCIS 任由他们利用漏洞多次提交申请拉低中签率,而美国企业真正需要的科技人才却得不到工作机会。这显然和 H-1B 签证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去年美国总统竞选初选中,华裔候选人杨安泽曾经表示,(美国职业移民体系) 存在严重问题,把那些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外国人才赶回去,导致了人才流失,损害的是美国利益。

那么,拿不到工作签证的这些中国留学生们是否考虑回国工作呢?除了疫情爆发的去年,中国平均每年都有 30 多万学生赴美留学,而每年能拿到 H-1B 签证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大陆申请者只有 1 万多人。显然,大部分留学生并没有留在美国。

新冠疫情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些留学生的去留决定。在王晓看来,加州很快就会全面疫苗接种,生活工作也会逐渐恢复正常,“而且现在回国也不是那么容易,机票那么贵,还要去做双阴性检测申请绿码”。

在纽约计算机科学硕士毕业的波子去年加入杜比公司 (Dolby),今年第一次抽签未中,他准备明年再次抽签。不过波子并不是那么看重抽签,因为他打算过几年就回国。“骨子里还是中国人,更适合国内的文化,就打算在这边先工作几年,然后寻找回国机会。”

哥大毕业的小聂目前挂着 CPT 在美国金融企业 Capital One 工作,打算明年再次试试运气。她也觉得拜 登的移民改革前景不明,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但至少比特朗 普时期强。

但她也坦言,自己在 LinkedIn 上经常看到字节跳动等国内科技巨头在招人,工作机会很多;相比之下,印度同事就坦言自己绝对不会回印度。小聂解释说,自己之所以现在没回国,只是觉得如果在国外达到 Senior 的级别再回国,可能会比较有竞争优势。

江苏女孩 Coco 在旧金山大学硕士毕业之后,2016 和 2017 连续两年都没有抽中 H-1B 签证。那年正好又赶上章莹颖遇害事件,她的父母对美国社会的治安深感担忧,希望女儿回国发展。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五年的 Coco 于是回到了上海,目前在美团从事产品运营工作。

回国四年后,Coco 聊起现在的状况心情很好。她对目前的职位和薪酬相当满意;还在父母的帮衬下,在上海买房落了脚。“湾区自然环境还不错,已经算是比较好玩了,但和国内比还是太无聊。那边开个甜点店都会排起长队。国内现在是啥都有,现在我在上海有朋友有家人,真的挺开心的。”

“而且在以前的美国公司,我觉得没有什么上升空间。回国之后才发现,国内职场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其实比美国工作要求更多。说实话,我偶尔也会想起加州,想起我曾经生活的那个湾区小城市。也许以后会去那边养老吧,至少生活真的很安逸。”

抽不到的 H-1B,拿不到的工作签:高科技人才难留美国

想起来在硅谷遇到的这个车牌,车主的心情溢于车牌。

备注:本文出现的人名有真名、英文和昵称,都是应采访者本人的要求。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