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最近有点难。
继产品抽检不合格被点名、“道歉门”事件后。4月29日,永辉一季度业绩再度暴雷,营收降幅约10%,净利大降99%。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零售业受电商冲击明显,而生鲜又是零售业务中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部分,因而相关企业的“反应”会比较大,永辉此前通过不断的合纵连横,引入更多合作伙伴希望进一步保持竞争优势,但是在疫情和电商的双重压力下,永辉的前景不容乐观。
转型过载、竞争加剧,永辉业绩承压一季度净利大降99%
4月29日,永辉披露了2020年全年及2021年一季度业绩情况。
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931.99亿元,同比增长 9.80%,主要来源于新开 Bravo门店的销售增长及线上销售增长;归母净利润17.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76%;归母扣非净利润5.8亿,同比下降45.35%。结合永辉2020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2.68%、归母净利增长35.36%至18.53亿、归母扣非净利增长19.90%至13.94亿的业绩表现来看,下半年公司运营情况似乎不佳,净利润方面反而呈负向变动。
对此,永辉表示,是由于受到疫情及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实体零售行业承压,同时,公司关闭了部分 mini 店,并且对长期亏损门店以及百佳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受此影响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5.35%。
另外,根据一季报来看,永辉运营危机更有加重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63.34亿,同比减少近10%;归母净利润2331.84万元,同比大降98.51%。永辉也在报告中坦言,结合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一季度公司实际业绩表现,以及市场上社区团购业务烧钱对公司业务的短期影响,公司预计2021年上半年营收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同时,考虑到2021年新租赁准则执行以及公司持有的部分金融资产公允价的回落,2021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可能出现亏损。
如此业绩,让不少投资者直呼:“又要跌停了!”
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净利润降幅99%不意味着主营业务一分不赚甚至亏本,因为净利润计算可能是在扣除其他资本支出后的数字。因此,实际业绩收益状况只看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占比是否保持稳定。为应对电商化竞争,永辉超市从门店连锁转型,在一些赛道可能会存在较长的资金投入周期,所以除了转型影响业绩数字外,传统业务上的竞争愈加激烈也是重要因素。
永辉产品又被点名,食安漩涡深陷难拔
事实上,除了业绩承压外,永辉近年来还多次陷入食品安全危机之中。就在财报披露前一天,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发布一则关于5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公告,其中,由安徽永辉超市有限公司六安海心沙分公司销售的冰猪蹄即被检测出五氯酚酸钠(以五氯酚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此外,不久前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永辉超市在福州、莆田、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彼时,永辉董秘张经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5个批次的品种相对于总数占比来说偏少,永辉每天自测量达3000多批次,很难兼顾所有商品。
针对这一说法,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自测量高并不能作为食品安全事故的托词,永辉作为一个知名的连锁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面对的是普罗大众,因而在自身产品安全把控这块更应该予以重视,并不能因为量大就忽视掉小众情况。
据此前媒体报道,2018年以来,永辉超市在北京、福建、浙江、安徽等地的门店,多次出现在当地食药监局的“不合格”名单中。据新京报记者统计,仅在去年10月至11月期间,永辉超市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就12次被曝食安卫生问题。蓝鲸记者梳理发现,在上述提到的各类抽检中,永辉超市的生鲜农产品曾多次上榜,而与此形成强烈“呼应”的是,在永辉官网中,生鲜农产品业务仍是其作为宣传的重点之一,如此来看,似乎有些戏谑。
新华网评指出,刻意避开消费者真正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谈,有意模糊概念,用一堆数字来回应关切,用轻飘飘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这样的大事,永辉超市如此敷衍、辩解让人不满,也令人心惊。没抽检的产品还有多少是不合格的?还能不能让人放心买买买了?
面对屡次出现食安问题以及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永辉超市也不得不在本月中旬发公告予以致歉:公司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向广大消费者、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致以真诚的歉意,管理层对该事件自查自纠,深刻反省。永辉超市将对超市食品安全制度及流程进行全方位核查,完善治理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超市经营者的相关要求,对采购进货执行查验供货商的合法资质证明及索证索票资料;加强上游供应链管理,对商品尤其是生鲜产品进行全面抽检,提高部门责任意识。
朱丹蓬表示,永辉多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也说明了其在整个质量、内控体系存在一定纰漏,如若永辉对此不重视,没有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那么未来定会使得自身发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