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扬)根据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较3月扩大0.5个百分点。
“CPI上涨的结构特征逐渐明显。食品价格对CPI形成拖累,非食品价格上涨之势逐渐明显。在4月CPI0.9%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影响约0.1个百分点,而上月为-0.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约0.8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11日分析认为。
统计数据显示,4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7%,降幅与3月持平,已3个月连续下降;非食品价格继续上涨1.3%,涨幅较3月扩大0.6个百分点,飞机票、汽油和柴油价格涨幅都超过20%,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
“4月猪肉价格继续下降,继续成为抑制CPI涨幅的重要因素;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未对国内粮价带来显著影响,仅带动食用油价格走高。”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11日分析认为,4月猪肉价格下行,是本轮“猪周期”进入下半场后的正常现象。部分区域猪瘟疫情虽有所反复,但根据农业农村工作部预测,年中生猪产能会进一步恢复至猪瘟疫情前的正常水平。这意味着接下来猪肉价格还有一定下行空间——4月猪肉批发均价为32.07元/公斤,而近三轮“猪周期”的平均价为25.22元/公斤。这将继续成为平抑CPI涨幅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环比看,4月份CPI下降0.3%,降幅比3月收窄0.2个百分点。而4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3月扩大0.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4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涨幅创2017年11月以来新高。从新涨价动能和翘尾因素两方面看:4月PPI环比涨幅较3月放缓0.7个百分点至0.9%,维持相对高位,显示边际涨价动能仍强;4月翘尾因素从上月的1.09%提高至2.42%,上升1.33个百分点,对当月PPI同比涨幅起到明显拉升作用。
温彬认为,4月PPI同比涨幅超预期是基数效应、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运输价格上升等因素叠加的结果。基数方面,去年同期PPI正处于持续下探期,4月同比下降3.1%,降幅较前值扩大1.6个百分点,形成了较低基数。而去年5月PPI同比下降至3.7%的近期最低点,预示着基数效应仍将推升下月PPI同比涨幅。
“4月以来欧洲疫苗加速推广,疫情明显好转,这为经济加快复苏创造了前提,这也意味着,美欧需求共振局面可能进一步深化,这将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同时,对美欧复苏深化的预期也提振全球新一轮再通胀交易,这将进一步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加之去年5月大宗商品价格处在磨底过程,这也意味着今年5月同比涨幅仍将受到低基数的强力拉动。”王青进一步指出。
同时,王青认为,前期上游涨价正通过成本压力逐步向中下游传导,后续随着消费需求改善,下游行业PPI涨势有望逐渐显现。由此,预计5月PPI环比将延续上涨,且在翘尾进一步抬升带动下,PPI同比涨幅将进一步上冲至7.0%以上。伴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食用油、家电等消费品价格传导以及服务消费价格上扬,加之上年价格基数明显走低,5月CPI同比涨幅有望扩大至1.4%左右,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短期内PPI冲高向CPI传导之路仍不会顺畅,全面通胀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