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观点
2021
05/23
16:34
亚设网
分享

加密货币近期暴跌。北京时间 5 月 20 日凌晨,比特币一度暴跌 30%,相比四月的价格高点则下挫超过 50%。同一日以太坊跌幅最高也超过 40%。市场哀嚎一片,众多投资人爆仓。

与加密货币关系密切的 NFT,会否也受到牵连?

NFT,即 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过去一段时间里,NFT 已经成为加密货币世界里的“新宠”。追踪 NFT 交易与市场平台的网站 NonFungible.com 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 NFT 销售额突破 20 亿美元,比上一季度狂增至少 20 倍。这还不包括在一季度内 NBA Top Shot 高达 4.72 亿美元的交易额,以及 Beeple 的《每一天:前 5000 天》6900 万美元的交易额。

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 《每一天:前 5000 天》, Beeple

Beeple 的这幅 NFT 作品于 2021 年 3 月 11 日在佳士得拍卖行成交,这被视作 NFT 在艺术品市场落地的标志。但在这一波加密货币的暴跌潮中,NFT 与艺术品市场的结合之路会否就此走到头了?一种观点认为,NFT 未来会与加密货币脱钩,而热度短期内还会持续、中线则会回落 。

在一般人眼里,NFT 就是“一串代码”,大众并不明确它与艺术品真正的联结。大众看到的是更多是一件件“看不懂”的艺术品卖出了“看不懂”的高价。但拥护者则认为,NFT 落地艺术品领域,是虚拟货币走向现实购买的最佳尝试。

NFT 为何能在艺术品市场落地?技术究竟是如何与艺术品结合的?它令人咋舌的高价,究竟是炒作的力量,还是切实存在着超前于时代的价值?「甲子光年」结合多方观点,从技术、艺术、商业三个层面得出以下结论:

NFT 的技术特性可以解决当前数字艺术市场的真实痛点。NFT 不仅能保护数字艺术创作者的权益,还成为新时代艺术家表达自我的新媒介;

币圈、区块链从业者更能认同 NFT 艺术的价值观,而更多人只会认为 NFT 是投资品;

NFT 已经对传统艺术市场中心化的结构形成了一定冲击,但未必会全盘颠覆现有的“中心化”格局;

NFT 艺术品市场目前毫无疑问有很大泡沫,在技术、商业化、市场监管方面都有待完善。

NFT,一个资本新宠的出世

这不是 NFT 的首次“出圈”,2017 年底,一只叫 CryptoKitties 的小猫横空出世,这些与电子宠物类似的小猫们甚至一度使以太网陷入瘫痪。不到两周的时间里,CrypotoKitties 就为其发行商 Dapper Labs 创造了超过 1100 万美金的营收,其中编号 #896775、被命名为 Dragon 的一只加密小猫,以 27 万美金的价格被拍出,被戏称为“地球上最贵的一只猫”。

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 编号 #896775,Dragon

NFT 最近出圈,同样有“天价”的标签。2020 年下半年,Dapper Labs 再次发布 NFT 项目 —— 将 NBA 球星视频集锦以 NFT 形式出售的 NBA Top Shots。据 Crypto Slam 网站统计,截止今年五月初,NBA Top Shot 共有 26 万多名买家,交易额超过 5.6 亿美元。

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 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致敬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的扣篮瞬间,以 17.9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随着投资市场热潮一次次被掀起,NFT 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市场情绪被迅速点燃。据 NFT 的数据追踪网站 Nonfungible.com 显示,2021 年 2 月底至 3 月,NFT 艺术品的总成交金额迅速攀升,“五分钟能转手六次”。

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 Total usd spent on completed sales

也是在 2021 年第一季度,比特币价值一路飙升,并在 4 月份站上 65000 美元的高点。“NFT 可能成为打通传统行业和加密行业的桥梁。”区块链投资人施鲁航说。NFT 的出现为原本通货紧缩的虚拟货币经济系统创造了新的需求,除了艺术品,NFT 的多个分支如游戏、卡牌、虚拟宇宙等都创造了由虚拟通往现实的真实的购买动机。

Beeple 的作品拍出 6900 万美元的天价,则是引燃关注的“导火索”。而促成这一交易的幕后推手,早在 2020 年就开始了市场布局。

2020 年 10 月,NFT 收藏家 Metakovan 与 Twobadour 共同运营的 NFT 基金 Metapurse 花费逾 220 万美元买下了 Beeple 的《每一天》中的 20 件藏品;

2021 年 1 月 23 日,Metapurse 宣布将以这 20 件 NFT、虚拟房产、VR 画廊为价值支撑,在以太坊上发行代币 B.20;

2021 年 3 月,Beeple 在佳士得以 6900 万美元价格成交,根据美国记者 Amy Castor 的调查,这件作品的买家就是推特用户 @Metakovan,而 B.20 则在 30 分钟内暴涨 89%,公募价格从 0.36 美元一度涨到 25 美元。

Metakovan 后来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说,他的动机不是赚钱,而是支持这位艺术家并展示这种技术,并强调用 NFT 来赚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Metakovan 的行为是炒作、是非法集资?这在币圈并无人深究,NFT 短期内爆发出的投资属性才是故事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环。

NFT 市场的引爆本身与老牌拍卖行佳士也有密切相关,2020 年 10 月,佳士得就选择上拍 Robert Alice 的区块链作品《Portraits of a Mind》。拍卖前,这幅作品在佳士得纽约画廊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莫奈、毕加索、沃霍尔的作品。

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 《Portraits of a Mind》

NFT 交易平台 BCA 创始人、策展人孙博涵曾参与这幅作品的竞拍,他跟「甲子光年」分享说:“佳士得作为传统艺术品市场中殿堂级的拍卖机构,选择反映区块链文化的作品上拍,这是 NFT 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在此之后,名人、各路资本机构纷纷入场,NFT 渐成市场热点。在 NFT 相关的领域内,自 2020 年 11 月至今,国内外共计发生了逾 70 次融资事件。其中交易平台 Boson Protocol 今年 3 月不仅获得了 1000 万美元的机构融资,超募 40 倍。

这个风潮也已经蔓延到了中国的艺术圈,不少传统艺术品也正尝试“上链”。5 月 22 日,在 OpenSea 上即将举行一场拍卖会,国内十余名艺术家将会拍卖自己上链后的作品,其中不乏水墨画、油墨画等传统艺术。

NFT 领域也因此涌起巨大泡沫,很多人怀疑这是加密货币圈的又一场投机狂欢。理由也很充足:原有的定价体系被打破,同样的作品套了一个“纯艺术”的外壳,讲一个“唯一性”的故事,突然就卖出了天价。而这又迅速吸引来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

鼓噪者、怀疑者和被隔绝者

“钱在这里,自然会吸引到很多关注。”试图进入链上世界的广告行业自由从业者 Angela 也跟「甲子光年」说,“NFT 或许是一种通向未来的可能,但因为现在整体体系建构不足,能走多远也不能确定。”和她一样,众多人怀抱着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的心态在巨浪边缘徘徊,虽然被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吸引,但因现阶段无法看清泡沫退去后的市场形态,无法说服自己完全投身其中。

“你需要让心和脑都进入这个世界,”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合伙人曹寅曾在公开课上说,“只有你完全地认同,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最大化。”曹寅是国内最早的一批 NFT 收藏家,他认为 NFT 艺术品的鉴赏及收藏的核心方法论就是社群的共识。

“这个世界”即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石所形成的链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至今,以加密技术发明者、工程师、基金会、项目创始人为主的财富阶层开始出现,他们也是 NFT 目前主要的投资者和收藏者。

这个群体坚持认为,投资和收藏行为的基础是对作品美学观点及价值理念的认同。“一件 NFT 艺术品的价值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作品本身,现在出现的天价不会是常态,泡沫过去之后 NFT 的艺术价值会更清晰地展现出来。”孙博涵说自己最看重的还是艺术家本身,在意的是他们的经历与认知,以及基于这些经历所展现出来的作品。

今年 21 岁的 Robbie Barrat 是斯坦福大学 AI 研究员、英伟达 AI 算法工程师。他同时也是一位 NFT 艺术家,创作了 AI 作品《Saint Nazaire》。他曾在采访中表示,使用 AI 进行艺术创作,是为了探索技术世界与艺术世界合作中的“对抗性”。

一串代码卖出 6900 万美元,为什么 NFT 能在艺术圈掀起巨浪

▲ 《Saint Nazaire》

Robbie 在创作中引入的 AI,会根据已获得的“智慧”去自行解读指令。人对作品的控制力相对被削弱,AI 则承担了一部分创意性的创作。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也创造了能够自我思考、自行创造的对象。新的技术手段与艺术的结合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创新的界限。

加密生产力的代表群体正在崛起,他们需要自我表达的媒介空间,需要身份的证明,也需要精神社群的存在。加密艺术成了他们理想的文化图腾,拥有 NFT、认同 NFT 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就成为了买家自身身份的象征。俄国作家维克托・佩列文曾在《百事一代》中描述过一种“货币极简主义”,即卖方通过展列出曾拥有过这件作品的藏家名单来证明作品的价值。

反复强调“确权”与“阶级属性”这些特性,也透露出了 NFT 市场目前圈层固化的现象。“圈层属性”是目前 NFT 艺术品的重要标签。

“我周围的人目前都不太了解 NFT。”中央美院的大三学生 Maggie 向「甲子光年」分享,她想去了解 NFT,但无法通过社群加入讨论成为她目前最大的难处。“找不到渠道进入他们的社群。” 新人没有渠道进入币圈,也无法了解社群文化,再加上 NFT 自带的技术壁垒,“去中心化”与话语权下放似乎只是美好愿景。

即使在艺术界内,加密艺术的壁垒也越来越高。目前最大的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 的 Art 板块内有超过 140 万件艺术品,绝大多数无人问津。即使是在艺术圈的圈子里,NFT 也只是小部分人的权力。

当无数人趋之若鹜想要进入 NFT 市场时,也有人选择急流勇退。凭借 NFT 身价跃升的艺术家 Beeple 已经在兑换所有以太币后“逃离了”币圈。同时他还评论说:NFT 是泡沫,对于圈内所看重的社群、身份,Beeple 回应说他并不在意,因为在此之前他并不认识任何数字艺术家。

Beeple 的行为在 NFT 市场引起震动,他前后行为的矛盾感,也体现了 NFT 市场现阶段的割裂。多位「甲子光年」的受访人都认为,NFT 艺术品很长时间内仍会局限于币圈人士,能够和大众产生关系的是它的投资价值。

泡沫之下,NFT 存在即合理

NFT 市场存在泡沫,没有人否认这件事。但包括 NFT 从业者、区块链投资人、艺术从业者等在内的「甲子光年」受访人,都认为目前的泡沫所带来的的关注和资本热度利大于弊。

对于创作者 Ellwood 来说,NFT 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我能挣到钱了”。“NFT 让我们所创作的数字艺术有了 ownership,这也是我选择 NFT 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

出于投资目的持有艺术品并不是新鲜事,然而由于艺术品涨幅慢、不稳定性高、市场运作不透明,传统的艺术品投资在资产配比中一直比重不大。仿品、盗版的猖獗让艺术品市场乱象频出,依赖于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数字艺术更是盗版“重灾区”。

一副画、一段音乐被发到网上后,会被谁、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创作者本人并没有有效的话语权。而一旦作品上的水印在某个传播环节被抹消,创作者甚至无法证明作品的原创版权。哪怕作品广为流传,作者本人仍然有可能既挣不到钱、也挣不到名。

如何给作品打上抹不掉的“水印”、让作品的传播为艺术家带来真正的价值?NFT 所具有的的唯一性和稀缺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数字艺术品的“防伪”难题。

NFT 所呈现的代码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证书,这个证书指向唯一的、特定的一项资产,这一资产可以是一副艺术品,也可以是现实中的一栋房子。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NFT 为作品打上“时间戳”,证明了创作者首发,哪怕之后这件作品被不停复制、再传播,“时间戳”也可以保证作品“原件”的唯一性,数字作品的所有权认证得到了解决,作品的展览权、所有权、版权也因此被分隔开来。

一副 NFT 作品无论如何转手、被谁购买,由于拥有“确认的数字证书”,作品的版权所有权仍然由原作者完全保有,创作者能够持续从每一次交易中获利。以交易平台 Super Rare 为例,进行一手交易时,艺术家获得 85%,平台获得 15%;再次交易时,卖家获得 90%,艺术家获得 10%。

同时,在公链上发生的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载且记录可追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每一位拥有过、或正拥有着这一作品的买家是谁,作品的权益转移和金钱交易无需第三方担保,且可确保其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

另一个方向上,“无中生有”的虚拟世界如何与真实世界真正打通是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区块链技术自提出至今,实际应用的场景始终只局限于金融、银行业,NFT 落地艺术品市场,被看作是最有可能完全打开两个世界的一种渠道。

“NFT 不是内容,是载体,”Zonff Partners 合伙人王翔在一次公开分享中表示,“我不会仅依靠一个 IP 进行投资,而是会更关注它的机制玩法,也就是说基于这个 NFT Token,会不会有更多的区块链场景被创造出来,这会是更长线的价值,而非电商交易的区块链化。”

需求是终极的推动力,NFT 的火热同时也被归因为“属于新消费领域,符合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孙博涵就认为,目前整个艺术市场的购买动机在从收藏向消费转移,其中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专家诺亚・戴维斯(Noah Davis)也曾表示,藏家人群结构、喜好眼下正在发生转变,年轻藏家对新兴事物更加兴奋,这种转变正是佳士得想要把握的东西。

而施鲁航则认为,市场泡沫会给行业带来收益,也会推动好的平台进一步完善自身,让真正想为行业做事、推动行业正向发展的公司被留下,而投机者是终会随着泡沫一起消散的。目前主流的 NFT 交易平台大多由国外公司运营,平台间的差异化战略主要在于产品类别。例如,OpenSea 主打“综合交易平台”,除了艺术品之外还有卡牌、域名等板块;Nifty Gateway 则主打与艺术家的独家联名合作,平台实施邀请制或申请制,对于创作者及作品质量进行整体把控。

NFT 艺术,还得解决这些痛点

NFT 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实际上早已超出了投资领域,而 NFT 本身还在遭遇“成长的烦恼”。

首先,虽然它为数字艺术解决了防盗及版权归属的痛点,但新的版权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市场上已经多次出现使用他人艺术品上链、并将该 NFT 售卖获利的行为出现,面对这种侵权行为,原创者很有可能投告无门,因为究竟谁是这个 NFT 的拥有者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其次,竞争性区块链服务的出现,使得同一个“本源作品”可能会出现多个 NFT,而每一个 NFT 在特定链上都能保证其唯一性。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无国界的特性,面对这种流氓 Token,原作者很难找到侵权者,也没有成熟的法律条款作为依据提出起诉。

Web3 基金中国社区负责人琴文曾说,对加密艺术的侵权不再停留在图像表层,而是更深层的对源代码的知识侵权,对这种行为的打假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而技术的实际应用层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三,存储在不同网站上的 NFT 的“本体”会随着该网站的注销而消失。虽然可以通过将本体也上链来解决,但将一幅作品“上链”可类比通过“挖矿”获得比特币,所需要的的能耗过大,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本人没有保护好自己的数字艺术作品,购买者有在拍下一副 NFT 后,只拿到了“钥匙”,房子本身却消失了。

但脱离虚拟空间所创作的实体艺术品上链,实际上在币圈并不受到认可。“原生于数字世界的作品符合 NFT 真正的概念,作者选择技术手段进行创作,本身就是表达的一部分,初衷更加纯粹。”孙博涵说。

第四,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性如何保全?也是 NFT 面临的一大质疑。媒介本身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艺术上链将艺术品“一分为二”,虽然是先锋的尝试,但艺术市场对此有声音认为,作品本身的艺术性遭到了破坏。在技术与商业的浪潮里,传统艺术本身的留存空间是否会受到挤压,是不少艺术从业者的担忧。

“技术是技术,上链是上链,交易是交易。”目前专注于 NFT 艺术经济的陈元媛对「甲子光年」解释说,使用什么技术创作、在作品完成后是否选择将它上链、最终以什么形式完成交易,是三件事情。

第五,NFT 的交易应该是依托平台还是“去中心化”?同样也还在争论中,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依托交易平台进行的艺术品流通,似乎和 NFT 本身所宣扬的“去中心化”不符。但也有认为,现阶段针 NFT 艺术的学术体系和市场结构都尚在建构阶段。加之不同的艺术品会有不同的定位,有平台、有指引是合理的。关于 NFT 艺术品市场的最终形态,孙博涵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一定是主体的去中心化和某些特殊环节的中心化相配合,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秩序。

现在看来,艺术品市场中传统的中心化结构还会长时间地存在下去。“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博弈始终在进行,两个极端都不是最优解,传统艺术与加密领域的结合或许能为艺术品交易找到多赢的方式 —— 创作者保有对于作品本身更大的话语权,购买者获得更透明、更多元的资料来源渠道,中心化机构以不同的差异化战略联通双方,形成社群平台。

传统艺术市场也并没有排斥 NFT,这从佳士得、苏富比等老牌拍卖行都通过和 NFT 交易平台合作、积极上拍 NFT 作品即可管窥窥豹。

目前,佳士得已经开设了针对 NFT 的教育线上课程。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刘刚也认为,传统艺术与加密领域会加速弥合,随着更多专业艺术家出现,更多严肃藏家和优质艺术家也会随之而来。

相比于“重塑”或“取代”,融合新的技术手段后一起发展是更可能的方向。“传统交易市场”与“新型交易平台”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化,针对不同类型作品、不同流派艺术的交易模式最终不会完全统一,旧与新都仍有极大发展空间。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