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惠保险在健康管理领域的重要探索,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补充保险——“网红”惠民保填补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和“高门槛、高保障”的商业健康险之间的空白,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数据显示,目前各地惠民保产品合计达到113款,多地开花,惠及百城,保费收入超过50亿元,产品形态接近短期医疗险,但对商业健康险挤出效应有限,更多是协同作用,在一众类型的保险公司中,财险公司参与热情度最高。
对于惠民保的后续发展,业内一直有所担忧,一是部分城市存在“一城多产品”的情况,会不会导致无序竞争,也让普通消费者陷入选择困难;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够不够,若未来参保率低于预期,赔付情况不乐观,二次开发也有一定难度的话,在惠民保“不可能三角”情况下,保险公司会不会赔本赚吆喝;三是顶层设计不够明确,缺乏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等。
财险公司参与热情度最高,2021增长趋势将继续“横向铺开”
2020年至今,惠民保加速发展,目前整体呈现价格低、保额高、免赔高、各地政府参与度高的“一低三高”特点。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葛玉翔分析师团队统计了各地惠民保产品,合计达 113 款,样本内产品平均保费为70.82元/年(以30岁男性为例)。总的来看,惠民保形态为短期医疗险,件均保费、客群结构、利润水平均与传统商业保险产品有一定差距。
据了解,在统计样本的113款惠民保产品,共73家保险公司参与承保,参与总频次达到345次,财险公司参与度最高,共计187频次,人身险公司与养老险公司次之。前10名保险公司中有6家财险公司,财险公司参与热情度最高,人保财险最为活跃,参与频次达42次,覆盖37%的产品,养老险公司与人身险公司各2家。
“财险公司特别是一些中小型财险公司涌入惠民保市场,与车险综合改革之后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有关”,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向蓝鲸保险分析指出。
除了政府与保险公司外,第三方平台也是惠民保中重要的参与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科技公司以及医疗科技公司,发挥营销、流量优势,多渠道触达客户;二是健康管理公司,通过前置风险管理环节,控制风险以降低赔付支出。
李文中提醒,在惠民保推进过程中,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短期化容易造成对客户与行业的伤害,因此,地方政府在选择保险公司经营惠民保时要有一定的标准与要求,比如可以考虑借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保险公司的资质要求,以强化经营行为持续性。同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健康管理能力建设,通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来提升客户体验和控制经营成本。
葛玉翔指出,目前,惠民保发展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市场化定价机制有待突破,待完善形成浮动费率机制;投保人群体平均年龄整体偏高,给二次开发和经营压力带来挑战;惠民保受价格普惠定位的约束,面临产品保障范围有限、免赔较高的窘境。未来,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对医疗数据的可及性,准确定价、精准控费,是解决惠民保可持续性痛点的重要方式。
此前,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中老年健康服务平台善诊发布《普惠保险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基于“惠民保”的深度分析》研究报告。报告预测,2021年惠民保市场预计呈现三大特点,增长趋势“横向铺开”,从一二线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产品形态趋于一般健康险产品,比如部分城市及省份出现多款惠民保产品,呈现一定价格梯度和保障责任差异;特定普惠健康险增加,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保障。
惠民保“不可能三角”,保险公司实现盈利难度较大
在惠民保的务实推广中,可持续性经营是行业关注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惠民保为自主参保缴费,因身体、年龄等原因不能购买普通保险产品的群众更可能参与门槛较低的惠民保,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逆选择的概率。为规避风险、持续经营,保险公司大概率会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障,产品吸引力也随之下降,低风险的参保人可能会因此脱落,进一步提高惠民保整体的用户风险。
“实践中,保险公司也在想办法进行逆选择风险控制。比如在合同中约定少数已患重病为责任免除,并辅助其他办法尽可能将这部分客户劝退;有的保险公司会根据年龄进行一定的差别定价”,李文中指出。
除此之外,惠民保“不可能三角”也是实实在在的考验。在“医保局主导、政府指导”和“居民普惠受益”两极下,要实现“保险公司盈利”的难度较大。
据了解,有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惠民保客户二次开发的效果尚可。“一些公司蜂拥而入,也是因为看重二次开发”,李文中表示,很多参保老人并不是自己投保,而是子女帮助投保,保险公司二次获客,不仅要以个人为单位,更要以家庭单位为重点。二次开发时,要充分利用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此外,保险公司在经营中,还要规避恶性竞争风险,以免未来一地鸡毛,控制好声誉风险,投保前做好风险提示,不淡化责任,减少理赔纠纷。
但也有参与惠民保项目的健康管理平台相关人士向蓝鲸保险透露,“二次开发有相应难度,有的项目在项目期内不允许对惠民保用户进行再次开发,还有的城市比如上海项目,保险公司并不能拿到用户数据,二次开发无从提起”。
在该位人士看来,惠民保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地方政府、医保局的支持,用户的认可以及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目前很多惠民保项目还在首年期,赔付比例需要进一步观察,创造商业价值之外,惠民保的隐形价值还在于给社会公众普及了保险意识,打开下沉市场,扩展新的渠道等等。
葛玉翔指出,医保局和当地政府的指导(主导)性参与提升了产品的宣传半径,提升居民保险意识,并为商业保险公司二次客户开发提供良好契机,惠民保项目运营需要持续提升惠民保产品的商业性色彩,如提升保险公司话语权,在续保条款、浮动费率、投保范围上做出更符合商业保险的承保设定、各地政府探索开放脱敏后的医保数据、推进医保与商保的数据共享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惠民保的运行中,部分地区出现同质化非理性竞争苗头,比如一个城市存在3-4款不同名称,由不同保险公司参与运作的产品。当同类型产品过多时,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困惑,也会分流社保群体,单个产品参保率降低,并不利于后续发展。
此前,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考虑对“惠民保”改革,统筹现有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国家医保局牵头研究发展规划,建立目标鲜明、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商社兼容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机制。
蓝鲸保险从上述健康管理平台人士处获悉,国家医保局已经引起重视,开始调研,不排除未来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疏导,清除非理性竞争的隐患。(蓝鲸保险 李丹萍 lidnap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