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观点
2021
06/24
18:39
亚设网
分享

手机业务陷入困局的华为,死死地盯上了 AR。

先是发布了 AR Engine,而后发布 AR 技术 Cyberverse,如今还在逐步构建“5G+AR”生态,华为正一步步布下 AR 这盘大棋。

不过,棋盘之外的对手,也不在少数。

尽管苹果 AR 硬件一年又一年地推延,但这颗“不定时炸弹”一旦出现,或将带来又一次行业地震。对于国内,小米早在去年被曝出申请了 AR 相关专利,OV 也早已推出自家的 AR 终端产品……

不难看出,手机产商们已不约而同地进入 AR 这一“新战场”。

AR 坐上“过山车”

AR 是什么?

2015 年,也就是在 Facebook 收购 Oculus 一年后,苹果收购了一家鲜有人知的公司,这家公司就是 Metaio。

Metaio 虽然成立于 2003 年,在被苹果收购之前也已经有些年头,但一直未能进入大众视野,因为 Metaio 主攻的正是当时还没那么疯狂的 AR 技术。

Metaio 在 AR 圈子其实颇有些名气,它曾经打造了一款力作 Junaio(鹰眼),Junaio 是一款可以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的 AR 通用浏览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的视角看到周围街道、建筑物、商圈的数字信息。

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中,这就是 AR 的本质。

这件事儿听起来简单,要真正实现它,真正量产出消费级 AR 眼镜,却难如登天。

早在 1989 年,AR 技术就已出现,不过受技术发展限制,其行业和市场动向迟迟未有开启;一直到 2014 年,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浪潮下,AR 这一技术开始重新受到行业和市场关注。

“2014 年到 2016 年是 AR 产业的市场培育期,当时吸引了一些巨头入场,对于整个应用的推广也更加多样化”,深圳市 AR 协会执行会长付杰在 BWS 演讲中说道。

付杰所说的巨头,其实是包括 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 在内的国际科技巨擘 —— 而在这一时期,华为还未有所行动。

当时的盛况是:

科技巨头们纷纷进驻 AR 产业,Google Glass、微软 HoloLens 等硬件产品应运而生;

一些 AR 明星初创公司,如 Magic Leap、Niantic(《精灵宝可梦 GO》开发商)等迎来疯狂融资,仅 Magic Leap 一家,其总融资额就达到了 29.5 亿美元。

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然而,一时的繁华之后,迎来的却是落寞。到了 2016-2017 年,整个全球 AR 产业的发展很快降至冰点,就像 VR 产业那样。

“整个 AR 产业概念炒作过度,资本陷入盲目状态,当时并不知道 AR 能够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能够赋能哪些行业”,在回忆起那段“过山车式”的发展历程时,付杰说道。

当时,无论是 Google Glass,还是 Magic Leap One,它们尽管定位为消费级 AR 产品,但由于定价高昂、功能少、交互差等多方面因素,其并未能够打入 C 端市场,而后纷纷转向 B 端市场,应用于工业、医疗等场景中。

幸运的是,虽然 AR 硬件未能打开 C 端市场的大门,但用户对 AR 的感知却未减反增 —— 在这背后,得益于移动设备对 AR 功能的扩展。

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就在 AR 行业陷入低谷的 2017 年,苹果和 Google 分别推出了 ARKit 和 ARCore,为整个 AR 行业注入了兴奋剂。ARKit 与 ARCore 的推出让上亿移动设备瞬间拥有 AR 功能,也使开发者不需要任何别的工具就能够开发 AR 应用。

可以说,ARKit 与 ARCore 的推出直接改变了 AR 技术的格局,以及整个 AR 市场的生态。

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AR 行业逐渐回温。

ARKit 和 ARCore 推出之后,国内 BATJ 在当时也纷纷加入搭建 AR 技术平台和落地应用的行列 —— 京东天工 AR 开放平台、QQ-AR 平台、淘宝 AR Buy+、DuMix AR 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覆盖了购物、社交、出行、搜索等场景,迅速铺开了 AR 应用生态。

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华为推出了 AR Engine 开发平台,正式迈进了 AR 这一领地。

“华为一定会做 AR 眼镜”

2018 年 6 月,在华为终端・全球合作伙伴及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AR Engine”,一个面向移动设备 AR 开发的平台。从功能上看,AR Engine 对标的是苹果家的 ARKit 与 RealityKit。

值得一提的是,在 AR Engine 面世之前,华为手机已事先运行了 Google 的 ARCore,因此初期在 AR 平台建设上,华为采用的是 AR Engine + ARCore 双栈策略。

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在 AR Engine 之外,华为还于 2019 年 8 月发布了 AR 技术 Cyberverse(河图),Cyberverse 是一款有点类似 Junaio 的应用,它支持识物百科、识人辨人、识字翻译、识车安保、3D 地图识别等,从功能表现来看,华为对 AR 载体的理解不仅仅是手机,而眼镜、手表、汽车等智能化硬件也极有可能融合其中。

但问题是,虽然华为在 AR 软件和平台构建上举措频频,但在 AR 硬件领域,华为似乎还没有进一步的动向,反而是 VR 硬件先行。

实际上,早在 2016 年 4 月,华为就发布了其首款 VR 硬件“HUAWEI VR”,仅一年的时间,支持手机、电脑和 Cloud VR 三种平台终端的华为 VR2 头显也正式发布。

到了 2019 年 9 月,华为发布新的 HUAWEI VR Glass,由于采用了折叠光路方案,HUAWEI VR Glass 外观更为“轻薄短小”,更接近“眼镜式”设计。

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市场反应并未激起浪花。曾经有销售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10 月,HUAWEI VR Glass 出货不到 30 万套;截至到 12 月,又有媒体报道称,华为已经停止生产 HUAWEI VR Glass,不过后续已被华为辟谣。

反观华为的 AR 硬件,则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

早在 2018 年,余承东就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华为 AR 智能眼镜正处于研发当中”,当时计划在一两年内推出。此后,即便外界盛传会在 IFA 2019 上展出,但它也迟迟未有亮相。

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不过,这一“颇具神秘感”的 AR 眼镜,在去年 3 月也被解开了面纱 —— 华为在 2020 年 3 月申请了一项名为“AR 眼镜”的发明专利,其中曝光了 AR 眼镜草图,尽管不确定该专利是否会用在硬件当中,但这可以说是华为 AR 设备的首次曝光。

“华为一定会在合适的时机推出 AR 眼镜,现在 N 代,N+1、N+2 代产品都已经有了”,华为消费者业务 AR/VR 产品线总裁李腾跃在 2020 年 9 月表示。

对于产品迟迟未亮相的原因,李腾跃则解释称:“一定要有应用生态基础,产品才能推出”。而类似的观点,余承东也在采访中曾提及。

“华为首先会将更多的 VR 体验带到智能手机中,因此在华为 AR 眼镜正式上市前,用户就能够适应这项技术。”

不过,直到 2021 年的今天,华为 AR 硬件仍旧未见踪影 —— 而在软件和生态层面,华为的最新数据显示:AR Engine 则在多次升级迭代下被安装超 9 亿次,全球第三方开发人员开发应用数量达 1400+。

事实上,从硬件的推进进度也不难看出,华为此前一直在 VR 上布局,对于 AR 则更多是在搭建平台、更新技术。不过,随着 5G 不断深入用户群体,华为的发展重心其实正从 VR 往 AR 方面倾斜 ——6 月 17 日的 BWS 峰会上,华为也抛出了在这方面更多的料。

当 AR 还是张“大饼”,5G 能做些什么?

据观察,AR 和 VR 的发展虽有侧重,但它们在华为的战略规划中则是平行并进,均是“1+8+N”中“8 ”的其中一个方面。

华为的 AR/VR 战略以手机为中心,坚持“端 + 云”协同,E2E (端到端)垂直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

对于 AR/VR 战略布局,李腾跃在 2018 年 5 月曾对外说道。

一年后,华为将这一战略重新描述为 —— 华为的 XR 战略希望通过“端 + 管 + 云”协同打造开放生态,VR、AR 眼镜是“1+8+N”中“8 ”的产品,是要重点去做的。

不难看出,在华为的战略规划中,AR/VR 仅是生态的其中一个方面,它们必然要与“管”、“云”之间协同推进。而这正是华为推进 AR/VR 发展的差异化之处,也是华为的优势所在。

当然,这种优势是建立在华为 5G 技术优势之上的。

比如,Omdia 发布的 2021 Q1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市场报告显示,华为在 5G 设备发货量方面位居第一,同时,在 5G 专利数量方面,华为 5G 标准专利数达 3147 项,同样居于全球榜首。

随着我国 5G 建设不断完善,AR 的市场潜力也随着凸显 —— 根据华为公司和第三方的洞察数据,到 2025 年,AR 的市场空间将达到 3000 亿美金;这一数值,相当于深圳市 2020 年 GDP 的总值。

从 AR 行业的硬件发展情况来看,有预测称苹果将于 2022 年发布首款 AR 眼镜,这将对 AR 硬件市场带来不小的反应。

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另外,Strategy Analytics 执行总监 David MacQueen 指出,跟手机相连的低成本 AR 设备将会占领市场,让价格进一步降低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

我们认为,到 2026 年,2/3 的 AR 市场将由价格不到 500 美元的设备占据。同时 To B AR 的出货量也会持续增长,从去年的 10 万,增至一年 200 万。

Strategy Analytics 执行总监 David MacQueen 在演讲中说道。

同时,华为在发布的《AR 洞察及应用实践白皮书》指出,预计到 2026 年,全球消费级 AR 头显出货量将超过 5300 万台 —— 接近游戏主机的发货量,消费级用户规模也将超过 9000 万。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 VR 强调的虚拟沉浸,AR 更强调与现实空间的交互,能够基于现实提供更多虚拟信息补充,增强现实空间的理解和认知,而这种与现实环境的强链接让 AR 具备了更多场景应用的可能性,包括教育、游戏、社交、购物、通信、导航、运动健康等。

在华为看来,这些场景可能性的实现,则需要 5G 的加持,在会后采访中,华为运营商营销执行部副部长徐琨从三个方面对“5G+AR”这一组合进行解读:

首先,AR 要求虚实结合,强调互动性,因此需要大带宽、低时延的保障;

其次,AR 具有超高计算需求,云计算成为刚需,需要进一步促进云网融合,而云网融合同样需要大带宽和低时延的保障;

再者,AR 只有具备移动性才能丰富它的场景和内容,而 5G 的技术可以满足 AR 场景的需求。

不难看出,在我国 5G 基础设施构建不断成熟之时,华为已经开始加快在 AR 行业的布局。

华为亟需新终端

从平台、技术,再到“5G+AR”的生态构建,华为的 AR 棋盘已越来越大,在这之中,似乎只差尚未面世的 AR 硬件。

5G 的到来固然是催生华为 AR 的一大助力因素,但对此时的华为而言,手机业务发展受阻,华为消费者业务需要寻求另一件趁手的“武器”应对市场变化。

如今来看,继智能手表、智慧屏后,AR 将是华为又一次谋划已久的尝试。

前不久,华为举行了 2021 年度 BWS(Better World Summit)共赢未来全球峰会,该峰会首次举办于去年 7 月,讲述的是华为 5G 的故事。

今年,华为直接以 5G+AR 为 BWS 峰会冠名;不仅如此,在本次峰会上,华为大谈自己的 AR 行业认知,还高调地发布了一本《AR 洞察与应用实践白皮书》。

可见,在 5G 相关的行业应用场景中,华为已经把 AR 推向世人面前。

事实上,将未来硬件期望投注 AR 的不止华为,苹果 CEO Tim Cook 也曾将 AR 描述为“是一个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的梦想”,而近年来关于苹果虚拟设备的研发消息也时有出现。

华为、苹果布局 AR 眼镜,手机厂商进入“新战场”

同时在国内,包括小米 OV 在内的手机厂商也同样在寻求 AR 的突破口 —— 小米在 2020 年申请了关于“小米 AR 智能眼镜”的专利;vivo 在 2019 年也发布了首款 AR 眼镜;OPPO 不仅推出了两款 AR 硬件产品和 AR 开发者平台,还发布了全时空间计算 AR 应用 OPPO CybeReal……

可以说,AR 已成为各大手机厂商逐鹿的潜在“新战场”。

据 IDC 预计,2021 年全球 AR 眼镜和头戴设备销量不超过 100 万台,这距离 2026 目标的 5300 万台相差百倍。

不难看出,AR 设备在未来的爆发力很大;甚至有观点认为,AR 产品将是短期内科技产业最具有爆炸性影响力的“新设备”和“新应用”。

传统的“万物互联”更多强调物与物之间的信息和数据的联结,而 AR 时代的互联则意味着从现实互联跃升至“现实与虚拟”之间实现互联的新阶段。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AR 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

例如,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就认为,未来的 VR、AR 的输入方式很有可能就是以神经接口设备来实现。他表示:

当设计一个新平台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输入”方式,如何控制该平台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围绕 AR、VR 的交互活动如果不需要任何物理的控制器或者类似的东西,那必然是一个全新的变革。

而 Realmax CEO 卫荣杰则认为,未来的 AR 眼镜将会是超级人机接口,介入大脑中 50% 处于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大脑体积,从而将能量、信息、AI 为人所用。

站在这个角度看,华为对 AR 的重视,本质上是在寻找并押注智能手机之外的另外一个人机交互载体 —— 如果说智能手机是现在,而 AR 毫无疑问是代表了人机交互的未来。

现在和未来,都是华为必须要抓住的。

尚在“腹中”的华为 AR 眼镜,会是华为继手机后又一消费级新终端吗?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