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改变世界格局,昭示人类方向

观点
2021
07/02
10:39
亚设网
分享

中共百年:改变世界格局,昭示人类方向

中国近代史的屈辱记忆和抗争细节,在这片中西混搭的建筑间回荡,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盛世强烈的对比中迸发着自豪。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一大纪念馆6月初在上海开馆。其新建展馆与中共一大会址同为石库门建筑风格。

100年前,中共一大在法租界一幢石库门建筑里开幕。旧上海遍布石库门建筑的租界,被称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欺凌中国的标志,也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国际格局缩影。

那时,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与会的代表们相信,马克思主义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进而建立理想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

100年后,人类依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世纪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可有效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纵观100年,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明确昭示着人类发展方向。

(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102岁的康岱沙现居的北京东交民巷,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当年帝国主义国家使馆的旧址,记录着近代史上中国遭受的欺凌。

1901年,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把这里划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治外法权之地,行政管理权完全归属外国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中国军队不得进入。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的入城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开着坦克、炮车隆隆驶过东交民巷,身后是一面面低垂的外国国旗。看此情景,许多夹道欢迎的群众不禁热泪盈眶。

当年,立志当新中国外交官的康岱沙感叹:“中国的‘弱国无外交’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场景不仅揭示中国命运的深刻改变,也意味着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从诞生到领导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对外交往,不断影响世界格局。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翻开了中国人民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史的重要篇章。

今年4月中旬,延安晴空万里、群山青葱,标志性建筑宝塔巍然矗立,一支由10个国家留学生组成的团队到此参观。他们在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曾到过的地方驻足凝思。

中共中央曾前后13年以延安为中心领导中国革命。“在那个年代,通过斯诺的客观报道,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张诺说。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穿越国民党层层军事封锁到达陕北,“红色大门”开始向世界敞开。

斯诺在陕北采访了4个月,与毛泽东彻夜长谈;走入最偏僻村庄;在暗淡油灯下写作……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形象随着他的报道呈现给西方。

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中国共产党员们是这样的形象:常吃不饱肚子,却拥有坚定信仰,带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寻求解放,脑子里思考的是如何让全人类不再有压迫与剥削。

在斯诺这次访问5年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组织召开18个国家130多名代表参加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组成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盟址设在延安。延安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反法西斯斗争中心。

延安的电波讯号,也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势。

1944年9月开始,一个个发自延安的无线电讯号被美国方面捕捉并记录下来,并每日汇编成册,分送给政府高层。

那是当年9月1日正式开播的新华社英文每日电讯。从此,美国决策层了解到了中国华北战场的真实情况。此前,他们的主要信息源是日本军国主义控制的日本同盟通信社。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艰苦牺牲和重大贡献,也引起了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关注。

1944年7月和8月,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实地考察后,他们在发回国内的报告中大胆预言:“未来的中国属于中国共产党。”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窑洞里的预言,1949年10月1日成为现实——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重塑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致力于推动构建有别于西方国际关系范式的新型国际关系。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西方政治文化对权力与利益的追逐,给近现代国际关系烙上了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强权政治、大国争霸的西方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此后10年间,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了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全面合作和互助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兴民族国家中获得广泛认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理论实践。

1971年4月,毛泽东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关闭了22年的中美两国交往大门重新打开。“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出人意料地促进了中美关系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

50年后,当年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之一康妮·史维利斯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中国的一周,美国乒乓球队跟中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赛,还参观了长城等景点。在康妮的记忆里,中国人很友好。

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曾在朝鲜战场上交锋的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来的外交实践,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开始推进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至今坚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的重大判断。

到了世纪之交,中国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斗争中日益主动,国际战略空间不断扩展,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权力结构发生着“东升西降”变迁。全球性的风险和挑战也日益凸显——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全球治理失衡、失序、失灵、失能缺陷时常外露,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消除还看不到最后期限。

春天,一个新的万物复苏季节,一个新的播种希望时刻。2013年3月,习近平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出访的首站俄罗斯,进行了一次极具开创性、影响深远的重要演讲。习近平首次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是首个将“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目标的大国。

2017年,“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被写入了中共十九大报告。

“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文明发展新道路。”英国剑桥大学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评论称。

截至目前,中国共产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中国的建交国数量增至180个,确立的各种形式伙伴关系达110对、遍布全球。

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600多项国际公约。中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份额升至第三位。中国是联合国会费和维和经费的第二大分担国。

(三)

当前世界全球性风险与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面对这个时代之问,“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015年,习近平在参加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5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同时,习近平还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作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指导,共同价值不同于西方的“普世价值”,它认同全人类的共同属性,也承认每个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特殊性。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又系统阐释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持续开展对外援助,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生动写照。

就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的时候,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的杂交水稻刚刚喜获丰收,产量是当地水稻品种产量的4倍多。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粮食短缺,而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帮助马达加斯加克服了危机。“这是马达加斯加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说。

从1950年开始,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已持续了71年,向16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各种类型援助。

“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展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

10年前,40岁的重庆团结村站站长张信下令发出的中国第一趟中欧班列,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驶向西方,抵达了德国。

迄今,中国已有60多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境外站点覆盖欧洲主要城市,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34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30亿美元,在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3万个。

习近平说:“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时,中国又担当了人类抵御病毒侵袭的“兵工厂”,为全球生产抗疫物资,并积极履行“让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成为日本学者加藤青延所说的“最后的防波堤”。

尽管喀麦隆的天气已十分潮湿炎热,但中国医生刘军廷仍每天长时间佩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几个月前,他和另外36名队员“逆行”非洲,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医疗任务。

今年4月中旬,随着第一批中国疫苗运抵喀麦隆,刚刚结束隔离期的中国医疗队员马上投入到疫苗接种工作中。

喀麦隆总理恩古特说,感谢中国提供疫苗援助,这是两国友好关系的又一例证。

而在地球的另一面,6月初的数字显示,巴西一个小镇75%的成年人注射两剂中国疫苗后,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圣保罗州政府在此地进行的尝试可能会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迄今已向近100个国家提供了超过4.5亿剂疫苗,有20余万在华外籍人士接种了疫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未来”,它相继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籍教授谷畑勇夫清楚记得第一次在北京听到“命运共同体”时的情景。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谷畑勇夫听后,坚定了自己扎根中国工作的信心。

(四)

埃贡·克伦茨端坐在屏幕前,专注地收看中共十九大开幕会,一位中国朋友用德语给他同步翻译。

那是2017年10月18日的上午。克伦茨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到北京参加学术研讨,恰逢中共十九大开幕会举行。

中共十九大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了党章。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和平宣言。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支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就是一个力证。”克伦茨说。

这位前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89年10月。随后的1年里,在东欧剧变的风暴中,统一社会党丧失了执政地位,与新中国同年同月成立的民主德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过去的100年间,世界上多少个大党老党在历史洪流的激荡中或湮没消隐或一蹶不振。而中国共产党却以世界最强大政党的姿态昭示着人类的发展方向。

克伦茨问道:“如果世界其他地区都能够取得类似中国的成就——没有难民潮和战争,没有种族主义、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人类的今天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方案和行动,给人类文明走向设置了航标。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称其“擘画了亚洲乃至世界发展的光明未来”。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的血液中一直蕴含着“共同体”意识。早在24个世纪前,孔子就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想。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思想精华一点点沉淀、传承,凝聚成中华文化崇尚“协和万邦”的“和合”思想和“胸怀天下”的奋斗哲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之源。

71岁的帕特里克·奈斯对此感受深刻。他经常穿着一件红色T恤,背上竹篓到中国山村的农田里干活。

8年前,奈斯卸任比利时驻华大使,和妻子搬到云南昆明东川区园子村居住。在那里,他们经营着30亩有机农场。

中国文化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3年的欧洲老人。他从一名资深外交官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当代,中国文化特质再次显现,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他说。

新时代的中国与人类的前途命运空前紧密相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继承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的共同体”理论,既主张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又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文明观。

“中共并非致力于民族主义,而是以国际主义为目标。”克伦茨说。

人类社会该向何处去?应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

对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发出倡议:加强全球治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

习近平指出,要平等协商,开创共赢共享的未来;要开放创新,开创发展繁荣的未来;要同舟共济,开创健康安全的未来;要坚守正义,开创互尊互鉴的未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