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宝马因垄断被罚 10 亿美元,戴姆勒靠“叛变”逃过一劫

观点
2021
07/11
10:34
亚设网
分享

近日,欧盟委员会对欧洲的多家头部车企开出了 8.75 亿欧元(约 10.3 亿美元)的反垄断罚单,创造性地拓展了反垄断的边界。根据欧盟官方的表述,戴姆勒、宝马、大众集团因串通一氧化氮清洗领域的技术开发,违反了欧盟反垄断法。

大众、宝马因垄断被罚 10 亿美元,戴姆勒靠“叛变”逃过一劫

对此,涉事各方均已承认参与了垄断团伙的举动,并且同意就这一案件进行和解。根据欧盟开出的罚单显示,大众集团将要为此支付 5.02 亿欧元罚金,而宝马则需要支付 3.73 亿欧元。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涉事三方都承认了参与垄断团伙的举动,但是它们对这次调查表现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大众宝马被罚,戴姆勒“叛变”脱身

在这个并不牢靠的联盟当中,大众集团表现得最为硬气,因此最强硬的它也被罚得最重。因为在大众集团看来,对排放技术谈判进行的处罚开创了一个值得怀疑的先例。为此,大众集团正在考虑是否对此采取法律行动。

要知道,这次对大众的处罚与此前“排放门”的百亿罚单不同。此前的“排放门”主要涉及到的是大众在汽车排放测试中明确使用了作弊软件,而此次还仅仅是停留在谈判层面而已。这种情况按照罗翔老师的说法就是“犯罪未遂”。

大众、宝马因垄断被罚 10 亿美元,戴姆勒靠“叛变”逃过一劫

大众集团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它看来,由于联盟的谈判内容从来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本质上是胎死腹中了,因此也没有任何客户受到任何伤害,但是公司还是遭受到了高额罚款,这让它感觉到很不公平。

相较于敢于硬刚欧盟的大众集团,宝马则识时务得多了。它在 5 月份就已经同意了和解调查,所以欧盟对“知错就改”的宝马进行了从轻处理,将原本对宝马提出的 14 亿欧元处罚,降到了 3.73 亿欧元。

值得一提的是,戴姆勒也是这个联盟中的一员,只不过这位汽车鼻祖表现得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它才是玩“坦白局”的顶尖高手。戴姆勒作为第一个将联盟事件告知欧盟的一方,欧盟直接来了一出“缴枪不杀”,免除了戴姆勒相应的罚款。这也是为什么它明明参与了德系巨头抵制排放的大计,却能够全身而退的根本原因。

大众、宝马因垄断被罚 10 亿美元,戴姆勒靠“叛变”逃过一劫

话说到这里,小雷倒是突然想起了最近才突然兴起的一个“成语”—— 潘嘎之交。敢情“潘嘎之交”不只是我国直播间独有,德国车坛中“大宝戴排放三结义”的深厚情谊也是名不虚传啊。

说完车企,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让欧洲汽车巨头们畏之如虎的排放。看看欧洲的车企为什么会对排放问题产生这么大的抵触情绪。

抵制排放,德系老矣?

早在 30 年前,由于污染而导致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关注的问题。为了控制尾气排放,欧盟自 1992 年开始率先执行了欧 Ⅰ 标准。自此开始,成熟严谨的欧盟排放法规就成为了大部分国家制定排放法规时的参考标准。

如今欧洲排放法规在经历了近 30 年的演变之后,已经从欧 Ⅰ 标准发展到了更为严苛的欧 Ⅵ 标准。显然,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给欧洲车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然而,此时大众、宝马、戴姆勒这些拥有百年历史车企却在这样的原则问题上选择了“放弃治疗”。

大众、宝马因垄断被罚 10 亿美元,戴姆勒靠“叛变”逃过一劫

对此,小雷不禁想问,既然汽车巨头们还想要继续坚持生产制造传统燃油车,那么你们难道不应该拿出自己雄厚的技术底蕴,去攻克排放难关吗?所以在小雷看来,此次欧盟对于它们的处理已经算是轻的了,尤其是像大众集团这样有“前科”尚不知悔改的巨头,更是应该从重处理。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传统车企可以随着大势所趋转型研发新能源汽车,当然也可以逆势抗争,但是这种“抗争”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传统车企正确的抗争方式应该是拿出自己雄厚的技术底蕴,以此证明自己的传统手艺在汽车变革的时代依然“宝刀未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这方面反倒是做得挺不错的。要知道,连法拉利都在削减发动机缸数玩电动化转型的时候,在全球各大车企纷纷公布停售燃油车时间表的时候,领克(03+)、长城等自主汽车品牌却在确保排放达标的前提下,对发动机性能发起了挑战。

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提出质疑:领克 03 + 这款所谓的中国第一款传统性能车,不就是靠着沃尔沃作为技术背书才“性能”起来的吗?但是他们可能都忘了,领克有沃尔沃作为技术背书,那沃尔沃的背后又是谁在撑腰呢?

大众、宝马因垄断被罚 10 亿美元,戴姆勒靠“叛变”逃过一劫

如果说吉利的技术还摆脱不了外国人的影响,那么在环保大势之下,长城汽车依然选择研发推出能够同时满足国 6b 以及欧 Ⅵd 排放标准的大排量 3.0T V6 发动机,这总归是毫无争议的事情了吧?

总结

尽管大众集团、宝马、戴姆勒组的这个局看起来就像是一场闹剧,但是我们依然也能够从中看出德系汽车巨头,在日益严苛的排放问题面前退缩的举动。

然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新能源领域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同时,它们在传统燃油车这个曾经不太擅长的领域也选择了迎难而上。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