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傍上三得利掘金袋泡茶:自带大众化属性,陷入高端化升级伪命题

观点
2021
07/13
10:43
亚设网
分享

茶里傍上三得利掘金袋泡茶:自带大众化属性,陷入高端化升级伪命题

7月12日,茶里与三得利对外表示,推出一款乌龙茶联名礼盒,并在供应链端进行合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茶里是看中了三得利在茶饮品领域的技术。ChaLi茶里创始人谭琼也表示,三得利的乌龙茶饮品保存了原有的香气和回甘,这是双方共同的品质追求。

茶里定位“高端袋泡茶”,需要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赋能。三得利布局推出乌龙茶饮品已有40年历史,工业化制茶实力不容小觑。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袋泡茶本就一个“误会”造成的,自带便利性和工业化属性,消费者认知是大众化的低端入门茶,难有高端属性,消费者很难为“高端”买单。

傍大牌,推新品,提升供应链品质

茶里方面表示,与三得利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先锋合作,推出夏日联名礼盒。其二是供应链战略合作。茶里正在广州打造茶产业研究中心,精加工深加工生产制造中心,涵盖全自动化生产、研发中心、国际茶学院三位一体,未来双方将共同研发更高品质的高端茶饮。

中茶小粒茶运营,广州禾木文化有限公司总监陈天东认为,茶里生产袋泡茶,技术层面相对简单,与三得利合作,茶里看中的是三得利在茶饮领域的技术。

据了解,茶里创立于2013年,核心产品是原叶袋泡茶。茶里的上游供应链环节相对简单。官网显示,茶里的茶叶来自合作的7个茶园基地,包括分别是四川雅安黑竹、杭州新昌馒头山、福建安溪大坪乡、云南普洱龙潭、安徽黄山培源村、云南凤庆凤山镇、福建福鼎店头镇。并且只有1个自建茶学研究室,建立了袋泡茶行业标准,采摘的茶叶经过在茶学研究室完成制作、拼配分级、精加工等核心技术。

三得利在供应链层面则优势明显。三得利相关负责人表示, 1981年三得利正式推出乌龙茶饮品,1997年进入中国。产品原料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和安溪。茶原料要满足日本460项、中国65项的检测的双重标准才能进入工厂。其中高温萃取、恒温保存等技术工艺,能够保持茶饮品质始终如一。

就茶里而言,需要联名实现突破。谭琼曾表示,在发展初期就遇到瓶颈期,通过与其他品牌的合作,拓展新的消费者。

近两年茶里发展略有起色。目前,茶里完成全渠道布局,线上10余家平台有售,线下已进驻洲际、万豪等7000多家酒店、5000+企业茶水间、2000多家连锁餐饮,还有OLE、盒马、名创优品、等连锁新零售,并围绕大湾区开设了三家直营品牌零售体验店。

6月底,茶里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B轮领投方碧桂园创投持续加注,新浪微博、老股东易凯资本跟投。融资将会用于加快供应链茶叶深加工技术创新以及品牌建设。

不过,茶里官网显示,茶里当前估值仅为5亿元人民币。

袋泡茶自带大众化属性,高端化或是伪命题

茶里持续加码高端袋泡茶的属性,但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袋泡茶做高端产品“出圈”有点难。高端定位袋泡茶有些尴尬,年轻人看不上,老茶客觉得茶叶不行,这个定位更像伪创新、伪升级。

据了解,袋泡茶本就是一个“误会”造成的,其最大属性是便利。1908年,美国茶商托马斯为了推广茶产品,用丝绸袋做了一些茶样,有客户就直接用来泡茶。托马斯便开启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模式,并用纱布取代了丝绸,变成了一种便利产品。

“茶香书香”品牌创始人罗军在其《中国茶密码》一书中表示,茶包(袋泡茶)之所以盛行开来,很大的一个契机点是连锁店的出现。袋泡茶方便更多人的购买,便利性有利快速消费和大众化推广。随之产生的立顿成为西方茶品牌中的佼佼者,几乎成了袋泡茶的代名词,是茶走进西方工业化文明的标志。

陈天东表示,消费者对袋泡茶的传统心智认为就是“立顿”,并且形成了低端认知。所以消费者并不会为“高端化”的袋泡茶买单。“喝得起的觉得价格也就这样,送出去没面子。喝不起的觉得价格高。”

值得注意的是,立顿也开始没落了。其虽为袋泡茶第一品牌,但其正在面临被剥离的尴尬。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Alan Jope表示,将这一大块茶业务剥离,考虑的措施务括IPO、业务分拆、(新的)合作或出售。

目前,袋泡茶在中国市场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袋泡茶线上市场规模为50.3亿元,占线上235亿茶叶市场的21.4%,随着多元消费场景及消费需求的变化, 2020年突破1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茶里也曾看重的是大众化的市场。谭琼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把中国的喝茶人群分为五个级别的基础上,做到非常高的产品品质,让92%的人群在什么都不懂的基础上都能信任ChaLi的产品。”

罗军则认为,袋泡茶和高端是相左的。其《中国查密码》中称:“袋泡茶很方便使用,并且在使用后不会留下难以清理的茶渣,它将茶从一种礼仪性的饮料变为一种方便饮料,它还使跨国叶包装商得以使他们的产品标准化。这种在广告中被大肆宣传的标准化大大地减少了人们对高档茶叶的需求。”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