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数字专辑成为明星歌曲发行主要方式以来,专辑销量一直是流量明星证明自己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表现。在此之前,不少数字音乐平台都允许消费者重复购买音乐专辑。
为了偶像能够登顶榜单,粉丝大量重复购买同一专辑进行“打榜”。最疯狂的时候,一个账号最高购买同一张专辑重复达 32 万次,消费达数十万元。
随着内地娱乐圈大翻车,国家加大饭圈整治力度,各大社交平台纷纷下线明星排行榜,音乐平台也开始加紧响应号召。近日,有网友发现,网易云音乐、QQ 音乐对已购用户再购专辑/单曲作了限制,部分已购用户已经不可再购买同一专辑 。这意味着,一直以来颇遭诟病的“音乐 App 诱导重复消费”问题终于得到制止,这些音乐平台上的粉丝专辑购买竞赛是真的停下来了。
有趣的是,就在国家严查粉丝野蛮消费的时候,流量艺人蔡徐坤却突然被送上了热搜。近日,有国内媒体发文质疑,蔡徐坤今年 4 月 13 日发行的专辑《迷》,为何到现在依然存在一半以上的歌曲尚未放出?更奇怪的是,这张售价 26 元的数字专辑居然卖得很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明明歌曲还没出来,但粉丝的钱已经被蔡徐坤收走了?这种类似“赊账”的发歌方式,不仅震碎了不少网友的三观认知,甚至还有数位音乐圈内的专业人士对于这种行为表示不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贷款卖歌”的现象?“贷款卖歌”究竟是否违法?
不过,诸如此类全款购买“半成品”的事情,在其他行业其实并不罕见。就以游戏行业为例,为了支持独立游戏发展,Steam 曾经推出过“青睐之光”计划(后更名为 Steam Direct)以帮助努力且有天赋的小型游戏开发者在 Steam 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独立游戏。
在这种背景下,无数独立游戏开发者将自己的游戏搬上 Steam 平台。然而,和成熟大厂的游戏不同,很多独立游戏在首发推出后都会注明,自己目前处于“抢先体验”阶段 —— 这说明游戏可能会有过人之处,但是一定很不完整。感兴趣的用户,可以提前付款,抢先体验不完整的游戏,并且期待后续更新。
除了独立游戏开发者,游戏大厂也有属于自己的绝招:DLC 商法和分割商法。所谓 DLC,指的是游戏厂商在游戏本体以外准备的“附加内容”,用户可以通过购买 DLC 获得额外的游戏体验 —— 本应该是这样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戏本体内容被算进 DLC 的范畴,甚至出现用户需要购买 DLC 才能获得完整游戏体验的情况,这些厂家自然遭受了不少非议。
分割商法则是游戏的一种发行、销售形式,指的是游戏厂商会将完整游戏分为多个部分,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依次制作与更新。举个例子,《怪物猎人:崛起》在刚出来时甚至没有结局,游戏的结局大概是在首发三个月后更新的,卡普空这样的做法自然也让很多玩家感到不满。
将范围局限在音乐圈里,我们也能够见到使用这种销售手法的案例,例如毛不易、薛之谦的专辑同样也是一首首歌慢慢放出来的。只不过前者的专辑在今年 5 月开启预约时便已明确了专辑发售方式、公布了所有曲目名单并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所有曲目的更新,后者的专辑则是免费的,因此没有引发什么争议。
作为对比,蔡徐坤的专辑没有在出售页面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将“先收费、后期交付”,没有提供完整的曲目名单,甚至在长达半年里面没有更新哪怕任何一首曲目,直到遭到媒体曝光才拿出一些弃曲匆匆交差。这样的交易形式,这样的职业态度,是普通网友所难以容忍的。
都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用在如今的娱乐圈尤其适合。对于蔡徐坤的这种行为,粉丝可能觉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别人没理由指手画脚。但是在外人看来,这种即便歌手发售“空专辑”也毫不在乎的态度,这种大量重复购买同一专辑为歌手“打榜”的行为,实在是有损普通网友对华语乐坛的好感度。
幸运的是,在各大音乐平台限制用户重复购买后,这种“饭圈”乱象有望早日得到解决。从今往后,小雷希望粉丝能够更多关注歌手的音乐质量,而不是偶像的商业价值、榜单排名;希望偶像明星能够精进自己的唱作水平,靠自己的实力说话;希望音乐平台可以回归音乐的本质,别再成为流量的排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