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观点
2021
09/09
20:35
亚设网
分享

《花样年华》开映前,首先出现的是一句话: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在王家卫这部经典电影里,苏丽珍矜持内敛,周慕云含蓄隐忍,但其实,他们在 1999 年 2 月 3 日见面的那一天,周慕云纨绔而潇洒,苏丽珍意外地热烈。

她直接对他说:

现在我知道什么叫爱情了。今晚来我家吧。

但这一段,电影里没有播出,也从未曝光。这是《花样年华》首日拍摄的剧情片段,也是王家卫创作这部电影最初的灵感时刻。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现在,王家卫要以另一种形式让它面世——NFT。

这将成为王家卫首个 NFT 电影作品,名为《花样年华–一刹那》,时长 1 分钟 31 秒,作品将于 10 月 9 日在苏富比拍卖,且仅发行一版。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THE VALUE

目前,这个作品已经放出了 11 秒的预告,虽然预告是静音,但也能让人窥见完全不同于电影里性格的苏丽珍和周慕云。

这也是王家卫喜欢的拍摄风格:从不循规蹈矩,也不按剧本走,故事如何发展,要看演员们如何碰撞、迸发灵感,最后呈现的,可能又是另一个新故事。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花样年华–一刹那》11 秒预告

就像《春光乍泄》里,主角黎耀辉最初的定位,是另一主角何宝荣的情人的儿子,但实际电影中,他们两个成了一对。其实黎耀辉和何宝荣的名字,都是临时「借」了现场摄影师的。

巧的是,此次拍卖的作品,不止《花样年华–一刹那》,还有《春光乍泄》中的另一件物品:何宝荣的皮衣。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春光乍泄》

对于如何留住电影记忆,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在电影外,王家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拍完《春光乍泄》后,这件皮衣就一直留在「泽东库藏」。它的背后,是出租车上两人黯然感伤的情绪,是厨房的昏黄灯光下一曲忘情的探戈,是何宝荣一遍又一遍地说着,「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王家卫对此撰文道:「每一件经典戏服都是一个符号:梦露的白裙子,小马哥的黑风衣,李小龙的黄色运动衣……最终都会独立于角色,成为时代记忆。中国传统戏曲里,角色的造型叫扮相,登场被称为亮相。相,不单指穿什么,更多是指精神状态,是气质」。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春光乍泄》

张国荣第一次穿上这件皮衣,是在阿根廷。造型的时候他习惯站在镜前,我刚好站在他背后。演员登场前都会照镜子,因为要以最完美的扮相面向观众。张国荣也是一样。观众看到的是他永远迷人的正面,我更喜欢绕到他背后,偶尔会看到烟花后的落寞——这是我在和他合作多年后的发现。

 

几个星期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火车站里,出现了何宝荣的背影,独自踟蹰于夜深人静的大堂角落。何宝荣一个人的时候,喜欢抱着那件皮衣,像在为自己取暖。那天晚上,有一刻,他把皮衣抱在怀里。远看过去,仿佛是一场单人探戈。他的舞伴,是他的黄皮衣。我一直留着这件黄皮衣。因为它象征着曾经的存在;温柔、叛逆,和烟花背后的落寞。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春光乍泄》

此次王家卫拍卖的皮衣和 NFT 作品,就像是留存艺术作品的两个「顶端」。

一个实体物件,是历史上保留记忆、情感、故事最稳固的的方式。

一个虚拟作品,是当下最具潜力的数字留存方式,NFT 更是被称为「不朽的艺术」。

现在,人们几乎都已经习惯了「数字储存」,比如把生活中的一切片段和回忆存在手机里、电脑里、硬盘里……但实际上,互联网数据储存并不乐观。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图片来自:Flickr 用户 notoriousxl

首先,手机和电脑就很容易损坏和报废,当各类硬件设备出了问题、数据丢失,被黑客侵袭,神也救不回来。

而一般硬盘的寿命基本不超过 10 年,目前可用储存介质最长寿命最多才约 60 年,也就是说,每过一段时间,你就要移一次数据。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花样年华》蓝光原盘海报

事实上,目前最保险的储存介质,其实是磁带。

磁带成本比起硬盘低十倍,寿命也比大部分硬盘高了几倍,而且磁带基于离线状态也不会被黑客和网络攻击,就算磁带断裂也只是损坏部分数据,比起动辄丢失全部数据的硬盘安全多了。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Quartz

但真正能让信息安全稳固储存 1 亿年的方法,其实还是回到人类记录的最初——把字刻在石头上。

就像《春光乍泄》里何宝荣的那件皮衣一样,可能几百几千年前过去,这件实物都不会被自然分解。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春光乍泄》

但数字时代已经发展越来越快,我们无法避免数字储存的浪潮袭来。

目前全世界每天产生的邮件、照片、推文、视频等数字文件超过 250 万 GB,全世界总数字文件高达 10 万亿 GB,随着数据爆炸式增长,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全球互联网到下个世纪甚至会「储存空间不足」。

海量的数字世界中,一切都在复制粘贴、混乱交杂、飞速更迭。

当我们坚持购买实体书,购买黑胶唱片、购买蓝光影碟时,其实我们也是在追求实体物品带给我们那种安心感、拥有感、独一性。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重庆森林》

数字储存技术仍在不断发展,而 NFT 作品在数字储存上呈现了一种新的可能。

NFT 基于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有着匿名性、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的特点,当 NFT 作品在区块链上流通时,每个区块都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加密散列、时间戳记、交易资料,所以每个 NFT 作品也都可以溯源,不可篡改。

人们用加密货币进行收付款,买下了一个 NFT 作品,就像给数字物品加上了一把锁,而这把锁只有你能打开。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比起实体资产,它作为一种数字资产还不可以转卖(部分限制了二次交易),不可以替代,因为你拥有它的所有权,它完完全全只属于你一个人。

这让数字储存有了独占性,也更加安全和可靠。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CryptoPunks 的 NFT 头像

这种新的特质,对于艺术作品收藏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NFT 行业里最火的「先行者」,都来自文娱和艺术产业,掀起了一股 NFT 的消费热潮。

比如数字视觉艺术家 Beeple 卖出了 6935 万美元的 NFT 画作;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Beeple 和他的 NFT 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

NBA 巨星库里用 18 万美元买的一个 NFT 猴子头像;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腾讯限量发售了「有声《十三邀》数字艺术收藏品 NFT」;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THE VALUE

网易旗下游戏《永劫无间》IP 也授权发行了 NFT……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永劫无间》

这次王家卫让电影作品片段也变成 NFT 拍卖,将让 NFT 被更多大众所关注、了解,也促成了 NFT 的进一步拓展。

除了王家卫本身自带的影响力,《花样年华》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欧洲电影奖、德国劳拉奖、法国凯撒奖等都获得过多个奖项和提名。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 图片来自:《花样年华》

关于《花样年华–一刹那》的创作,王家卫也特别撰文,回顾了当年拍摄《花样年华》的心路历程:

创作往往来自一念。一个念头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花样年华》的一念何来?难说。可以确定的是,1999 年 2 月 13 日是我将这一念头付诸行动的第一天。每部电影拍摄的首日,等同与梦中人的第一次约会;既惊且喜,如履薄冰。开弓没有回头箭。二十年过去了,这支箭还在飞着。

 

今天,借去中心化数字技术,我们将这意义非凡的一天,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去保存,去展示。愿未来更多人去体会,去追寻,那灵光乍现的刹那。

王家卫把电影变成了 NFT,但只播出一刹那

比起电影胶片、录像带、DVD,NFT 才是真正让电影更接近「永存」的方式。

尽管 NFT 还未到成熟期,但想必接下来,会有更多 NFT 创作者和 NFT 影视作品面世,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将能用 NFT 留存生活中更多珍贵的记忆。

因为,正如王家卫所说: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岁月不老。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