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体验师 @Geek7even,首发于糖纸众测。
哈喽,又是我,欢迎回来「Geek7even《极客自习室》」
由于职业原因,经常会进行外出办公,笔者一直使用的都是 15 寸的 MacBook Pro,更大的屏幕尺寸和更高的性能设计,自然也带来了最难受的携带体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差旅工作场景都需要用到这么高的性能,有时候仅仅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演示和文字工作,甚至只是一些微信沟通。这种时候,15 寸的 MacBook Pro 实在过于大材小用,硕大的机器本身也徒增负重,十分不便。
自从 iPad Pro 全面屏版本和专属的 iPad OS 系统发布后,笔者就把一部份轻度的差旅工作转移到了 iPad 上,11 寸的尺寸对于笔者来说正好,出门再也不用背闷热的双肩包,只需要一个小小的邮差包就可以收纳完毕。但 iPad 需要达成生产力的完全体是需要配件进行加持的,没有配件的 iPad 真的只能是爱奇艺。
在 iPad 配件中,最重要的两样就是笔和键盘,笔非常简单,Apple Pencil 是最佳选择,其他品牌的笔甚至做不到 Apple Pencil 一半的评分;但键盘就很难说了,第一代官方键盘双面夹体验非常一般,第二代妙控设计虽然很 Apple,但笔者仍然觉得差了点味道。
相继入手并咸鱼卖掉两代官方键盘和罗技键盘后,笔者终于找到了最适合 iPad 的键盘,就是 Brydge 的 Pro+ 键盘(上一代),并陪伴我的 iPad 使用了很长时间。而这次机缘巧合之下,成功申请了糖纸众测的「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拿到手的型号是适配 11 寸 iPad Pro 和 10.9 寸 iPad Air 的 Air Max+ 触控板蓝牙键盘(新款,下文简称 Brydge Air Max+),一起看看吧!
直接上图
盒体是白底 + 彩印,采用磁吸式顶盖开合设计,顶盖内部也有产品信息的印刷,初印象就是高级~
Brydge Air Max+ 的整体大小,比之上一代 Brydge Pro+ 要大上一圈。
两者的材质也有了变化,为了控制重量(大概),Brydge Air Max+ 放弃了金属外壳的设计,转用了一种质感非常好的聚碳酸酯和橡胶制成,并在表面添加了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活性抗菌成分,不管是防摔还是防菌,都和金属外壳版有着不小的差异,可以说 Brydge Air Max+ 的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除了材质的不同,Brydge Air Max+ 也做到了之前产品没做到的一项重大功能,全新一代采用了 iPad Pro 官方键盘经典的磁吸设计,现在是可以随意在 iPad 模式和 Mac 模式进行切换,可以说妙控键盘唯一优于「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的设计,也被追平了,这一代真的做到了接近满分的设计。
尤其是 Brydge Air Max+ 独立保护外壳的设计,在 iPad 模式下依然拥有着可靠的防摔性能,这点亦是 12.9 寸版 Brydge Max+ 所没有的,在整体体验上我认为 Brydge Air Max+ 反而更好。
iPad Pro 的保护外壳往往绕不开兼容新一代 Apple Pencil 的充电设计,这点 Brydge 发挥了老牌配件大厂应有的实力,保护壳上那显眼的一条凹槽设计,厚度刚好能让 Apple Pencil 正常吸附和连接,没有暴力的采用镂空设计,也能很好保证了这一部分的防护。
Apple 成名以来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独特的触控体验,只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从 iPhone 的诞生就直接干掉了传统手机的实体键盘,到 MacBook 触控板的多点触控手势全面吊打 Win 阵营,最后传承到 iPad OS 上也开始使用外接触控板,让平板和电脑两者的界线再次模糊。可以说 iPad Pro 之所以 Pro,是因为越来越像 Mac,越来越具有生产力。而在挑选 iPad Pro 具有生产力属性的配件时,也需要格外留意相关属性。
「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从支持触摸板那代开始,就已经支持了 Apple 的原生多点触控。今年这款 Brydge Air Max+ 也同样支持原生多点触控,面积有 10cm*6cm 的触控板甚至比有些笔记本还大,几乎还原了 MacBook 的触控体验。
▲ 支持四指上滑返回桌面. 图片来自:Geek7even
▲支持四指上滑悬停呼出多任务视图. 图片来自:Geek7even
▲支持四指左右滑动切换前台应用. 图片来自:Geek7even
另外双指,长按等操作也是有对应的手势的,详情可见说明书。在设置-通用中的 Trackpad(触控板)里,我们可以设置触控板移动速度、自然滚动(滚动方向跟随手指移动)、轻点单击(不必用力按下去也可以触发点击)、双击右键功能。
整个体验非常舒服,对于笔者这类 Apple 生态用户来说,常用的手势已经烂熟于心了,支持原生多点触控的产品真是非常友好。
作为一个键盘配件,最主要的当然就是输入体验了,Brydge Air Max+ 受限于宿主仅 11 寸屏幕的大小,没办法按照常规 87 键盘的标准键距(18mm-19.5mm)进行设计,只能采用略小一号的尺寸(17mm)。
对于成年男子来说,这个尺寸的键盘其实略小,尤其是手大的朋友,容易挤在一块非常难受,但与之相对的是,女同学的小手却刚刚好。
Brydge Air Max+ 的按键键程,比新款 MacBook 剪刀脚键盘的键程要长一点点,回弹力度稍肉一些,长时间打字负担非常轻,可以放心使用。但说实话 Brydge Air Max+ 的键盘手感不如上一代 Brydge Pro+,脑测也应该不如大哥 Brydge Max+。上一代的键盘键程会稍长一些,回弹也更为干脆,手感非常接近原生 MacBook 的键盘体验。
而这代的 Brydge Air Max+ 为了平衡重量,改用了更轻量化设计的键盘,实属有点遗憾,但也能理解。
另外键盘有三级背光设计,背光色温偏冷,可以通过键盘左上角的背光按键控制亮度。
在黑暗环境中使用时会提升一些体验,但笔者真的不建议在没有外部光源的情况下使用电子产品,过于伤眼,希望朋友们能好好爱惜眼睛。
选择 iPad Pro 作为生产力设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具有非常好的便携性和场景适应能力,打个比方,在飞机、高铁等人均空间狭小的交通工具,你是绝对不愿意拿出笔记本来处理事务。虽然你认证工作的精神很帅,但你为了正常使用笔记本去弯腰缩颈的样子真的很狼狈。这时候一个尺寸更小,甚至随时可以折叠、手持的平板设备,却是这类空间的最优解,可以让你轻松许多。
正如上文所说的,虽然 Brydge Air Max+ 的键盘不具备 360 度反折的设计,但它的磁吸设计可以随时将 iPad Pro 取下,无缝切换平板模式和笔记本模式。
很可惜的是这次体验任务周期正好撞上了国庆假期,从不爱凑热闹的笔者也就没法通过错峰出行,去获得一些旅行途中的产品体验照,只能通过一些场景描述来让大伙理解笔者想表达的意思。
在随身生产力设备的体验上来说,其实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餐厅、咖啡厅、甜品店等吃饭小憩的场所。这这类场所可供使用空间会稍微大一些,也能有非常好的坐姿空间,可以完整释放「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给 iPad Pro 生产力带来的加持。
Brydge Air Max+ 键盘转轴支持最大 135 度的开合角度,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与正常笔记本并无二异,又因为键盘部分内置大容量电池的设计,配重平衡下,整个手打体验相当友好,也没有沉头、后倒等不良情况。
iPad Pro 的续航众所周知非常一般,如果是官配的键盘通常会使用机身背后的触点进行供电,再加上 Apple Pencil 的磁吸充电,其实整机的续航是要打个折扣的。而「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是采用内置电池进行供电,不会额外给 iPad Pro 增加续航负担,并且官方宣称充电一次可供使用三个月(暂时无从考证,等笔者用满三月后再回来评价一番),着实给续航焦虑患者打了一支强心针。
另外充电口也采用的 Type-C 接口,与 iPad Pro 接口一致,节省了线缆的负担,提高使用效率。还需要提的就是,上一代 Brydge Pro+ 的键盘,键盘充电口和 iPad Pro 充电口是呈一左一右分布的,每次充电都给笔者带来了些许不便。而新款 Brydge Air Max+ 则把充电口挪到了右侧,即 iPad Pro 充电口的同一侧,这个人性化的改动值得给个赞!
iPad Pro 是否具备生产力属性,其实是见仁见智的。但「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有没有给 iPad Pro 提供便利的生产力加持,却是肯定的!笔者以前读书的时候,最馋的一项产品就是 Surface,当时 2 合 1 的概念才刚刚兴起,同时具备平板电脑特性和笔记本电脑特性的产品,实在让笔者惊叹不已。简单方便的模式切换可以让产品适用于笔者能想到的所有场景,一切都是那么的优雅随性。
而新款「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Air Max+ 或者 Max+ 也终于把这份优雅带回了到了 iPad 的体验中,新款的磁吸设计相比旧款的夹子,在这当中所体现到的,或许就是产品设计把用户体验放回第一位的思考。
「我们不是为了做而做,只是为了想做而去做」
整个产品的体验下来,带给笔者的都是惊喜,虽然无处不在的小细节频繁的戳中了我的爽点,但要给产品列出缺点时,我也决不嘴软~未来「Brydge iPad Pro 系列蓝牙键盘」仍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地方就是质感和重量体积的平衡,如何使用更轻薄的材料去打造适合用户的产品,并把用户的负担降低到最小,这是笔者觉得可以好好下功夫的地方。期待未来能看见诸如碳纤维等材质的新键盘。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体验的全部内容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