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据考古学家鉴定,1978年在新郑裴里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碳化枣核,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千年岁月中,红枣已成为人们饮食、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红枣的药用价值已被广泛证实。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健康和养生食补意识的不断提升,红枣“食药同源”的属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食药同源”之理自古传承
所谓“食药同源”是指许多食物即为药物,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这一理念自古传承。
据了解,早在西周时期,医生被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食医地位最高,当时,“药食同源”思想已被社会普遍接受和推崇,食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案。而《黄帝内经》中“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观点,至今仍在被人们遵循。
此后,无论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还是李时珍的《食疗本草》,众多经典著作都对“药食同源”理论的不断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理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薪火相传。如今,“药食同源”经过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已成为当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红枣的食用、食补价值均早已深入人心
红枣的食用价值是早在千年之前便得到广泛认可的。研究显示,早在《战国策》中就有记载“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表明了当时红枣已经被广泛种植;而《韩非子》中也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件。民间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的说法早已深固。
同时,作为食药同源的五果之首,红枣的食补亦早已深入人心。据统计,《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医书中,80%以上的处方都含有红枣,如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113个药方,其中有65个药方用到了红枣。所以红枣有“百药之引”,“药引子”的说法。
此外,民谚所说的,“一日食三枣,红颜永不老”“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也都宣扬了红枣的食补作用在民间获得的高度认可。
红枣的药用价值已被科学证实
除了广泛认可的食补作用,红枣的药用价值也得到了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认同。科学研究表示,红枣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美容抗衰,养肝排毒,安神助眠,缓和药性,抑制肿瘤,缓解疲劳,抗过敏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十大功效。1987年,国家卫健委将红枣列为首批药食同源名单,其药用价值也受到了当代医学的正式认可。
在第二届中国红枣食药同源峰会上,国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赵霖曾表示到,红枣自古以来就被冠以“食药同源”的佳品,如新郑出产的“灰枣”就是药用红枣。《本草纲目》记载:红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多种保健功能。而红枣食用方法有很多,可以生吃、蒸着吃、煮熟吃、泡茶、煮粥、煲汤、入药等。
而据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研究人员发现,红枣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能使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癌细胞产生“自杀反应”,从而破坏肿瘤的结构。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红枣中的提取物可治疗癌症。
“食药同源”理念加持下红枣产业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已形成新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六大红枣主产区,红枣种植面积总计达到4700万亩。据统计,全球99%的红枣都产自中国。
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刘孟军表示:“当前,枣产业已发展成中国特色的果品大产业,经过近30年发展,产量增量近20倍,是约2000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在个人消费方面,以我国红枣龙头企业好想你的数据为例,公司仅在2021年上半年销售的红枣及相关类产品就达到3.57亿元。其行业规模和重要性不容忽视。
对于红枣产业的发展,刘孟军认为,红枣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目前国内红枣消费在持续增长,枣的需求在增加。此外,红枣国际市场潜力巨大,新市场开拓前景亦十分广阔。
此外,根据中国“药食同源”研究新闻发布会的报告显示:“药食同源”食疗产品的安全有效使人们逐步由依赖药物转向食疗,是人们寻求健康的体现,“药食同源”食疗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大,需求快速增长。而作为“食药同源”的佳品,在“食药同源”产业发展和红枣市场需求增长的双重加持下,红枣产业的优质企业将有望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