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数码爱好者而言,这可能是近两年最眼熟的字眼了。不论你去购买什么商品,映入眼帘的多半都是两个大字“缺货”。随便加价上千元的微软 Xbox Series X 和索尼 PlayStation 5,根本看不到踪影的 GeForce RTX 30 系列显卡,就连汽车行业也开始出现交货停滞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还是“缺芯”惹的祸。近两年来,“芯片荒”如同“蝴蝶效应”一般越演越烈,除了前年的新冠疫情,去年上半年的得克萨斯州大风雪以及中国台湾的停电,去年下半年突然出现的奥密克戎疫情也让芯片短缺的问题显得愈加突出。
对消费者而言,2021 年无疑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对芯片行业来说,2021 年却是险象环生,又暗藏生机与希望的一年。借此机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里发生的各种“缺芯”事件,分析一下芯片持续缺货的原因,顺便展望一下“缺芯潮”对于全球市场未来的影响。
目前来看,导致去年全年整个行业缺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受外因影响,芯片产能吃紧
首先,即便新冠疫情稍有好转,但是 2021 年的芯片生产环境却依旧不容乐观。美国寒潮、台湾断电、东南亚疫情爆发,接踵而至的负面事件,使得各家芯片厂商旗下的工厂纷纷陷入了停工停产的状态,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九月下旬才得以好转。
除了工厂停摆,劳动力的短缺和原材料的缺失也是关键所在。印刷电路学会 (IPC) 在去年九月末发布报告称,受到疫情影响,将近 80% 的制造商难以招到合适的工人。瑞萨电子集团总裁、CEO 柴田英利在去年年初的会议上也表示,“目前材料供应非常紧张,诸如硅晶圆和多晶硅材料都存在供应问题,而不仅仅是芯片生产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只是简单地增加产能是没有用的。”
2、需求恢复后,供需关系失衡
2020 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特别是汽车、手机、消费电子行业等等。这些产品的销量下滑,致使业内部分厂商陷入悲观情绪,调整销售预测,向代工厂提出减产要求,以免造成库存积压过高的负面效果。
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新冠疫情的蔓延,确实影响到了线下实体产业的发展,但是也催化了居家办公的需求,诸如电脑、平板、电视等相关的电子产品需求快速回升。受此影响,上游厂商纷纷尝试追加之前砍掉的订单,但芯片厂商已没有多余产能。一出一进,各家企业自然挠破了头。
各家企业对于市场景气度回升的估计不足,导致需提早半年至一年做产能规划的晶圆芯片上游企业无法及时调整增加产能,这是另外一大直接原因。
3、供应链根深蒂固,导致产能错配
半导体供应链是一个“反应弧”非常长的行业,代工厂需要针对用户下单进行长期规划才能保证供需平衡。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市场环境相对稳定,全球供应链配合无间,芯片供给自然能够得到保证。突如其来的需求暴涨,使得晶圆代工厂瞬间陷入满产状态。代工厂的满产,转移给上游的设备厂商,再由设备厂商传导给其上游的零部件厂商,导致部分零部件的交期从原来的 1-2 个月延长至半年。上游的供应不足,接着反过来传递给下游,进一步加剧了电子行业缺货的状况。
此外,成熟制程的扩产节奏缓慢也是本轮芯片短缺的一大原因。近些年来,不论是云计算、5G 射频器件需求的快速增长,还是物联网概念的飞速普及,亦或是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全部都为成熟制程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需求量更大,扩产节奏缓慢,自然会呈现出供求不匹配的状况。
2021 年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在即将开始的 2022 年,芯片行业又会出现什么情况?“缺芯潮”是否还会延续下去,会对其他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呢?
1、投资扩产,难阻缺芯
投资扩产,将是芯片厂商在 2022 年的主旋律。如无意外,为了解决产能问题,多家代工企业都会开始启动建设新工厂和扩大现有工厂产能的计划。如图所示,当前无论国际大厂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SK 海力士,还是本土厂商中芯国际都有扩充产能的计划,预计扩产产能将提升现有产能的 25%,可谓力度惊人。
(图源:IC 交易网)
问题来了,这样就能解决芯片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普通消费者可能觉得目前市面上只缺少先进制程芯片,实际上几乎各行各业所有品类的芯片都面临着缺货问题。
富士康全球采购处经理鲍三华曾表示,“目前除了 RF PA 的价格曲线相对平稳之外,包括模拟 IC、功率 IC、逻辑 IC、分立器件、以及传感器、存储器都供货不足,导致价格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尤以模拟 IC 中的 MCU、Power Stage、以及 ASIC / ASSP 的 Audio、MOSFET 和 PC DRAM 最为紧缺。”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是晶圆厂产能跟不上需求量,特别是 8 英寸晶圆产能尤其短缺。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各家厂商都在扩充产能,但是新产能预计要在 2-3 年内才能投入使用,8 英寸晶圆制造在 2022 年上半年预期仍不易缓解,车规级 MCU 等前期短缺的芯片还会继续维持紧缺状态。
2、国产芯片厂商受益
随着近年来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升级,国产替代正成为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去年的“缺芯潮”,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21 年上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高端芯片是“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集成电路是“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
在“缺芯”风波和国家规划的指导下,2021 年,长城、五菱、北汽、吉利、上汽等国内车企巨头都纷纷加入了造“芯”大军。去年 2 月,上汽宣布和国内智能芯片独角兽公司地平线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联合国内芯片厂商打造自主自动驾驶芯片,其他车企也开始积极和国产芯片企业形成有效互动。
除了汽车芯片厂商以外,国产晶圆代工、芯片设计厂商预计也会从这场“缺芯潮”中获利。从近 5 年招标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设备招标中标数量占比持续提升,设备国产替代率呈现上升趋势。从产能扩张来看,本土企业在稳定的需求增长下稳步提升资本开支,到 2022 年全球预计新增 29 座晶圆厂,而中国大陆就占 8 座,位居首位。
各领域对芯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各个企业巨头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与国产芯片企业形成有效互动,激发国产芯片企业的潜力,以实现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可以预见的是,国产芯片即将迎来在“缺芯潮”下半场的发力机会,也将进一步加速实现各种基础芯片的国产化替代。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自主研发芯片在技术和成本上要求都较高,目前国产大部分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耗偏高的问题,解决芯片荒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3、涨价、缺货,依然是主旋律
市场供求失衡的结果,就是涨价。
在“缺芯潮”还将持续下去的情况下,消费电子市场溢价的情况或许很难得到改善。以个人关注的英伟达 RTX 3070 显卡为例,这款首发价仅为 3899 元的显卡,现在电商平台上面普遍要卖到 6000 元左右,即便在二手平台也要 5000 元以上,预计这个情况在今年也将持续下去,DIY 市场将会持续处于低谷状态。
家用游戏主机的情况同样不妙,近日,索尼互动娱乐宣布将继续生产上一代游戏主机 PS4 直到 2022 年底,以帮助应对全球供应链中断造成的 PS5 产量不足。小雷自己也最近几次尝试抢购 PS5,但是全部功亏一篑。由此看来,家用游戏主机供应不足的情况,预计在今年也会继续延续下去。
对于游戏玩家来说,2022 年最好的选择应该还是游戏本。正值年关,各家笔电厂商都在放货降价迎接新一代处理器和移动显卡。考虑到 2022 年依旧是缺芯、缺材料,而且最新的 DDR5 4800MHz 内存产能也存在着瓶颈,个人认为对游戏有需求的用户不妨选择在此时上车,不然很可能就要重温去年年中那种万人抢购一款笔电的“盛况”了。
至于汽车行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有不少汽车制造商开始着手与各种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大众汽车明确表示希望芯片制造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而福特汽车正与 GlobalFoundries 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未来的供应。经历过 2021 年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们,希望通过严格控制供应链来应对芯片短缺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够告诉我们最终的成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