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热爱网上冲浪的朋友应该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一位带着孩子母亲在超市拿了一盒土豆沙拉,一旁的老年男性看到后说「身为人母,土豆沙拉这样的菜好歹自己做吧。」
这个故事真假未可知,但却成为了大众的热议话题。大家谈论母亲的不易,讨论说出这样言论的男性是不是从不做家务,甚至去讨论做土豆沙拉到底有多麻烦。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土豆沙拉虽然看似简单,但给土豆剥皮,加蔬菜甚至调味,制作也是需要时间的。
正因如此,直接买制作好的土豆沙拉对于消费者来说决策门槛很低,价格不贵又能省时间,为什么不买呢?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2020 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了 238.5 亿美元,行业渗透率 60% 以上,人均消费预制菜 11.04 kg,也就是说大部分日本消费者都在购买预制菜。
▲ 土豆沙拉
只是在中国,预制菜家庭渗透率只达到了日本的 1/19。中国的预制菜发展是一个更不平衡,更年轻,更快捷的故事。
预制菜是什么,顾名思义提前制作好的菜。
方便面、罐头、自热米饭,这是预制菜。有了它们,你可以不用开火加热食材,滚烫的热水,早已准备好的调料包,或者是打开就能直接食用的罐头,他们是提前做好,让你可以吃得更方便的预制菜。
速冻水饺、电商网站购买的当地真空包装特色菜,鱼丸牛肉丸,这也是预制菜。它们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加工调味,和其他菜组合反而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制作简单,加热即可。
▲ 某品牌在淘宝的预制菜礼盒
已经切成丝的密封土豆丝,椰子片、鸡块、椰子水都已经准备好的椰子鸡套餐,辣椒都已去籽切好的盒装炒肉,这同样是预制菜。你还需要炒制调味,但准备流程被大大缩短。不需要洗菜、切菜,你只需要享受一下做饭的快乐就好。
翻过年就要 30 岁的婧靓就是预制菜的忠实粉丝。她很多年前在旅游景区尝过一次方便速热米饭,当时觉得这就是方便面的翻版,只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延伸到了米饭领域。
▲ 方便面和自热米饭都很快捷. 图片来自:亚洲日报
她眼中的预制菜独属于社区团购生鲜品牌中的「净菜」,清洗好的蔬菜瓜果和切割好的肉类是她的最爱。
以前做饭都要一个多小时,其实就是准备过程太久,买了之后半个小时就能搞定。我之前也不经常做饭,土豆丝都不会切,即便勉强切菜也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还切的断断续续,之前买的刨丝器把手割伤了一次,就坚持在上面买预制菜了。
整体来说这种处理好的菜会更贵一点。但说实话我本身对菜品的价格没什么认知,贵感觉不是很深刻,但方便是实打实的。我妈会让我少吃外卖,也会念叨让我自己做饭(不买预制菜),但对比起来我觉得她更不希望我吃外卖。
▲ 有的净菜还会配置调料包,你只需要炒. 图片来自:观麦生鲜 SaaS 服务平台
同样对预制菜概念模糊不清的还有上班经常去便利店买便当的久。他放弃了公司食堂提供的饭卡额度,反而更偏爱外卖便当,因为选择更丰富。但他也只吃便利店的鸡腿饭,其他饭味道都太重,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看来,便利店的便当也和预制菜没办法联系在一起。
作为肯德基的粉丝,久觉得自己购买过的「自在厨房」产品更像预制菜,例如意面套餐、花胶鸡汤、鱼肉炒饭等等。因为这些菜还需要自己去制作料理的,下锅炒和开锅炖的环境更符合他对「菜」的认知,可以节省时间,但也不缺一些烟火味。
但说到底,从方便面到速冻水饺,从便利店便当到饭店盆菜,从椰子鸡套装到切割好的食材,这些统统属于预制菜。
▲ 每日优鲜和盒马鲜生的预制菜
今年年初,预制菜概念股集体爆发,这是预制菜近些年来值得几年的高光时刻之一。从疫情开始,资本和品牌其实一直对预制菜青睐有加。
2020 年 3 月,盒马为此成立了 3R 事业部——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你也可以叫它预制菜事业部,毕竟即烹、即热、即食可都是预制菜的特点。疫情期间因创始人呼吁和菜品涨价冲上热搜的西贝筱面村和海底捞也在同时布局预制菜,应对可能的竞争。
▲ 西贝预制菜蒙古奶酪饼、草原羊蝎子
在投资者和品牌眼中,预制菜可能是下一个「风口」。因为疫情期间有段特殊时期只能在家做饭,这对培育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大有裨益。而预制菜本身降低做饭门槛的产品特性,大概率击中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痛点,未来会是一个万亿市场。
但在年轻人眼中,预制菜可能远远没那么吸引人。
久拿肯德基自在厨房的意面举了一个例子,一份意面的价格是 26 元左右,对比餐厅里的意面不算贵但对比外卖 20+ 还能带一杯饮品的套餐也绝不算便宜。「外卖经过用券什么的,一餐还能控制在 20 左右,反倒是自己煮的意面一袋就要 26,量少而且需要洗碗。」
▲ 受访者供图,肯德基自在厨房的意面
如果只是为了省钱和便利,预制菜可能远不是一个好选择。海底捞的自热火锅接近 40 元,用这个钱点麻辣烫或许在品类上都能丰富不少,还也不需要你加水、烧水。预制菜现在尚处于发展阶段,不管是品类的丰富度还是定价的吸引力上,可能远远比不上外卖。
不少有预制菜消费习惯的年轻用户就表示,和预制菜相比,外卖才是第一选择。只在少数朋友聚餐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购买预制菜和朋友一起做饭放松。在他们看来,外卖属于一种日常消费,而预制菜可能对他们来说更像看电影、KTV 一样,属于娱乐消费,让他们更更简单地做饭。
▲ 盒马的预制菜
信任的超市、熟悉的平台,甚至是外卖看到的菜品选择可能都是用户第一次选择预制菜的原因。
和品牌想象的迎接年轻消费群体不同,预制菜征服了很大一部分原先就有做饭习惯的用户。51 岁的陈阿姨就已经习惯了在朋友来之前备上几道大菜。她从南京带回来的盐水鸭,菜市场购买的腌制烤鱼,还有提供调料包的酸汤鸡都在她的选择范围内。
她并不会觉得这些东西不健康,反而觉得制作过程透明且好吃。对于宴请亲朋好友时需要准备近 10 道菜其实是不小的负担,这时候之前购买过的预制菜反而可以在关键时候帮上忙,减少一些做饭的时间。对于这类经常做饭的群体而言,预制菜是和手机一样提升效率的存在。
▲ 盒马预制菜
当然,要是说到外卖,陈阿姨又回到了反对者的位置。「外卖怎么能多吃,你也不知道干不干净,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新闻都报了,高油高盐不健康的。」
只是在春节这样的时期,预制菜比你想得更受欢迎。
回到家的久就发现爸爸买了盆菜,售价 888。加热就能吃,号称是米其林大厨的作品,有不少鲍鱼,但味道还真没那么惊艳。只是作为一道「硬菜」,它的存在成功降低了爸爸准备年夜饭的压力,保住了「吃点好的」下限。
▲ 预制菜也可以很高级
而对于其他返乡的人而言,预制菜可能是分享的一种方式。@咿咿呀呀 家在北方,基本很少喝甜汤,她在物流要停运之前就往家里买了个椰子鸡套餐,到家给爸妈做了一次。「爸爸很喜欢,妈妈说吃不惯,但我觉得让他们尝过就很有意义。」
即便是在经济相对没那么发达的小城里,@咿咿呀呀 也发现预制菜越来越多了。父母除了在家里囤了不少食材,也有很多仅需加热就能吃的食物。楼下的商铺也有了搭配菜,只是买的人没有那么多。
▲ 图片来自:《喜欢你》
今年自己过年的雅楠也打算用预制菜搞定所有。她在生鲜平台买了四个菜打算自制年夜饭,这种按照菜提供原材料的模式很适合只打算做一次饭的她,不会造成太多浪费,也可以缩短一点时间。不过从看爸妈做年夜饭到自己买菜做年夜饭,她的感觉是「年味」越来越少了。
以前回老家过年是提前很久家里就买了阉了的老母鸡养着,要准备做之前还要特意去杀鸡。我这次买的连鸡块斩好了,煲汤的枸杞啥的都不需要特意准备。方便是方便了,不过感觉也没什么特殊的仪式感了。
今年我就觉得过年只是普通的一天,没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