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电车、办快餐、卖校服,教育上市公司另类“转型”

观点
2022
02/10
22:40
亚设网
分享

造电车、办快餐、卖校服,教育上市公司另类“转型”

2月8日晚间,瑞思教育发布公告,宣布与一家电动汽车市场运营和科技公司Dada Auto Inc.(亦称为NaaS)达成合并协议。NaaS股东将用所有已发行的流通股本换取瑞思教育新发行股票,交易完成后NaaS将成为瑞思教育全资子公司。

消息一出,瑞思教育股价应声上扬,盘前股价一度大涨逾24%。然而开盘后不久,瑞思教育股价便翻绿,截至收盘报收0.4641美元,收跌8.48%。盘后持续下行至0.445美元,再跌4.12%。

无独有偶,朴新教育也因宣布计划进军中国快餐连锁餐厅业务引来热议。该消息同样未能有效提振股价,三日跌幅达10.57%。

为何教育上市公司频频宣布跨界转型?资本又为何并不买账?那些已经走上跨界转型道路的教育上市公司都过得怎样?

瑞思造车,救不起股价?

从瑞思方面的消息披露上看,“造车”并非一时兴起。

今年1月,瑞思教育首次披露其“造车”计划称,1月6日收到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业务合并提案,交易对手将贡献其在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中的业务,以换取新发行的瑞思股份。但公告中未透露交易对手的信息。

此次宣布与瑞思达成合并协议的NaaS公司,拥有中国领先的综合性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平台,是中国快速充电器网络服务头部公司。该公司还为充电桩运营商提供硬件、软件和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并与电动汽车充电价值链的所有成员合作。

对于此次双方合作,瑞思教育方面似乎报以颇大的期望。瑞思教育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励弘在公告中表示:“NaaS拥有强大的管理模式和成熟的商业模式,相信这种结合将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价值和长期增长机会。”

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首先,是瑞思跌跌不休的股价。从2021年10月底以来,瑞思教育的股价始终低于1美元红线。

此外,此次合作也并非板上钉钉。公告中,瑞思表示,双方的交易预计在2022年年中左右完成,但需要满足合并协议中规定的交割条件,包括收到公司股东批准和监管机构批准,以及公司在纳斯达克持续上市。

这折射出了资本对于此次双方交易最大的隐忧——“NaaS或实现借壳上市的巨大风险”。

1月11日,瑞思曾收到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门通知,上市资格部门认定,2021年12月30日,“瑞斯教育开曼有限公司”出售其在中国境内的全部资产,与上市公司、境外资本剥离,已成为“公共外壳(public shell)”公司。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NaaS公司现有股权价值约为5.87亿美元,而瑞思教育的现有股权价值估算,仅约为4500万美元。NaaS并入瑞思麾下,多少有些“蛇欲吞象”的意味。

而在股权分化方面,如若此次交易完成,现有NaaS股东和现有公司股东(包括ADS持有人)将分别持有合并公司已发行股份的约92.9%和7.1%。从合并后的股权来看,双方的合并更像是NaaS完成借壳上市。

消费升级后,新能源汽车确是风口,但辗转腾挪后,瑞思却依旧救不起股价,如今如若真的连躯壳都转让出去,瑞思恐怕难“体面离场”。

进军餐饮,朴新、学大冰火两重天?

因跨界转型受到关注的,并不只有瑞思教育。

2月4日,朴新教育发布公告表示,其正在评估通过进军快餐连锁餐厅业务来扩展其现有业务的机会,并预计将通过在公司学校周围或内部开设新门店来改善客流。

但对于此次跨界进军中国快餐连锁业务,朴新教育似乎也并非成竹在胸。在公告中,其坦言,无法保证公司将在指定行业完成交易。

同样,另一家教育上市公司学大教育也将餐饮作为了转型选择之一。

2021年6月,学大教育宣布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琢器咖啡有限公司,由学大教育创始人金鑫任监事,法人代表为朱晋丽,同时学大宣布刘伟杰新任咖啡餐饮中心总监人选,全面负责咖啡餐饮中心的运营和管理工作。

据相关内部信介绍,刘伟杰拥有近二十年的国际连锁零售管理经验,曾服务于中国百胜集团、KFC、Starbucks、多乐之日、COSTA等国际连锁餐饮、咖啡品牌;在西式餐饮和咖啡门店零售方面有较丰富的经营模式及管理经验。

但业内有声音质疑:截至目前,学大教育并未披露“咖啡店”业务的相关进展。

实际上,咖啡店并不是主要方向,学大教育更多动作依然聚焦在教育行业。根据蓝鲸教育梳理,2021年9月,学大教育与物灵科技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将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作为双方在绘本馆领域的业务经营和综合管理平台。

2021年10月,学大教育与达内教育宣布结成长期深度业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开展非学科业务的深度合作,包括成人职业教育、青少年编程和智能机器人教育,以及相关的科创赛事、游学营地等。

2021年11月,学大教育与葡萄智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围绕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领域开展合作,探索未来教育模式,共同打造服务与内容生态。

快速布局后,学大教育拓展出了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智慧教育等赛道。当战略能够落地,经营也就更有抓手,可以较快补充业务缺口,应对风险。综上来看,布局“咖啡”生意,很像是学大教育拓展版图的一种尝试。

而对比来看,同样是宣布跨界布局餐饮的朴新教育,却似乎“把路走窄了”。2021年12月,朴新教育曾宣布将对全国所有学习中心的K12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进行妥善处置,且已与潜在买家就拟议中的处置事宜进行讨论。未来将专注于与K12课外辅导服务无关的教育服务,如其海外学习教育项目和全日制艺术教育项目。

而在财报上看,朴新教育头上似乎阴云未散。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上半年,朴新教育实现第二季度,朴新教育实现净收入6.7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01亿元增长 12.2%;归属于上市公司净亏损为13.78亿元,2020年同期则实现3660万元净利润。

枫叶教育卖校服,病急乱投医?

除了餐饮,服装产业也是教企跨界发展所选择的方向之一。

教育行业上市公司中,因民促法落地,以港股为代表的上市民办培训集团在剥离掉K9学段培训业务之后,纷纷开始寻找转型发展路径。

其中,枫叶教育便将视角放到了轻资产的学校服务业务。

根据财报数据披露,2021财年,枫叶教育共实现营收人民币21.51亿元,同比增长40.7%;年内亏损31.24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5.09亿元。对于业务变动,枫叶教育表示,年内营收增长主要由于新收购海外学校CIS及KIS产生的收益增加及学费增加所致。

同时枫叶教育也披露,经评估认为其对所经营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幼儿园的联属实体的控制出现重大不确定性及限制。自9月1日起,其与相关学校的合约安排不可强制执行。

放眼未来,枫叶教育也打出了跨界发展的牌。财报中,枫叶教育宣布,其计划发展餐饮和职业装品牌。

财报提到,相较于以前只对学生内部提供服务,枫叶教育计划为大学、寄宿学校、机构和企业食堂提供专业餐饮服务;为各学校和机构以及企业客户提供供应校服和职业装服务。“将努力把枫叶品牌打造成专业的餐饮和职业装品牌,为本集团贡献额外的收入。”

但枫叶教育也并没有停止教育主业的探索,其表示,已将发展策略由金字塔结构调整为倒金字塔结构,并且高中将实行双轨发展计划。重点发展提供世界学校课程的高中,适度发展学生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同时,将现有高中学生从经营牌照与在中国提供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及/或非营利性幼儿园相同的高中(“混合高中”)转入拥有独立经营牌照的高中。

除此之外,枫叶教育还希望扩展国际教育业务通过在线教育,为国内外学习者提供世界学校课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ESL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CSL课程以及证书考试培训或其他新的教育产品。

新东方成电商新秀,危楼摘星已成功?

跨界转型真正大步流星的教育机构,新东方恐怕算是代表之一。

“双减”落地之后,新东方很早便开始谋划“跨界”转型,相继成立北京私库云书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远方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和东方优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7日,俞敏洪在直播中表示,新东方将计划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自己将会和几百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12月28日,新东方发文称将上线直播带货平台“东方甄选”,正式进军直播行业。当晚,俞敏洪在抖音进行首场农产品直播带货。

对于农产品直播业务,新东方报以很大的希望。对于直播业务,新东方在线曾指出,公司依托为原有的直播教室开发的技术及现有的人才团队,目标建立一个用于销售农产品及其他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直播业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及来自中国不同原产地的高品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但跨界电商,并不代表新东方全部押宝电商。早在“双减”之前,新东方就开始加强在素质教育赛道的布局,包括成立新东方博文小作家文学社、启动“百年百课育人才计划”、投资冰上运动培训和美育教育机构万域芳菲等。

除此之外,大学业务方面,新东方在线表示发展重点仍将放在考研业务方面,但未来将提供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新课程以扩大产品范围,并将科目范围扩大到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及工程管理硕士(MEM)的辅导课程。同时将加强与母公司新东方的线下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市场及销售渠道方面的合作。

海外备考方面,新东方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国际教育产品的范围,提供零基础课程、剑桥国际英语课程、国际学士学位课程及一年制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凭课程,并改进包括英国A-Level课程及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在内的国际课程内容。

目前,新东方在线表示已经减少了传统的辅导科目,并已有序转向包括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课程及智能学习硬件的更具创新性、素质为本及更全面的在线校外教育产品及服务。

教育上市公司跨界,未尝不可

对于教育上市公司频频跨界布局,有教育业内人士给出如下观点。

纵观教育行业众多上市公司在各个领域的跨界探索,似乎不乏完全脱离教育主业的所谓“离经叛道”之举。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育公司只是发布了跨界发展方向,但发展重心并未完全离开教育行业原业务。如若只按照跨界业务发展进程及成果来判定教育公司转型发展失败与否似乎多少有些“以偏概全”。

无论哪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无疑都需要得到大中小股东的认可和满意,都必须保证其利益。那么在主营业务发展出现变动时,放眼其他行业培植“第二增长曲线”也未尝不可。

回顾教育上市公司发展,2016年起,A股很多实业公司便将教育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培植。发展至今,很多相关A股上市公司教育业务已成为在业绩贡献上能够与主业平分秋色的“第二主业”,也有相关上市公司剥离主业,转型成纯教育公司。

甚至现在,教育依旧是其他行业上市公司选择扩展版图的目标。今年1月19日金龙鱼于上海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公司,作为对客户的增值服务,主要是向客户、消费者、央厨合作伙伴等提供烘焙面点制作类的培训服务。

如今,教育上市公司不再只把目光集中在教育行业,既有可能为公司创收,保障现金流充裕;也可以使得闲置下来的产业资源发挥更大的变现作用,也是未尝不可。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