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农险图绘|多地制定“作战图”备战春耕,科技赋能瞄准数据痛点

观点
2022
02/22
10:40
亚设网
分享

2022农险图绘|多地制定“作战图”备战春耕,科技赋能瞄准数据痛点

雨水节气已至,全国多地迈入春耕备耕的关键期,保险业也走进“全力服务农业农村生产、春耕备耕”的积极应对行动之中。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提升重要农作物供给保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方面均对保险保障提出期待,1月下发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也对相关补贴政策进行规范与优化。在此背景下,各地因地制宜,陆续出台2022年农业保险发展的新要求与新路线。

我国农业保险正在稳步发展,但在应用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充分的问题难以忽略,近年来,以科技手段赋能农险全流程是行业的发力重点,人工智能、遥感技术、无人机等科技正在迅速提升农险的线上化、数字化,助推各环节的高效、精准运作。只是,技术、设备高成本,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使科技在农险领域的应用有所桎梏,覆盖范围尤为不足。数据平台共建、信息共享,或将成为行业进一步布局的重点。

农险保障稳步提升

在政策支持、各级部门合作、保险机构发力创新的努力下,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正在积极发展进程之中,保险业护航农业成效渐显。从近五年成绩来看,从2017年,农险保费收入479.06亿元,逐年增至2021年的976亿元,年均同比增幅约2成;保险金额也实现逐步递增,2021年保险金额达到47150亿元,较上年增幅达到14.1%。

在此背景下,农险市场继续推进,保险业积极应对2022年春耕备耕。政策引导方面,近期,国务院下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其中数度提及保险在农业发展中保障作用。如其中针对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出要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方面,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稳妥有序推进农产品收入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针对农业保险发展,对于保费的财政补贴是各地关切的重点,也是推动区域农险发展的重要动力,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33.45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实现对农险保费增长的有效拉动。

今年1月,财政部修订下发《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在补贴政策、预算管理、机构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进行整体规范和优化,如明确包括16个大宗农产品保险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保费补贴方案;明确强调综合费用率不得高于20%等。

多地绘制2022农险发展布局图

我国农业耕地分布、特色作物,以及农险发展深度在各地均有所差异,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多地陆续发布春耕备耕的政策要求,因地制宜给当地保险护航农业发展提出具体指引。

近期,江苏省农业保险小组印发2022工作要点,明确提质增效,推进财政奖补险种保险条款费率的科学化和精准化,促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并研究制定升级财政奖补险种管理办法,继续调整完善省级财政奖补险种目录,扩大奖补范围。

针对具体险种,在提升大宗农产品覆盖面的基础上,提出支持鼓励开展水稻优质品种的收入保险试点。并积极开展生猪、奶牛、禽类等养殖业及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持续扩大河蟹目标收入、大蒜收入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

广东银保监局透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农险保费收入增速均为全国首位,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3000亿元,参保农户超过1800万户次,支付保险赔款38.74亿元。“农业保险+”期货、融资、防返贫、溯源、社会治理等系列创新为农业生产打造全流程风险保障。在此基础上,广东银保监局提出要更加注重防灾减损,完善“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要求。

浙江银保监局在2021年末出台《进一步加快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针对丰富产品供给提出要加快开展政策性水稻完全成本保额补充保险、主粮作物普惠性巨灾保险试点。鼓励开发地方优势特色险种,创新发展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并在优化产品服务、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

日前,陕西省财政厅会同陕西银保监局联合印发通知,在各地区农业产业生产风险差异较大。当前全省农业保险实行统一费率无法有效反映各地区实际风险状况,无法有效平衡区域整体风险系数的背景下。根据辖区内各农业品种近三年实际风险及农业保险累计赔付率情况,将各品种累计赔付率目标值控制在70%至90%之间,实行有差异的保险费率,逐步构建基于地区风险的差异化农险费率机制,将累计赔付金额与保险费率直接挂钩。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户对于保险的认知、教育程度参差不齐,长期以来,也造成各地农业保险的渗透度、成熟度水平存在差异,一位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蓝鲸保险分析提出,在中央补贴政策出台,以奖代补试点执行,创新产品与服务丰富农业保险保障体系的政策推动下,还要各地银保监局、分局结合当地农业局、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出台更为有针对性、更为细分的政策与财政激励手段,提高农险保障的密度与深度。

科技化应用赋能农险全周期

据了解,在财政补贴激励下,我国三大作物的保险覆盖率逐步提升,根据规划2022年将达到70%以上,目前不少省份已达成目标,甚至达到超过80%的覆盖率,但其他作物以及畜牧养殖领域的承保率还相对较低,存较大风险缺口。农险领域的另一重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虚假理赔、套取补贴等“钻空子”的违规行为。

“除财政补贴外,保险机构如何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也是推动农险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前述农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其中,以大数据、云计算、AI等科技手段赋能验标查勘定损理赔等在内的全流程周期,是必经之路,也是近年来相关机构持续呼吁、发力的方向。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尚不充分,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充分、不真实的问题难以避免,各保险机构一直以来都尤为关注科技在农险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多种技术逐步落地、推广,但显然,全面提升信息化、线上化、数字化的程度,并非朝夕之功。

从应用情况来看,如通过生物特征AI识别技术,对牲畜进行身份识别与标识,提高企业承保、理赔信息的真实性,并提高核赔效率。再如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通过这一技术自动获取并计算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与分布信息,建立承保标的空间数据库,准确、高效地实现核赔定损。或是根据绿色植物对光谱的反射特性,输出作物在不同阶段的长势信息,及时进行作物监测,帮助实时掌握地区潜在生产力。在服务端,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对农作物长势、病害情况、牲畜健康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科技的应用,正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进程中大展拳脚。但不可否认的是,综合业内观点来看,目前科技技术在我国农险全周期中应用的程度尚浅,且高端科技技术研发、硬件设备成本均相对较高,导致对于市场的覆盖能力有限。此外,各保险机构在科技应用能力与落地水平存在不小差异且各自为政,尤其不少中小险企难以承担科技研发费用。

此前,农业农村部计财司金融保险处处长王胜即提出,在抓技术应用,构建“线上+线下”农业保险网络服务体系的同时,抓数据共享,逐步整合各相关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的涉农信息数据,搭建全国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依法依规共建共享共用。

近日,中国农业再保险在银保监会例行发布会上也提出,要以更强的数据共享助推农险高质量发展,以“约定分保业务信息系统”为起点,建设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支持有关方面和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及时掌握春耕春种情况。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