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降至冰点 公私募纷纷表示无需过度悲观

观点
2022
03/12
10:34
亚设网
分享

本周A股市场接连下跌,周三两市甚至出现大幅度普跌,市场情绪降到了冰点。但记者从公私募基金方面了解到,他们对后市并不悲观,认为危机过后市场回暖是大概率事件。

私募对后市并不悲观

私募排排网日前发布的3月融智·中国对冲基金经理A股信心指数报告显示,对于3月行情,58%的基金经理是持中性态度,其次34%的基金经理持乐观的观点,仅有6%的基金经理对3月行情持悲观态度。

丹羿投资对于2022年行情依然是乐观态度,认为目前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股市是不缺钱的,只是目前市场是缺乏主线的,市场大概率还是处于震荡阶段。在具体操作上,丹羿投资表示,公司正在优化组合,积极布局。未来主要操作思路坚持两点——“守正、出奇”。“守正”:对长期跟踪的这些股票,特别是在底部的这类,保持紧密的跟踪,要赚到该赚的钱。“出奇”: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内部结构,包括产业间的变化还是挺多的,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新机遇,抓住新的机会。

翼虎投资表示,从开年的市场表现来看,长逻辑明星赛道高位震荡,低估值板块迎来修复行情,逐渐走向风格平衡,围绕2022年估值修复和分化平衡的主题策略,将继续围绕业绩确定性,布局涨幅落后及相对低估的新能源整车品种,医药板块增配低估值的大健康。

仙人掌私募基金也指出,俄乌军事冲突推动资源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美国加息更为迫切,新兴市场风险资产持续承压。国内市场方面,货币政策在美国预期加息的背景下,持续宽松的空间有限,政府稳增长的动作较快,对经济开始产生托底作用,A股经过前期下跌释放了部分风险。综合看,俄乌军事冲突不改变A股自身运行的中期逻辑,全年仍然是结构性行情,自下而上的选股更为重要。

公募称危机后市场大概率回暖

市场情绪低迷让新基金募集变得困难,2月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总规模不足去年同期十分之一。但对于后市,机构认为市场大概率不会进入熊市,但波动率会比去年加大。

华夏基金分析,全年的视角来看,对2022年的三因素判断是:盈利下行,剩余流动性上行,风险偏好波动,对应A股市场总体呈现震荡趋势。特别是随着稳增长政策的发力,剩余流动性呈现出类衰退式宽松的格局,上行趋势较为确定,宏观流动性环境与2011年(6次提升准备金率、3次加息)和2018年(宏观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的情况有根本区别,市场大概率不会进入熊市,但波动率会比去年加大。

从短期视角来看,A股连续放量下跌,极度恐慌的情绪正在主导市场,并大概率引发指数短期的明显超卖和超调,短期波动风险需要防范,建议投资者从宏观因素和交易层面两个维度关注市场,等待转机。从宏观层面来看,俄乌边打边谈,后续局势进展情况非常重要,尤其是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对抗能否出现缓和迹象,一旦外围局势缓和,商品价格稳定或回落,市场对宏观扰动脱敏,就很大概率会出现企稳或反弹,但如果对抗加剧,原油价格继续攀升,则波动风险仍会很大;从交易层面来看,近期市场止损盘较多,包括前期抄底的部分资金也出现了恐慌性杀跌,指数在企稳前大概率会有所缩量,如果外部环境配合,缩量后走平,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企稳信号。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婧则认为,今年全球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通胀持续走高,欧美通胀率均已创几十年的新高,能源价格是重要推手。俄乌冲突是能源价格加速上涨的催化剂,而不是根源。即使俄乌局势缓解,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也很难形成下跌趋势,根源在于上游的资本回报率不足和双碳背景下的资本开支不足,而短期的产能释放是困难的。就目前的观察而言,资本开支强度依然偏弱,意味着能源供应偏紧的格局持续时间将超出预期。

就中国而言,PPI稳定,CPI偏低,受通胀困扰程度较小,市场主要担心的是外部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外资动向)和经济能否企稳回升(稳增长政策能否见效)。最近疫情多点散发和最新房地产销售的大幅下滑,令市场担忧始终无法得到缓解。但从历史上看,中央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都能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对稳增长政策发力要抱有耐心和信心。中国经济于去年四季度率先触底,最近的经济数据也呈现出一定亮点,比如出口的韧性和基建的发力,相信在今年全球逆流中,中国经济能够企稳回升达到预期目标。而同时,中国股市估值不高,经过下跌,上证50指数的绝对点位已回到2020年疫情期间的区间,相对位置已经来到2015年股灾、2016年熔断、2018年贸易战、2020年新冠疫情的底部支撑,安全边际增强。按照历史经验,流动性危机解锁后,市场回暖是大概率事件。

博时基金基金经理王祥表示,今年虽然是在疫后环境和地缘政治交织中所演绎的通胀之年,但是受到更多非传统供求因素影响的大宗商品本身的波动也将明显放大。短期的波动与事件驱动的节奏很难判断,但中长期的通胀演绎的确定性则相对高一些。与境外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相比,目前国内资源品上市公司估值还相对较低,且股息率等内涵价值较高,投资者不应仅仅聚焦于短期,而应着眼于更确定性的公司绝对利润抬升的过程,这样与通胀共舞才能显得更为稳健和从容。

记者 王金萍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